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肿块鉴别诊断病历书写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右上腹肿块
1、原发性肝癌:多数病人有慢性肝病史或长期饮酒或血吸虫感染史。

右上腹部疼痛,
以胀痛为主,精神疲软、乏力、纳差、体重减轻。

肝病面容、肝掌或蜘蛛痣;右上
部可触及肝脏肿大、质地硬、压痛或叩痛; 水、双下肢水肿等。

血细胞及血小板降低,AFP持续性升高,若>800ng,则可以确诊。

超声、CT、磁共振成像均可见肝内占位效应。

如行血管造影可见肝内肿瘤血管染色。

超声、CT引导下肝内穿刺获取肿瘤细胞也可以确诊。

肝硬化:有肝硬化的症状与体征,常无肝肿大的表现,AFP阴性或处于低滴度阳性;影像学检査无占位效应。

肝脓肿:有肠道阿米巴感染史或皮肤细菌感染史;病人可有发热、肝区钝痛;肝区压痛及叩痛明显;AFP检査为阴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肝有液性占位性改变;如穿刺出脓液则可以确诊。

转移性肝癌:无肝硬化史,有原发性肿瘤的症状和体征,肝内占位常为多发;AFP常为正常。

2、肝脓肿:有肠道阿米巴感染或皮肤细菌感染史;发热伴肝区钝痛;肝脏肿大、边钝、肝
区压痛及叩痛明显;AFP检查阴性,血白细胞升高,中性比例增高。

B超、CT、MR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为液性;抽出脓液做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3、肝海绵状血管瘤:较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可无症状;如血管瘤直径较大,尤其>10cm
者可以出现肝区胀痛;触诊肝脏肿大、边缘尚光滑、质地软;B超、CT、MR均可见肝内
占位,单个存在;CT增强扫描时延迟增强效应是肝内血管瘤的特征之一;肝血管造影可见肝内血管瘤显影。

4、肝炎:不洁饮食史,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或接受生物制品输注的病人,近期内出
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食欲不振、厌油、乏力等;体检时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肿
大、肝区叩痛等;ALT升高,持续时间较长,ALT、AKP、GGT等可轻度增高,胆红素增高,直/间接胆红素比值接近于1,病原学检査发现甲肝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或HbsAg 阳性,抗Hbc阳性,DNA多聚酶阳性;丙型肝炎则可能出现丙肝抗体阳性。

5、瘀血性肝硬化:有右心衰竭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紫纣、气急、乏力
等,心脏听诊可闻病理性心脏杂音或心包摩擦音,可于右肋下或剑突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较硬等,UCG检查可见二尖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表现。

6、多囊肝:多囊肝常与多囊肾同时存在,可有肝区不适或隐痛,多囊肝常常不易触及包
块,除非肝内囊肿巨大。

超声、CT等检査发现肝区多个囊样改变则可以确诊。

7、肝包虫病:常有畜牧区生活史;可同时伴肺及脑包虫病,右上腹部触及肿块,并有波
动感及触痛;包虫囊肿较大则可引起肝区隐痛,也可出现咳嗽、咯血、颅高压症状。

血嗜酸细胞计数增高,一般为4%-12%,囊液的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均呈阳性,B超及CT
可见肝内占位性改变并见液平面。

8、急性胆囊炎:可有发热、右上腹痛、无或轻度黄疸、白细胞升高。

检查时,常可在
右上腹触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如大网膜包裹形成胆囊周围炎性团块时,则右上腹部肿块界限不清,活动受限。

9、胆道蛔虫病:蛔虫有爱钻孔的习性,当钻入胆道后,除可引起绞痛症状外,还会引
起穿孔、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合并胆道感染时,会出现畏寒、高热和黄疸。

感染严重时,胆囊可触及肿大并有压痛。

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加。

胃十二指肠液和粪便中多可査到蛔虫卵。

粪便中如能査到蛔虫体黄染或有环形压痕,这是蛔虫曾钻入胆道的佐证。

10、先天性胆管囊肿:可发生于胆管任何部位,以胆总管远端为多见,常伴有肝内胆
管扩张。

亦可伴随先天性肝纤维化。

临床上腹痛、黄疸、块的三联症状仅见于少数病例。

早期只有腹痛与黄疸。

腹块常位于右上腹,表面光滑,可以发展也可退缩,时
大时小。

B超最具诊断价值,它可辩明囊肿与胆管的解剖关系。

PTC和ERCP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口服胆囊造影和静脉胆管造影可用于无黄疸的病例。

