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合集下载

云南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云南省情常识题

云南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云南省情常识题

云南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必了解云南省情常识题1.西南边疆云南简称(云或滇),被誉为(七彩云南/彩云之南)。

因云南红壤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一半,故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云南省东部与(贵州省)为邻,西部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连,西北隅紧倚(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南同(老挝、缅甸、越南)毗连。

云南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横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8)位。

全省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越南)3国毗邻,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1997)千米,中老边界(710)千米,中越边界(1353)千米。

2.多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省2019年人口统计数为近(5000万),云南少数民族门类众多,云南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呈现(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48云南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 )个,其中有(15 )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的,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云南少数民族中,有( 16 )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彝族),人口最少的(独龙族)独龙族。

3. 云南的五大支柱产业是((烟草产业、旅游业、矿产业、电力产业、生物资源开发)。

其中(烟草产业)是云南最大的支柱产业,云南是中国最大的烤烟和卷烟生产地,有“烟草”王国之称。

依托云南是动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开发正成为云南另一大支柱产业。

4.云南三大战略目标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大目标是,把云南建设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大目标:两强一堡(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东盟,即东南亚联盟,包括十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新加坡。

南亚,包括8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阿富汗(印巴尼不斯,马拉汗)“泛珠三角”区域,包括云南、湖南、海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九省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9+2”。

民族服饰的影响

民族服饰的影响

云南将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其中的各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服装服饰应引起足够重视。

我认为,云南将建成的真正成功的民族文化大省,可以派生出若干个“大省”,如可以叫做“民族音乐舞蹈大省”、“民族传统体育大省”、“民族饮食文化大省”、“民族生态风情旅游大省”、“民族文物考古大省”、“民族传统节庆礼仪大省”、“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大省”、“民族语言文化大省”、“民族特色医药大省”、“民族服饰文化大省、”。

其中服饰文化大省是较为重要的,其实现也是完全可能的。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建设“云南服饰文化大省”的历史基础、客观条件和主要要求。

一、云南民族服装服饰发展的历史述略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距今2千多年的古滇国墓葬考古青铜器中,发现的民族服装服饰图案十分丰富。

其中不仅可以清楚看到滇国民族服装、首饰,还可以看清化妆品、化妆用具、发式等图案。

(一)从服装看,因当时当地民族繁杂,各民族的服装不尽相同,与当今云南五花八门的民族服饰相近似,部件包括帽、披帔、上衣、裤饰及裹腿和鞋与靴等。

1、帽饰。

在江川李家山墓葬出土的喂牛铜扣饰,其喂牛者戴筒状布帽,后沿较长,下垂至颈部,遮盖双耳。

我国古代多重视冠冕而不大看得起帽,甚至把戴帽的人说成是不知冠礼的小儿或蛮夷。

《说文解字·月部》记载说:“帽,小儿及蛮夷头衣也”。

古滇国则与此说法不同,头饰丰富复杂。

另一例是,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人缚牛和八人乐舞的两件铜扣饰上的人,头上戴冕形帽,即发髻之上有一条形板,两端宽而中间略窄,平板上有突起的乳钉及简单花纹,板中段有束带与发髻系为一体,再系于舞蹈者颈项。

滇国戴帽者,还发现于石寨山和李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舞蹈场面中,如鎏金四舞俑扣饰和四舞俑铜鼓等。

舞蹈者头上皆戴圆口光顶的高筒帽,整体似喇叭筒状,高约50厘米,帽上插圆形小花片。

斗笠是遮阳避雨之物,我国古代士大夫从不戴斗笠。

如《礼·记·郊特牲》上说:“草笠而至,尊也服也”。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28•【字号】皖发[2009]24号•【施行日期】2009.08.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2009年8月28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加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立足安徽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思路。

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要建设文化强国,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

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智力和精神力量。

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是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陶冶人情操。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

首先,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

其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

再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证。

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社会和谐不可能来自单一的市场逻辑,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宗旨、追求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天然一体的联系。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第一章:文化强省的概念及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强国的基础。

