问题驱动模式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刃的得到他们需要的一切,而使政府投降。政府 被吓得不知所措。它陷入了最严重的财政困境。大 批宦官走到革命事业一边……
——[ 英 ] 莫理循《致埃·特·新常富函》 设置问题:上述两个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为 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 族民主革命”?“完全意义”指向什么? 基于多元视角评价辛亥革命,也是培养唯物史 观的方法。启发学生从革命性质、体制转型、思想 解放、经济发展、习俗文明等多个角度阐释其历史 意义。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认识,说明辛 亥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也没有完成民族解 放的根本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 未发生根本改变,进而体会辛亥革命给予中国先进 分子的教训与启示,习得多面看待历史的方法。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 实践中“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问题驱动教 学方法可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重复性,提高教学 效率,完善初高中历史的教学衔接。但在实施过程 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习惯于被 动接受学习;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成 绩;问题驱动教学的主体是否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 好学生;教师如何创设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等。
义的问题情境中,随着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9 课“辛亥革命”为例,
师之间的探究学习,学习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找 这两课不仅标题相同,内容也有重复。初中和高中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 教师根据学情,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进
以及结果的评估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注释】
[1] 莉萨·博林:《教育心理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年,第 99 页。
[2] 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第 121 页。
[3] 徐蓝、朱汉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 50 页。
教学研讨
问题驱动模式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应用 *
◎◎ 张 枫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在 20 世纪 ຫໍສະໝຸດ Baidu得。
50 年代提出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简称 PDL。它
问题驱动下的历史情境设置,是以问题引领创
是问题教学的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 建一种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结合
42 2023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置问题,引发学 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这些阶梯性 的有效设问既可引导学生从低层次认知发展到高层 次认知,又可以将学生引入辛亥革命浪潮的情境中。 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辛亥革命的结果,这一问 题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和思辨性,需要学生结合史料 内容合作探究。
历史统编教材已在全国推广。随着“双通史”体例 呢?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什么?”
出现,两个学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自然显现。本文选
运用现实中的历史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
取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片段,阐述在初高中新 习兴趣,自然地融入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情境,学生
教材历史教学衔接上,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理 论基础和实践过程。
材料 1: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病逝 于北京,终年 59 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 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 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 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设置问题: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 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表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约法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 平等 自由 三权分立
通过师生共同绘制表格,补充表格内容,共同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形成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把八年级《中国历 史》(上)的第 8、9、10 课做系统探索研究,在“三 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南京临时政府的成
习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
由革命遗址的历史场馆创设历史情境,根据高
** 本文系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第一批研究项目(芜教人 [2022]26 号)“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中的应用”(项目序号:066)、“红色资源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项目序号:026) 阶段性成果。
入情境,并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培养能力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两个阶 的同时引入新课。
段,初中是基础,高中是提高和延续。初高中历史
在八年级教学中,基于学情,教师展示人民英
教学衔接的问题不可避免。近年,随着初中、高中 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设问:“作
新课标的实施,在新课标基础上编写的初中、高中 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一、“建构主义”——情境教学,设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体悟自己与历史并不遥 远,保持对历史的好奇心。
在高中教学中,基于避免初高中教学的重复性,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出示鄂军都督府的旧址和十八
置问题引入课题
星旗照片,讲述都督府位于湖北武昌,十八星旗悬
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始的经验、 挂在黄鹤楼下的一幢红色西式砖楼的大门上。在主
这两个问题可理解为辛亥革命一方面是成功 的,包括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为新文化运动创造条件。另一 方面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 质未改变,是失败的。一正一反两个问题的设置既 能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对唯物史观形成认 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关于“辛亥革命的 评价”的教学中,基于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 出示两段史料:
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 新的课堂历史情境产生新的思考和疑问,有利于激
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方 发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问题
法”。PDL 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 是老师根据学情创设的。以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
驱动教学和学习。它强调让学习者置身于复杂有意 史》(上)第 9 课“辛亥革命”和人教版高中历史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共同目标。两者的衔接教学需要 把握与理解两个学段的课标、教材以及学情。问题 驱动模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学科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年第08期 43
教学研讨
素养的养成。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要按照学科核 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层次,问题要有梯度性和渐进性, 启发学生思维,驱动课堂教学。资料的查找和解读, 辩证分析的过程也是认识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生成 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初高中历史教材都涉及 到的内容,具有重复性。这就要求教师难易适度地 处理这个知识点,避免课堂教学的重复性。由于八 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的史料不能太难。教师 可根据学情选择难易恰当的史料,并设置有效问题, 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辩证分析,在提高分析归纳能 力的同时,对唯物史观形成初步认识。具体如下:
[4] 徐贵亮:《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思考》,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 年第 5 期,第 37 页。
44 2023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材中都 涉及到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复性。在八年级教学中, 教师出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图片史料(图 1 略), 制定表格(表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总结概括 约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二、“最近发展区”——筛选史料, 设计问题驱动探究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的概念,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 差距,当儿童达到了潜在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 就变成了他们现在的发展水平,然后继续相同的循 环”。[1]“历史学若想成为科学,应如自然科学般 从提出问题开始。”[2] 史料是构建历史学的原始素 材,是对课本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解析。在历史课堂 教学中,“最近发展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根据 史料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的问题,并 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去探索思考。
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等教材表述中得出答案。根据学情,教师不必过多 解释。
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在《中外历史 纲要》(上)第 19 课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教学中,也可选用相同的史料(图 1),但是要 设置不同的问题。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 哪些宪政思想?与中国古代帝制“法令出一”“天 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比较,《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具有什么历史进步性?
三、唯物史观——辩证思维,分析问 题养成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 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程标准指出: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历史的 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 证”[4]。2017 年版高中历史课标确指出:“学生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 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 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 史”。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在学习渗透着唯物史观的 基本观点、立场、方法的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培养 鲜明的实践品格,正确看待历史遗产,不断培养自 身对历史理论的兴趣和洞察力,从历史学习和研究 的感性阶段迈进理性阶段。
材料 2:对于许多未经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 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 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解 放日报》1941 年 10 月 10 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 3: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 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 反腐败政治的起义……革命运动政治迅速、和平地 展开。这场运动组织得这样好,引导得这样好,以 致人们现在谈起这种可能性,即革命党人可以兵不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 生通过比较,感悟辛亥革命不同于以往改朝换代的 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民主 主义的精神、分权与制衡的政府组织原则等方面认 识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属性;以问题驱动的方 式启发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的原 因,认识探索之路的曲折蹒跚。
信念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是一 楼会议厅陈列着复原的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公告。
个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特别强调学习的主观性、 落款是皇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公元 1911 年)。
情境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纯 教师提出设问: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经历了怎
通过教师传道授业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 样的曲折?是否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