11、原发性胆囊癌:是老年人的疾患,主要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黄疸、消瘦,
疼痛由间歇性转为连续性是一重要迹象。

出现畏寒发热、消瘦、块、黄疸已是晚期征象。

胆囊增大伴有黄疸易被误诊为壶腹周围癌。

胆囊癌的胆囊增大,质地硬并有压痛。

黄疸的发生提示胆囊颈梗阻、胆总管或肝门淋巴结转移。

先者突然发生且较早, 后两者发生较慢。

行B超、胆囊直接穿刺造影,对增厚和不透光的胆囊壁穿刺吸引胆汁作细胞学检查,胆汁CEA测定等可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

12、胆管癌:黄疸常为首发症状,同时有尿色深黄、陶土色大便。

多数黄疸为进行性, 瘙痒
发生于黄疸之后。

亦有纳差、消瘦、乏力和恶心等。

寒战、发热见于晚期伴发胆管炎的病人。

胆管癌病人胆囊肿大,且有积液,于右肋下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可有压痛,表面不光滑。

下端胆总管癌见胆总管的肝内胆管均扩张、胆囊增大。

本病的诊断有赖于B超、PTC 和ERCP,它们能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及范围。

其中直接穿刺胆管造影是惟一具有确诊意义的诊断方法。

可疑病例作局部淋巴结活检与冰冻切片对继发性癌肿有诊断价值。

釆用胆管镜亦有助于窥视肝内胆管病变和钳取活组织检査。

13、壶腹周围癌:腹痛常为首发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但不如胰腺癌剧烈。

它可
与黄疸同时或先后出现;多数为持续性(少数波动性)、进行性黄疸加深是晚期表现;
出血较常见;发复寒战、发热、消瘦、瘙痒、背痛。

体检有黄疸、贫血、消瘦、胆囊与肝脏肿大,肿瘤晚期则可以于脐上触及固定而质硬的肿块。

粪便隐血可呈阳性,又失血性贫血,有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实验室变化。

另外,B超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

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提高诊断率。

14、肝曲部大肠癌: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有大便习惯改变,有腹泻或便秘,
或两者交替,大便变细,便血、腹痛、腹胀。

右侧中上腹常可扪及坚实的结节性条索
状包块。

亦有发热和贫血。

二、中、上腹肿块
(一)胃部肿块
1、溃疡病:慢性穿透性溃疡与周围组织粘连时,上腹部常可触及一界限不清的包块。

病人有较剧烈的腹痛,无节律性,疼痛向背部放射,制酸药物疗效欠佳。

纤维胃镜和X 线
胃肠顿餐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当溃疡病并发幽门痉挛时,脐上方可发现有轻压痛的包
块,痉挛缓解后包块消失。

2、胃潴留:是指胃内容物不能如常人一样通过幽门,致在胃囊内积聚,引起胃内胀
痛,呕吐后才缓解。

本病轻者无症状,重者常有恶心、呕吐。

由溃疡病引起者常先有长期
溃疡病病史,发生幽门梗阻后疼痛的节律性发生改变。

本病的诊断要点:呕吐陈腐食物,
反复呕吐,常呈喷射状或发生于晚间。

胃型膨胀,见蠕动,餐后4小时或清晨有振水音。

餐后4小时胃内残留量超过300ml或清晨空腹胃液超过200mlo X线钺餐检查
后4小时,有50%以上的潴留或见有胃扩大,有液平。

3、胃癌:本病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可能类似慢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以后可出
现上腹持续疼痛、纳差、消瘦、体重减轻。

可有幽门梗阻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或急性穿孔。

晚期出现上腹包块或其他转移引起的症状。

包块多呈结节状、质硬、略有压痛。

结合临床
表现、粪便隐血试验,胃液酸度分析、细胞学检查、X线顿餐检查和纤维内窥镜检查的结
果,多可确诊本病。

4、胃淋巴瘤:主要为非何杰金淋巴瘤(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其症状与良性胃溃疡或
胃癌难以区别。