建设文化强省,是为了在全国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文化的引领、促进和支撑作用,更好地创造出新的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必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第二章:建设文化强省的路径1. 加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体制层面上,需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加快构建全面开放的文化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领域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文化评价体系,为文化创作提供科学的评估标准。

2. 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柱。

要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弘扬“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和谐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服务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

3. 注重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注重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鼓励各地建立特色文化街区,营造文化氛围,建设一批文化公共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力争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强省的独特魅力。

4. 强化文艺创作和传播文艺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文艺形式和内容,倡导文化创新,鼓励文艺家们创造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优秀作品,创作涵盖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精品力作,以艺术家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艺作品。

5.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经之路。

各地要加强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以理性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全球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并实现文化创新。

要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章: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1. 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建设文化强省,需要确定一系列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如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等,以此为依据更加精准地推进文化强省的发展。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11.11•【字号】鄂发[2009]31号•【施行日期】2009.1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2009年11月11日鄂发〔2009〕31号)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一)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文化人才荟萃、科教优势突出,具备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省上下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文明风尚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建设成就显著。

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以及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要求,面对现代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的新变化,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面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日益交融并相互促进的新趋势,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把握“四个关键”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

把握“四个关键”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

经 济 和社会 发展 第 十二 个五 年规 划 的建 c》简 称《 议》 。 义( 建 ) 《 建议 》 九 部分 明确提 了推 动文 化 大 发 展 大繁 荣 . 升 第 提
国家文 化软 实力 。 阐述 了文化 是 一 个民族 的精 神 和灵 魂 , 是 周家 发展 和 民族 振兴 的强 大力 量 ,必 须 坚持 社会 主 义先 进
繁荣 。
学 习十 七届 五 中全会 精 神 , 合我 省 实 际 , 结 我们 应 当从
当前所 处 的 四个 关键 阶段来 认清 文化 发 展 的形 势 ,把握 住
发展 的机 遇 。

文化是 一个 民族 的精神 和 灵魂 。国家 发展 、 民族 振兴 , 不仅 需要 强 大的 经济力 量 , 需要 强 大 的文化 力量 。 更 没有 先
进 文 化的发 展 , 有全 民族文 明素 质 的提 高 , 不可 能真 正 没 就 实现 现代化 。 政府 要履 行好 发 展公 益性 文化 事业 的责 任 , 保 障人 民群众 的基 本 需要 和权 益 。进~ 步 完善 扶 持公 益性 文

我 国 正 处 于 国 家 大 力 号 召 推 动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进文 化事 业 全面 繁荣 和文 化 产业 快速 发展 ,关 系全 面 建设 小康 社会 奋 斗 目标 的实现 ,关 系 中阂特 色社 会 主义 事业 总
义文 化市 场 , 动文化 产业 成 为 国民经 济 支柱性 产业 。 为 推 作 全面建设 小康社 会 的奋 斗 目 之一 , 建设 被提 升到 空前 标 文化 重 要 的位 置 。去年 以来 , 中央和地 方对 文化建 设 的投入力 度
值观 , 升 国 民素质 , 一 步凝 聚 人心 , 提 进 团结 力量 , 实现 社会 主 义建设 的科 学 发展 、 和谐发 展 。 党 的 十七届 五 中全 会通 过 的《 建议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从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2、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3、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4、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5、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6、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四)坚持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进 共同繁荣发展 1、现代化康社会 3、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贫困 群体发展等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五)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 强省 1、1996年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07年建设 民族文化强省 2、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事业 3、开发民族文化产业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 同(民族团结的心态基础)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6、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以云南为聚居区的25 个少数民族在省级机关至少有一个厅级领 导干部的目标。 7、迪庆州率先制定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条例 8、迪庆州率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9、率先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10、率先制定实施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专项规划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六)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1、向上和向下双向挂职锻炼 2、先进后出 3、小步快跑 4、破格提拔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1、确定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学校 2、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 日活动 3、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示范社区 4、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向基层延伸 5、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对云南经济的影响调查分析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对云南经济的影响调查分析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对云南经济的影响调查分析发表时间:2009-11-03T10:48:37.840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第7期供稿作者:朱文[导读] 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也为开发其他民族文化文化与经济价值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以石林民族歌舞文化为例朱文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昆明650000摘要: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歌舞文化作为云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

