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沪教版思品九上第2课第3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情分析:学生对“小康”多少了解一些,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能仅限于新闻里偶尔听到,几乎陌生。但对于现实具体生活他们身在其中,必然能有所感,只要有效地建立现实生活与国情国策之间的联系,以事实说明道理,从而理解国情国策。
三、教学重点:对比、讨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的内容,试着概括、归纳两种不同发展程度的小康的区别,进而理解“总体”小康已实现,“全面”小康是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建设中;
5、依托学案,旧知识的回顾、链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6、坚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信心,初步具备为之奋斗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教材在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基础上,着重说明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它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科:思品
执教:金晶
学校:诸翟学校
班级:九(2)人数:33人
地点:远程教室
日期:2011年11月25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师生共同策划的专题“微播”——“小康”的前世今生,从中了解“小康”一词作为中国改革建设目标的由来;
2、对比、讨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试着概括、归纳二者的区别,进而理解“总体”小康已实现,“全面”小康是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建设中;
四、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特点,立体感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
五、课前准备:
1、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小组在老师指导下承担)
2、课前专题“微播”学生小组搜集资料、制作PPT、熟悉播报材料及流程
交流直观感受
感知、感叹30多年来家庭生活水平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巨大变迁
感性交流直观感受
产生共鸣,激发认同感,避免对书本原理的机械式接纳
三、用事实说话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享。
可简要介绍上海市,全国2000年即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
对照P37“小康”基本标准请试着归纳结论:伟人的规划实现了吗?(提醒学生:标准应当是“全国人均”,上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生搜索记忆,联想眼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距离全面小康目标有明显差距的具体社会现象,互相交流。明白任重而道远,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深刻理解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特点,
四、归纳知识点
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的蓝图简介
五、还用事实说话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我们现在实现了吗?
从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来看,你认为有哪些待改善的方面?能否举个实例?
教师举例:图片+社会热点案例(污染、贫富差距-行业、群体、地区之间、就业困难、社保满意度、国民素质、医疗、受教育年限、法制不完善、地沟油,饮用水污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学案;
各组交流,相互补充及修正
交流的同时,师生共同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时间
20世纪末
2020年
特点
低水平
更高水平
不全面的
更加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
发展比较均衡的
成知识归纳表(板书)。
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解决老师的“设疑”,
尝试“比较”的材料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以及当前本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对接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时,中国实现总体小康时以及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进时,我们自己的家庭实实在在的生活状况。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对接,让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认知领域着陆。
4、多角度、多方位的事例列举及数据呈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深刻理解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特点,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备注:课前“今天我来微播”活动是本学期本人在课堂教学上创新的尝试,取自热门语词“微博”谐音,意为短小的播报,不同于以往思品课上的时政演讲的是:内容不拘泥于时政信息,形式不拘泥于演讲,鼓励学生把随时随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有感触的信息用有个性的方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有意扩充学生的资讯量,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也为活跃课堂氛围而设。)
(学案自主探究1)
请大家仔细研究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对照并分析:
(1)哪些是共有的项目,这些项目有何变化?
(2)哪些是新增的项目?新增项目表明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小康有何不同?
(3)为何不少项目要分“城镇”和“农村”两个标准?
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两个标准中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尝试概括,在课本上P38圈划,并标注
夯实知识点
五、“新知”来当道,“旧知”不过气
完成学案自主探究2,说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第三步战略目标即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查找书本相关知识点,填充表格。思考理顺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书上P35圈划标注
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意义,实现知识的前后衔接,融会贯通
但需设想,无需回答,答案自明
对未来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想象,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建设目标不是文件上的字符,是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具体的现实,真所谓“国盛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七、小结:
说说“40分钟我没虚度,因为:……”
回顾本堂课重点知识或自己理解的一些道理
梳理、巩固
附件1:调查问卷
附件2:学案:
六、拓展
到2020年,你多大了?会在做什么?希望有怎样的就业环境?怎样的经济收入状况?享有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呼吸怎样的空气?饮用怎样的水?……
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谁受益?但是它不会自发实现,那么,要想受益谁来建设?你们认为9年以后,中国有望实现吗?
展示PPT:有关专业人士预测,能实现!!
信心+努力=可期待的幸福未来
学生小组汇报数据统计结果。
从自己的家庭——全年级调查数据——上海市官方数据——全国统计数据,遵循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认识规律,
从自己的实际生活验证国情国策的有关论断
四、教师设疑
学生解惑
“‘小康’的前世今生”中告诉我们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总体小康,2002年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已实现,何来奋斗目标?这矛盾吗?为什么?