约1/3病例在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肿块固定,质硬且常无压痛。

呕血(20%) 和穿孔(10%)较胃癌为多见。

半数有缺铁性贫血,隐血试验呈阳性。

胃镜并活检病理学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必要时须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证实诊断。

5、胃平滑肌肉瘤:肿瘤一般较大、呈球形好发于胃的上半部,其中心易坏死,表面易发生
溃疡。

临床表现有上腹痛、缺铁性贫血、上消化道出血。

约半数可扪及到肿块,可有或无压痛。

X线显示一圆形缺损,表面光滑,中央有溃疡。

有时见痿道通向肿瘤中心。

胃镜并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6、胃扭转:发作性上腹痛、呕吐,亦可呕血或黑粪。

主要体征是上腹可触及肿块、质
软、边缘欠清楚、有振水音。

X检査有助于明确诊断。

7、胃放线菌病:主要表现为上腹肿块、腹痛、腹胀,伴有食后不适、返酸、呃逆。


块质韧实、表面平滑、边界不清、可移动、无明显压痛。

纤维胃镜和手术探查病理活检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胰腺肿块
1、胰腺脓肿:常见的发病方式为急性胰腺炎持续不愈而出现寒战、高热、上腹剧痛等表现,上腹有显著压痛及腹肌紧张,可触及界限清楚的肿块。

脓肿可向腹腔穿破形成腹膜炎。

亦可穿入其他脏器形成内、外痿。

白细胞升高。

B超、CT动态观察,可明确胰腺脓肿的部
位、大小及范围。

2、胰腺囊肿:多有胰腺炎或上腹损伤的病史,亦可缺乏这些病史。

主要为上腹部逐渐
膨隆或胀感,伴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黄疸等。

主要体征上腹肿块,近似半球形、表面光滑、无移动性。

有的可触到囊性感或引岀波动感。

胰腺囊肿破裂后, 肿块触不清楚,可出现胰源性腹水。

腹水淀粉酶异常增高。

B超、CT、X顿餐检查有诊断价值。

3、慢性胰腺炎:有反复发作至持续性上腹痛,多伴有背脊痛,上腹深部有触痛,一般
无肌紧张、反跳痛;消化不良、纳差、饱胀、呃逆、腹泻、消瘦等;部分病人有肿块或腹水、黄疸,可伴有肝肿大和胆囊肿大;糖尿病表现,如多饮、多尿。

复发性胰腺炎有明确的病史并反复发作,不难诊断。

不典型病例通过实验室检查、B超、CT和ERCP 检查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部分病人上腹部X线平片可见胰腺内结石影或钙化灶。

4、胰腺癌:临床表现取决于癌肿初起时的部位、胆管或胰管梗阻的情况、胰腺破坏的
程度以及有无转移癌。

本病整个病程短、病情迅速发展和恶化。

当病人有腹痛、体重减轻、进行性黄疸等典型症状时,多已属晚期,晚期肿瘤可以触及肿块,肿块固定、压痛、质硬且边界不清。

大多数早期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査结果又缺乏特异性,常规X线顿餐检査常为阴性。

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行胰腺癌标记物(如CA19-9. CA50 等)及B 超、CT等检査有助诊断。

5、腹主动脉瘤:中年以上男性,有动脉硬化、梅毒或外伤的病史,症状较隐匿,脐周、
上腹或下腹部持续性腹痛,且向腰背部放射,亦可出现中上腹剧烈疼痛。

此部位可触及有压痛、局限性、膨胀性的肿块,有搏动,不随呼吸移动,有震颤和滚筒样杂音;
梅毒所致者,梅毒血清反应常呈阳性;X线平片可见动脉瘤钙化斑,B超、CT可见腹主动脉增宽。

6、小肠良性肿瘤:较罕见,小肠肿瘤好发于回肠,其次空肠,十二指肠最少见。

发病
序列依次为平滑肌瘤、脂肪瘤、腺瘤和血管瘤,其他肿瘤更罕见。

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并发症、瘤体大小、部位等。

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和肠梗阻是主要的临床表现。

7、小肠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块、间歇性黑便伴长期不规则发热、吸收不良
综合征。