经过对云南省石林县少数民族歌舞文化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其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效地把民族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也为开发其他民族文化文化与经济价值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文化经济影响Yunnan national culture industry to Yunnan economy influence diagnosis——Take the hoodoo nationality dance culture as the exampleZhu WenAbstract:The national culture,specially the national dance culture took Yunnan Province s important constituent,its implication economic value also day by day receives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more and more many to pay attention and to take.Passes through carr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Yunnan Province hoodoo county national minority dance culture,and analyzed has studied in its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advancement the influence which produced to the place economy,transformed effectively the national culture value as the economic value,was the Yunnan Provinc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makes the contribution,also for developed other national culture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 valu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advantageous reference.Keywords: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ity dance culture Economy influence【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36-031.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及对经济的贡献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最多的省份,包括汉族在内有26个民族世居在这里,其中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省所独有的。

云南省知识竞赛题

云南省知识竞赛题

知识竞赛题1、毛泽东为学习雷锋题词的时间为1963年。

2、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3、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A黑龙江流域B松花江流域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A夷洲B流求C东番D台湾5、“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A拒绝收礼B劝人投案C替人投案D向人发誓6、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A、女性身份的象征B、约束女性的行为C、装扮作用D、表示女性已婚7、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8、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A、《归园田居》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9、孔子是哪国人_B_A、秦国B、鲁国C、卫国D、宋国10、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B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1、在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A、清B、元C、唐D、宋12、长城的长度为_A_A、6300公里B、6000公里C、6800公里D、5500公里13、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_C_A、山东菜系B、四川菜系C、赣菜系D、湘菜系14、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15、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CA.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C. 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16、“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

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AA. 浙皖起义B. 黄花岗起义C. 萍浏醴起义D. 镇南关起义17、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 C )A.左传B.旧唐书C.清史稿D.明史1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19、下列作品中作者与作品不相对的是(D)A.贾谊《过秦论》B. 李白《静夜思》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 汤显祖《西厢记》20、古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其中表述山川河流的“阴”是指(B)A.山南水北B.山北水南C.山南水南D.山北水北21、古代音律分为分为五音,其前后顺序是(C)A. 宫、羽、角、商、址B. 宫、商、址、角、羽C. 宫、商、角、址、羽D. 宫、羽、商、角、址2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A)A.纪传体通史B.编年史C.国别史D. 编年体通史23、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A.285B.286C.287D.28824、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A、红茶;B、绿茶;C、黄茶;D、黑茶25、《信天游》主要流行于我国哪个地区?(D)A.东北B.青海C.河北D.陕北26、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CA、宋朝B、元朝C、唐朝27、《国际歌》的词作者是谁:BA、马克思B、鲍狄埃C、贝多芬28、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的诗句:CA、歌德B、拜伦C、雪莱29、“七月七日长生殿”的下句是(夜半无人私语时)。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云南“两强一堡”战略一、民族文化强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保障措施和实施对策24.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行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的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人大、政协督促推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

党政各职能部门要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同时,建立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

各地州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

25.加强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会议、奖励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要把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纳入“十五”计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

要在年度计划中提出具体的分解目标、任务和措施,年终总结时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

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表彰奖励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奖励优秀文化人才和优秀艺术作品。

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其传承人进行命名,对各种艺术门类杰出人才授予称号。

26.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

制定《云南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条例》,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19跖]37号文件精神,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给予特殊倾斜。

省里已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十五”期间继续执行。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产相对丰富的地区,要从城市维护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文物保护;城市新建小区要按建筑造价的一定比例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设立贫困地州国家级贫困县“两馆二站”建设专项资金,各级政府也要配套一定资金,集中解决贫困地州国家级贫困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和乡文化站修扩建问题。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所称文化,主要指思想道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纲要着重对2005-2010年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同时对2010-2020年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概述。

一、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和形势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

文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必须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文化河南。

(一)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我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我省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我省有其四。

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朱载培育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博大精深。

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以汴绣、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和周口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我省为全国戏曲大省,豫剧享誉海内外,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魅力独特。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也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加需要我们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让各个民族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推动中国和谐稳定发展的步伐。