小康社会自古是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概括,既包含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也包含社会的平等有序。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引导划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再次成为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请大家借助前面所学“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战略”的知识完成学案中的第一道思考题,说说它与第三步战略目标即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堂常规环节:课前“微播”活动
有请第9小组同学展示本期微播作品
第9小组学生展示微播作品:“‘小康’的前世今生”
学生评分
以喜闻乐见、不拘一格的形式扩充信息量,为本课铺垫背景知识。
关键——学生是主角
二、“我来问,我来查,我来答”
微播作品为我们介绍了伟人规划中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对生活真的经历了那样的变迁吗?课前请同学们对家里的长辈进行了一次调查访问,你了解到长辈们的生活状况从1980年以来有哪些突出的变化?读完你所获得的信息,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三、教学重点:对比、讨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的内容,试着概括、归纳两种不同发展程度的小康的区别,进而理解“总体”小康已实现,“全面”小康是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建设中;
5、依托学案,旧知识的回顾、链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6、坚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信心,初步具备为之奋斗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教材在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基础上,着重说明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它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科:思品
执教:金晶
学校:诸翟学校
班级:九(2)人数:33人
地点:远程教室
日期:2011年11月25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师生共同策划的专题“微播”——“小康”的前世今生,从中了解“小康”一词作为中国改革建设目标的由来;
2、对比、讨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试着概括、归纳二者的区别,进而理解“总体”小康已实现,“全面”小康是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建设中;
四、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特点,立体感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
五、课前准备:
1、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小组在老师指导下承担)
2、课前专题“微播”学生小组搜集资料、制作PPT、熟悉播报材料及流程
交流直观感受
感知、感叹30多年来家庭生活水平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巨大变迁
感性交流直观感受
产生共鸣,激发认同感,避免对书本原理的机械式接纳
三、用事实说话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享。
可简要介绍上海市,全国2000年即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
对照P37“小康”基本标准请试着归纳结论:伟人的规划实现了吗?(提醒学生:标准应当是“全国人均”,上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生搜索记忆,联想眼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距离全面小康目标有明显差距的具体社会现象,互相交流。明白任重而道远,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深刻理解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特点,
四、归纳知识点
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的蓝图简介
五、还用事实说话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我们现在实现了吗?
从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来看,你认为有哪些待改善的方面?能否举个实例?
教师举例:图片+社会热点案例(污染、贫富差距-行业、群体、地区之间、就业困难、社保满意度、国民素质、医疗、受教育年限、法制不完善、地沟油,饮用水污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学案;
各组交流,相互补充及修正
交流的同时,师生共同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时间
20世纪末
2020年
特点
低水平
更高水平
不全面的
更加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
发展比较均衡的
成知识归纳表(板书)。
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解决老师的“设疑”,
尝试“比较”的材料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以及当前本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对接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时,中国实现总体小康时以及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进时,我们自己的家庭实实在在的生活状况。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对接,让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认知领域着陆。
4、多角度、多方位的事例列举及数据呈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深刻理解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特点,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备注:课前“今天我来微播”活动是本学期本人在课堂教学上创新的尝试,取自热门语词“微博”谐音,意为短小的播报,不同于以往思品课上的时政演讲的是:内容不拘泥于时政信息,形式不拘泥于演讲,鼓励学生把随时随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有感触的信息用有个性的方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有意扩充学生的资讯量,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也为活跃课堂氛围而设。)
(学案自主探究1)
请大家仔细研究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对照并分析:
(1)哪些是共有的项目,这些项目有何变化?
(2)哪些是新增的项目?新增项目表明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小康有何不同?
(3)为何不少项目要分“城镇”和“农村”两个标准?
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两个标准中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尝试概括,在课本上P38圈划,并标注
夯实知识点
五、“新知”来当道,“旧知”不过气
完成学案自主探究2,说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第三步战略目标即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查找书本相关知识点,填充表格。思考理顺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书上P35圈划标注
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意义,实现知识的前后衔接,融会贯通
但需设想,无需回答,答案自明
对未来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想象,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建设目标不是文件上的字符,是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具体的现实,真所谓“国盛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七、小结:
说说“40分钟我没虚度,因为:……”
回顾本堂课重点知识或自己理解的一些道理
梳理、巩固
附件1:调查问卷
附件2:学案:
六、拓展
到2020年,你多大了?会在做什么?希望有怎样的就业环境?怎样的经济收入状况?享有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呼吸怎样的空气?饮用怎样的水?……
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谁受益?但是它不会自发实现,那么,要想受益谁来建设?你们认为9年以后,中国有望实现吗?
展示PPT:有关专业人士预测,能实现!!
信心+努力=可期待的幸福未来
学生小组汇报数据统计结果。
从自己的家庭——全年级调查数据——上海市官方数据——全国统计数据,遵循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认识规律,
从自己的实际生活验证国情国策的有关论断
四、教师设疑
学生解惑
“‘小康’的前世今生”中告诉我们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总体小康,2002年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已实现,何来奋斗目标?这矛盾吗?为什么?
小康社会自古是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概括,既包含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也包含社会的平等有序。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引导划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再次成为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请大家借助前面所学“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战略”的知识完成学案中的第一道思考题,说说它与第三步战略目标即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堂常规环节:课前“微播”活动
有请第9小组同学展示本期微播作品
第9小组学生展示微播作品:“‘小康’的前世今生”
学生评分
以喜闻乐见、不拘一格的形式扩充信息量,为本课铺垫背景知识。
关键——学生是主角
二、“我来问,我来查,我来答”
微播作品为我们介绍了伟人规划中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对生活真的经历了那样的变迁吗?课前请同学们对家里的长辈进行了一次调查访问,你了解到长辈们的生活状况从1980年以来有哪些突出的变化?读完你所获得的信息,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