小肠腺癌呈息肉样增生或浸润,并可引起腹块、梗阻、出血或黄疸4个主要临床表现症状。

小肠系列顿餐检查仍有一定价值。

十二指肠或小肠纤维内镜检查及刷洗脱落细胞和活检等多项检査,确诊阳性率为50%。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8、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本病常与结核性腹膜炎或肠结核合并存在,多见于儿童与青少
年,但壮年亦可罹患此病。

这类疾病多继发于肠结核或输卵管结核。

故临床表现不典型。

病人常诉有脐周疼痛,伴有发热、盗汗、乏力、纳差等全身中毒症状。

或有腹胀、
泻。

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互相粘连成较大的团块,脐周或右下腹可触及边界不清、中等硬度、压痛不明显,且活动性小的包块。

病变干酪化时有髙热,伴右下腹或脐周剧痛。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腹部平片有钙化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可疑病例应作抗结核诊断性治疗,如疗效不佳时,宜考虑手术探査以明确诊断。

9、大网膜囊肿:罕见,囊肿为单房或多房性,囊液呈乳糜性、血性或浆液性。

主要临床
表现有腹块、腹痛或下坠感,伴腹泻、消瘦、贫血等。

巨大的囊肿常误为腹水。

B超、
X线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10、肠系膜囊肿:多为淋巴管囊肿,常发生于小肠系。

临床上多无症状或仅有腹部
不适或下坠感。

巨大的囊肿压迫肠腔时,可出现腹痛与肠梗阻。

块多位于脐部。

当囊肿较小时,触诊有囊样感,可活动,囊肿增大或周围组织有粘连时,则囊肿无活动性。

同样,B超、胃肠顿餐检查有助于发现此病,确诊需手术证实。

三、左上腹肿块
(一)脾肿大
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肝炎、长期饮酒或血吸虫感染史。

自觉乏力、
龈易出血。

査体可见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水肿,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脾脏质地较硬,如出现巨脾则可以触及脾切迹;血常规检查三系均可降低,尤以白细胞及血小板为明显;B超、CT提示肝硬化,胃镜或顿餐检查见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均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

2、血液系统疾病:以白血病致脾肿大为主,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性
白血病等,常伴有肝肿大;此外尚有易出血、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周围血片及骨髓涂片
检查可见大量幼稚细胞则可确诊。

恶性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也可出现脾肿大,也常
伴发热、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或骨髓检查常可以诊断。

3、感染性疾病:某些重症感染如败血症引起脾肿大;病人常有高热、感染性休克、昏迷等症状,血象检查白细胞增高明显等,甚至出现类白细胞反应。

可有原发感染灶为主的表现:如肺部感染、胆道感染等症状与体征,经抗感染、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有效。

4、游走脾: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尤其是多次妊娠的经产妇或内脏下垂的病人。

其临床症状因附近器官受牵引与压迫的情况而定。

胃被牵引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腹痛;
压迫肠道引起便秘;压迫膀胱有排尿困难;检查脾脏时,发现正常脾脏所在部位的浊音区
消失,腹腔其他部位可触及表面光滑、能活动、有切迹的肿块。

B超对发现本病有重要作
用。

5、脾血肿:脾脏是腹部内腔中最易受外伤损伤的器官,其发病几占各种腹部损伤
的40%-50%,被膜下血肿病人,常有左上疼痛,可触及左上腹有肿块、压痛。

6、脾脓肿:系脾脏的化脓性感染,一般都是继发的。

其特点有:以寒战、高热及
左上腹疼痛为主要特点。

同时可伴恶心、呕吐及纳差等症状。

左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脾脏或出现一边缘及界限不清的肿块。

局部往往有较明显的压痛、反跳痛或腹肌紧张现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常显著升高;B超可提示脾肿大,内有一病灶存在。

7、脾曲结肠癌:易发生慢性进行性肠梗阻。

病人多诉有顽固性便秘,或间有腹泻、腹
胀、腹痛、肠鸣及肠型明显。

排黏液、血便,甚至肠道大出血。

X线顿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病变。

8、恶性肾脏肿瘤:血尿、腰部疼痛和腰腹部肿块是恶性肾脏肿瘤的典型临床表现。


像诊断手段可发现本病,并可作出鉴别诊断。

部钝痛、间歇性血尿、囊肿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肾区疼痛和脓尿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症状。