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保障民族地区自治、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法定机制。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

保护和发展好民族文化,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具体表现在:1.民族地区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滞后。

2.民族文化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

3.民族文化推广和宣传还存在难度和困难。

4.民族文化产品创新不足,影响产品的含金量,难以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措施1.加大资金投入。

2.加强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工作。

3.扶持和鼓励民族地区文化市场化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支持。

4.加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研发。

5.设立相应的学院、研究所,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文化的研究力量。

6.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持久稳定的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足1.法律法规不完备。

2.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某些地方,自治程度不高,地方政府欠缺自主权。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措施1.增加立法。

2.完善制度、优化政策。

3.加强民族自治区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4.加强民族自治区统筹规划和资源管理。

5.加强民族自治区权力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

一、关于“一带一路政策”对云南省未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有什么影响?(一)、一带一路的含义和主要思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陆上丝绸之路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城市分别是: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重庆13省市。

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城市分别是: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

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关于“一带一路政策”对云南省未来影响的解读与分析1、一带一路中云南的战略定位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

2、一带一路中云南主要发展方向分析3、一代一路中云南的优势历史优势古丝绸之路起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非欧的主要商业贸易路线,因为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因地理未知的差异,又分为“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

西南地区在“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古印度的主要通道,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开始与古印度进行丝绸和琉璃等商品的贸易,两国商旅的必经之地就是云南。

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最早通往域外的交通路线。

地理位置优势云南是亚洲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对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从南北方向,云南贯通了中国和南亚、东南亚泛亚铁路等国际通道,可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

从东西方向,云南联系了亚非欧三大洲。

云南还是中国西南众多省份中唯一一个可以从陆上同时沟通东南亚和南亚。

交通优势云南地处面“三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肩“两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独特地理位置,无论是从历史根源追随还是从其现实因素考虑,云南是国内唯一一个可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省份。

文化强省

文化强省

1.分析说明云南民族渊源和民族分布特点。

答: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云南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的缘故,赋予了云南有着复杂的民族渊源。

民族的渊源主要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源流和南方农耕民族的源流。

1)北方游牧民族的源流:在滇西北横断山脉去,考古工作者曾在维西县的戈登村腊普河东岸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德钦县的纳古、永芝等地发现过青铜时代的石棺墓文化。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从甘肃、青海一带经川西、藏东到云南西北的广阔地域,是古老的氐羌族群发源繁衍的地区。

由于氐羌族群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后历两千年的演变,支系四分五裂,分布遍及全省,云南不少现代民族均以其为源。

2)南方农耕民族的源流:自滇西北往南、往东,地势大幅度降低,自然景观由险峻趋于平缓开阔。

滨湖临江的盆地增多,在纵横交错的河流两岸,不时出现成片的台地。

这些盆地和台地气候温暖,资源富饶,既便于渔猎采集,又利于农业的产生。

滇中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远远多于滇西北地区。

云南现代民族的语言体系大致分为3类,即汉藏语系的藏缅遇阻、壮侗语族以及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南北民族交叉的十字路口,然而其地理环境却不利于各民族的大融合。

使得云南各民族难以成为一体,从而也使得云南的民族流传了下来。

在云南这个地方民族的源流也很复杂,可以从下表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居住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南北民族的分布,奠定了云南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现代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水平分布,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各种因素作用的民族迁徙流动以及外来民族不断迁入的结果。

云南民族的分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ude水平分布,其二是全省范围和各局部地区多民族的垂直分布。

1)民族的水平分布A、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带的民族分布: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带,属青藏高原向南延伸而形成的横断山纵谷区。

云南民族文化为何具有多样性

云南民族文化为何具有多样性

云南民族文化为何具有多样性?云南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本土化;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

1.文化本土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形成了多种文化形态,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边疆多民族的基本特点,促成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万km2。

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

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使得云南文化具有多样性。

2.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不同的区域类型因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差异,对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云南沿边境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区位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与汉文化的融合程度上亦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

文山、红河、思版临、德宏、怒江分别位于滇东南边境区、滇南边境区、滇西南边境区、滇西边境区和滇西北边境区,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条件差别十分明显,各个区域内的民族构成、文化类型不一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相当密切。

