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并且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办?
示例一:我要努力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让自己有更多 的机会得到“伯乐”的赏识。 示例二:我要毛遂自荐,向大家推销自己。
2. 有 一 位 名 人 说 过 :“ 世 上 不 是 没 有 美 , 而 是 缺 少 发 现 美 的 眼
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示例: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 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其中暗含着 “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这一深层含义。在现实生活 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们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 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 生充实而有意义。
古义: 怎么
今义: 安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 以千里马而著称。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感知把握文意。
·导学参考·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伯乐相马”的故事,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简 要的认识。同时,了解韩愈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中所 写内容及积累相关的知识。
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 韩愈(68—824), 唐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
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
②食
食不饱(动词,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 喂养)
③而
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 执策而临之(顺承连词)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 指千里马) ④其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 表推测语气)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 等候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把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比作“食马者”,把 人才比作“千里 马”,用“伯乐”喻指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用“千里马”不遇“伯
乐” 比喻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 ,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比喻有才能的人终生不得赏识的际遇,集中
抨击(反映)了 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和摧 残人才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
作者的情感态度 理清情感态度,要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 在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于一些文言虚词来完成,例 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要在 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用心揣摩。
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疏通大意, 积累文言词句。
·导学参考·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翻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 书以及学过的知识完成翻译。之后,小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 巡回指导,让学生体验学到知识的快乐。
1.准确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 用马鞭驱赶)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发表个人看法。
要想成为“千里马”,需要哪些主客观因素?请谈谈你的看法。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 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 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 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 式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23.马说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说出韩愈的经历并识记 作家作品。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提高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感情。 ◎重点: 1.疏通文义,积累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重要的文言现象,提高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等的深层含义。
的社会现
象,寄托了作者不满和愤慨 的思想感情。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文章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有什么目 的?
托物寓意。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 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警诫统 治者要学会识别人才、善用人才。
跳读课文,重点理解, 体会作者情感。
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背景介绍:《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 时韩愈初入仕途,不得志。他曾经先后三次上书宰相以求擢用,但结果却是 “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 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 节度使张建封幕下,最终未被纳用。后来,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 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于是,他便 写下了这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 pián )
槽( cáo )枥(lì )
一石( dàn ) 其真无马邪( yé )
外见( xiàn ) 食( shí )不饱
食( 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 )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马)一同死。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4)执策而临之: 握着马鞭。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与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为
“ 唐宋八大家
”。
“说”,古代的一种 议论 体裁,大多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 方式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大致相同。这篇 “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 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 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古代名士的生命中总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日行千里,辅助项 羽所向披靡的骏马乌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 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宝马赤 兔。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遇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 会让人称奇,名留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认识 一下千里马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