体检发现有对称性肿块,表面不平。

尿道造影、核素扫描和B超检查的典型图像均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10、异位肾:多为单侧,多无症状,当并发感染、结石时,出现尿频、脓尿、局部疼
痛等症状。

异位肾因压迫直肠、子宫等,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腹部触及有包块时,易误诊为卵巢囊肿、回盲部肿瘤或阑尾炎等。

B超和分泌性尿路造影可明显显示肾盂的位置。

11、蹄铁形肾:先天性异常是由于两侧肾脏的上、下极在中线融合成峡部。

峡部可压迫腹腔神经丛引起腰痛、腹痛和消化道症状。

由于输尿管被推移引起尿道不畅,易继发感染、
结石或肾盂积水。

腹部触诊易误诊为腹部肿瘤。

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12、肾盂积水:主要表现为腹部囊性肿块伴有腹痛、腰痛、血尿等症状。

腹部有一侧
性逐渐胀大的囊性肿块;肿块向后延至舐棘肌外缘,有波动感;小便检査无异常;超声提
示有囊性肿块;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输尿管向对侧移位及输尿管上端有梗阻。

积水的量,少
者仅十余毫升,大量则可达数千至上万毫升。

13、嗜钻细胞瘤:临床上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出汗、心悸及代谢紊乱症候群。

少数病例可出现低血压及休克、消化道症状、膀胱内或邻近有肿瘤、高基础代谢率、糖尿
病症候群、红细胞增多症等。

约15%病人可触及巨大的肿块。

14、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全身症状有发热、消瘦等,当肿块增长较快较大时,常有隐
痛、胀等。

肿块压迫大血管可导致腹壁静脉及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压迫胃肠
道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肠梗阻;压迫胆道可产生黄疸;压迫泌尿系可出现血尿、排尿困难等。

约80%-95%有腹块,一般较固定。

恶性者全身情况较差,肿块外形不规则、表面不平、质硬,常有压痛、腹水、下肢水肿等。

良性者全身情况较好,肿块生长缓
,表面光滑,多呈囊性。

B超、CT对诊断有重要的帮助。

手术探査可确诊。

五、右下腹肿块
(一)回盲部肿块
1、克罗恩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腹部包块(大约1/3的病人可扪及,主要在右下腹,或在直肠或阴道检査时发现),肛周疾病、内外肠痿、发热、体重减轻、呕吐等。

非连续性或区域性病变;卵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全层性炎性病变(肿瘤或狭窄);类肉瘤样非干酪性肉芽肿;裂沟或痿孔;肛门部病变。

X线和内窥镜检有诊断价值。

2、肠结核: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常伴有活动性肠外结核,其临床表现可
被遮盖而忽略。

腹痛系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多位于右下腹,常伴有腹泻。

约2/3的增生型肠结核在回肠部可扪及腹块,中等硬度,不易推动,多无压痛。

另外,有大便习惯改变、发热、盗汗、消瘦、贫血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顿餐X线检査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右侧大肠癌:发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上,无肠外结核的证据。

病程呈进行性发展,
一般无结核毒血症状。

腹块表面呈结节状,质硬有压痛。

本病常较早出现肠梗阻。

X线表现为回盲部顿剂充盈缺损,涉及范围局限,多不累及回肠。

纤维结肠镜可窥见肿瘤, 直视系活组织检查可证实诊断。

4、阿米巴肠病和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依据流行病学和感染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査
或从粪便中检出病原体或虫卵,可帮助确诊。

5、阑尾周围脓肿:在阑尾周围形成的为阑尾周围脓肿,亦可发生于腹腔内其他部位,
尤其是盆腔、膈下或肠间歇发生。

临床表现有压痛性包块、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麻痹性肠
梗阻、腹膜刺激征象等。

B超检查可明确脓肿的部位。

6、阑尾癌:多见于中、老年病人,其症状与阑尾炎类似。

右下腹可触及腹块,伴
有腹泻,偶有便血。

手术探査和病理活检可证实诊断。

1、子宫肌瘤:多见于中年妇女,月经改变最常见,肌瘤发生坏死、溃疡、感染,可
持续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致便秘、里急后重、腰背酸痛、下腹坠肿等;阴道分泌物增多。