围绕三大目标 振兴彩云之南

围绕三大目标 振兴彩云之南

展 示 中华 民族 和谐 友 好 的形象 。所 以桥 头 堡 的基本 思路 和 设想 是 在大 通道 的基 础上 进一 步升 华 、 善和 提高 。 完
新 三大 战 略 目标 中 , 只有 “ 色 经 济强 省 ” 绿 这一 条没 有 改变 , 其 内涵 已发 生重 要变 化 。 0 前更 多 的是强 调利 用 但 1年 优势 生物 资 源 , 展低 消 耗 的产业 经济 , 发 现在求 , 积极 推进 节 能减 排 ,
与此 同 时 , 省 始终 把 深 入 推进 “ 彩 云南 保 护 行 动 ” 我 七
大通道 具有 通行 的意 义 , 有沟通 和连 接 的作用 , 具 桥头 堡突 出 的是云南 在对 外 开放 中的 前沿 性 、 重要 性 和带 动性 。
作 为生 态文 明建 设 的具体 内容 ,结合 扩大 内需 实施 了一批 环境保 护 和生态 治理 重点 项 目。坚持 “ 湖一策 ” 好 九大 一 抓 高原湖 泊水 污 染综合 防治 ,牛栏 江 调水 和滇池 截 污两 个关
济强省 方 面取得 了显 著 成绩 。
“ 茶 ” 了 ,云花 ” 了 ,云药 ” 了 ,云 菜” 云 香 “ 靓 “ 响 “ 红
了 …… 串 串带 着红 土 芳香 、 携 着绿 色 气息 的“ 裹 云南 牌 ” 产
外延 , 更要 注 重 内涵 ; 不但 要 注 重保 护 和传 承 , 要 注重 提 更
战略 目标 的调 整和 完善
体 现 了 中国向西 南 开放 的基本 理 念和 思想 ,彰 显 了云 南在
中国 向西南 开放 中 的枢纽 作用 和 基地 作用 。桥 头堡 不 仅要 建 成 大通 道 , 还要 在 大通 道 的基 础 上 , 发展 云 南 的 产业 , 构 建 和周边 国家合 作交 流 的平 台 , 强化 对外 的 文化 交流 , 分 充

地方课程四年级下册-腰站

地方课程四年级下册-腰站

禄丰县腰站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教案(四年级下册)学校年级教师2013年3月1日一、云南少数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有55个少数民族,认识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

2、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

【教学重点】知道云南人口较多、较少的少数民族。

【教学难点】认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省的名称吗?云南省是一个多山区,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那么,云南省有几个少数民族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课。

2、揭题:云南少数民族。

二、探究学习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自读课本1至2页,思考:(1)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2)哪些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2、学生反馈3、看第一个问题,云南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二。

4、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

5、看地图,看看云南有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三、总结延伸1、关于云南少数民族,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内说一说。

2、你还想学习哪些哪些的内容?二、民族文化的金矿1、古老独特的语言文字【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三种古老独特的语言文字。

2、了解东巴文、彝文、贝叶经等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三种特殊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彝族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云南绚丽多姿的多元民族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前进步伐,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外来文明不断融合,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的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

2、揭题:古老独特的语言文字。

二、探究学习1、请同学们看课本第四至第七页,找一找我们省有哪些特殊的语言。

2、小组讨论:(1)东巴文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它是怎么来的?(2)彝文和《阿诗玛》。

(3)贝叶文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是怎么样的?3、学生交流反馈。

4、有哪几个民族是应用拼音文字的?三、总结延伸1、总结: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各种各样,这是与我省的文化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四年级下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作为了解省情的前沿阵地,通过乡土教材《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四年级的地方课程教学,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美丽富饶云南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的各个民族、了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2、了解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做文明的现代化云南人。

四、教学措施:
1、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空。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根据孩子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

2、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强调从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强调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地方课程可与国家课程结合使用,相互渗透;也可单独开设。

主要运用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1、Array云





1课

2、







2课时
3、音乐舞蹈的海洋 1课时
4、影视拍摄的基地 1课时
5、民间文学的沃土 1课时
6、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