肌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扪及质硬、不规则、结节块状物。

2、子宫肉瘤:系一种较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妊娠生殖器肿瘤,好发于绝经后的
妇女。

早期症状不明显。

最常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合并感染、坏死时,有大j 发臭
的脓性分泌物排出。

下腹有迅速增大的包块。

短期内发现腹块迅速长大伴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应疑及本病可能。

晚期肉瘤浸润周围组织可引起腰痛和下腹痛或出现有关脏器的压迫症状。

另外,有恶液质、消瘦、继发性贫血等可用于协助诊断,但最后的诊断尚需根据病理切片检査的结果。

3、子宫体癌(子宫内膜癌):绝大多数为腺癌,是老年妇女的疾病。

>80%发生于50岁以上的妇女。

本病的症状有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及腰紙部疼痛,并向下肢
及腿部放射。

晚期常伴有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恶液质、发热及全身衰竭等。

体检可在耻骨上部深处触及形状不规则、呈结节状、质地坚硬的肿块。

分段诊断性刮宫、刮取内膜组织送病理检查系可靠的诊断手段。

4、膀胱肿瘤:高发年龄50-50岁,绝大多数病人以无痛性血尿就医,偶有以尿频、
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和下腹肿块为起始病状就医者多数已属晚期。

盆腔广泛浸润时腰紙部疼痛、下肢水肿。

尿内脱落细胞检查、膀胱镜检査、X线及B超检査对本病有诊断价值。

七、左下腹肿块
(一)乙状结肠肿块
1、溃疡性结肠炎:以溃疡为主,主要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主要症状有血性腹泻或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体征上左下腹常有压痛,伴有肠鸣音亢进,常可触及如硬管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提示肠壁增厚。

多次粪检无病原体发现,内镜检查及X线顿剂灌肠显示结肠炎病变,伴有溃疡和息肉形成。

2、阿米巴性结肠肉芽肿:好发部位依次为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其余
为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

急性期以较小的、散在的浅表糜烂,进而形成阿米巴病特
有的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基底为黏膜肌层。

严重病例的病变可深及肌层,甚至穿破浆膜层。

该病的慢性期可见肠黏膜上皮增生、溃疡底部出现肉芽组织、溃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

组织破坏与愈合常并存,从而使肠腔狭窄、肠壁增厚。

结缔组织有强烈的反应时,可出现大块肉芽组织呈肉瘤样增生,形成阿米巴肉芽肿。

除盲肠最多见外,亦可在乙状结肠触及包块。

3、乙状结肠血吸虫性肉芽肿:感染较重病例,其病变较广泛,受累结肠壁明显增
厚,肠黏膜增生呈颗粒状,甚至形成息肉。

结肠壁因弥漫性纤维化而广泛增厚,病变部位的肠系膜也纤维化而增厚,两者一起形成肿块。

结肠镜可见黏膜增厚、粗糙、息
肉形成或肠腔狭窄。

X线显示袋形变浅、消失、顿剂充盈缺损、黏膜纹理紊乱。

4、乙状结肠、直肠癌:胀、腹痛、肠鸣音亢进及肠型明显。

排脓血便,甚至排血及
黏液。

部分病例有肠穿孔、肠道大量出血及腹腔内脓肿形成。

腹部检查可扪及左下腹包块,呈条索状,表面不平,直肠指检约近50%病例可触及高低不平质硬的肿块。

指套上有血迹。

顿灌肠X线检査、纤维结肠镜检査可作出本病的诊断。

(三)左侧卵巢肿瘤
参见前文"右下腹肿块”。

八、广泛性或不定位性腹部肿块
1、结核性腹膜炎:中青年女性,有腹膜外结核或肺结核病史;发热伴腹痛、腹泻、
腹胀、乏力、消瘦、纳差等症状;腹壁柔韧,伴或不伴腹水、腹块等症状;腹部超声
有不规则液平或提示有粘连性肠管;胃肠顿餐X线检查及腹部平片有肠粘连、肠梗阻、
散在钙化点等征象; 水呈草黄色渗出液,白细胞计数>0.5X109/L (500/mm3),以淋
巴细胞为主。

本病的腹块多见于粘连型与干酪型病人,常位于脐周,也可在其他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