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数学全程演练 第二部分 图形与几何 第十单元 相似形 第33课时 相似形的应用(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课时 相似形的应用
(6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24分)
1、为了测量被池塘隔开的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如图33-1所示的图形.其中AB ⊥BE .EF ⊥BE .AF 交BE 于D .C 在BD 上、有四位同学分别测量出以下四组数据: ①BC .∠ACB ;②CD .∠ACB .∠ADB ;
③EF .DE .BD ;④DE .DC .BC .能根据所测数据.求出A .B 间距离的有
(C)
图33-1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解析】 此题比较综合.要多方面考虑、
①因为知道∠ACB 和BC 的长.所以可利用∠ACB 的正切来求AB 的长; ②可利用∠ACB 和∠ADB 的正切求出AB ; ③因为△ABD ∽△FED .可利用FE AB =DE
DB
求出AB ; ④无法求出A .B 间距离、
故共有3组数据可以求出A .B 间距离、
2、如图33-2是小明设计的用手电来测量某古城墙高度的示意图.点P 处放一水平的平面镜.光线从点A 出发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射到古城墙CD 的顶端C 处.已知AB ⊥BD .CD ⊥BD .且测得AB =1.2 m.BP =1.8 m.PD =12 m.那么该古城墙的高度是
(B)
A 、6 m
B 、8 m
C 、18 m
D 、24 m
【解析】 由平面镜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易得∠APB =∠CPD
.
图33-2
又∵∠B =∠D =90°.∴△ABP ∽△CDP .
∴PB PD =AB CD .即1.812=1.2CD
. 解得CD =8 m.
3、[2017·达州]如图33-3.以点O 为支点的杠杆.在A 端用竖直向上的拉力将重为G 的物体匀速拉起.当杠杆OA 水平时.拉力为F ;当杠杆被拉至OA 1时.拉力为F 1.过点B 1作B 1C ⊥OA .过点A 1作A 1D ⊥OA .垂足分别为点C .D
.
图33-3
①△OB 1C ∽△OA 1D ;②OA ·OC =OB ·OD ; ③OC ·G =OD ·F 1;④F =F 1. 上述4个结论中.正确结论有
(D)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2016·聊城模拟]如图33-4.数学兴趣小组的小颖想测量教学楼前的一棵树的树高.下午课外活动时她测得一根长为1 m 的竹竿的影长是0.8 m.但当她马上测量树高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她先测得留在墙壁上的影高为1.2 m.又测得地面的影长为2.6 m.请你帮她算一下.树高是 (C) A 、3.25 m B 、4.25 m C 、4.45 m
D 、4.75 m
【解析】 设BD 是BC 在地面的影子.树高为x .
根据竹竿的高与其影子的比值和树高与其影子的比值相同得CB BD =1
0.8
.而CB =1.2.∴BD =
0.96.
图33-4
∴树在地面的实际影子长是0.96+2.6=3.56.
再竹竿的高与其影子的比值和树高与其影子的比值相同得x
3.56

1
0.8
.解得x =4.45.∴树高为4.45 m.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24分)
5、[2016·新疆]如图33-5.李明打网球时.球恰好打过网.且落在离网4 m 的位置上.则网球拍击球的高度h 为
__1.4__m.
图33-5
【解析】 由题意得.DE ∥BC . ∴△ABC ∽△AED . ∴DE BC =AE AB
. 即0.8h =44+3
. 解得h =1.4 m 、∴击球高度为1.4 m.
6、如图33-6.放映幻灯片时.通过光源.把幻灯片上的图形放大到屏幕上、若光源到幻灯片的距离为20 cm.到屏幕的距离为60 cm.且幻灯片中图形的高度为6 cm.则屏幕上图形的高度为__18__cm.
【解析】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进行解答、
7、[2017·遵义]“今有邑.东西七里.南北九里.各开中门.出东门一十五里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这段话摘自《九章算术》、意思是说:如图33-7.矩形城池ABCD .东边城墙AB 长9里.南边城墙AD 长7里.东门点E .南门点F 分别是AB .AD 中点.EG ⊥AB .FH ⊥AD .EG =15里.HG 经过A 点.则FH =__21
20
__里、
图33-6
图33-7
8、[2016·达州]如图33-8.将矩形ABCD 沿EF 折叠.使顶点C 恰好落在AB 边的中点C ′上.点D 落在D ′处.C ′D ′交AE 于点M .若AB =6.BC =9.则AM 的长为__9
4__.
【解析】 ∵C ′是AB 的中点.AB =6. ∴AC ′=BC ′=3.
∵四边形DCFE 沿EF 翻折至D ′C ′FE . ∴CF =C ′F .∠C =∠MC ′F . ∴BC =BF +FC =BF +FC ′=9. ∴FC ′=9-BF .
在Rt △BC ′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F 2
+BC ′2
=FC ′2
. 即32
+BF 2
=(9-BF )2
. 解得BF =4.∴FC ′=5.
又∵∠BFC ′+∠BC ′F =90°.∠AC ′M +∠BC ′F =90°. ∴∠BFC ′=∠AC ′M .
∵∠A =∠B =90°.∴△FC ′B ∽△C ′MA . ∴
BF AC ′=BC ′AM .即43=3AM
. ∴AM =94.
三、解答题(共20分)
9、(10分)[2017·岳阳]如图33-9.矩形ABCD 为台球桌面、AD =260 cm.AB =130 cm.球目前在E 点位置.AE =60 cm.如果小丁瞄准BC 边上的点F 将球打过去.经过反弹后.球刚好弹到D 点的位
图33-8
置、
(1)求证:△BEF ∽△CDF ; (2)求CF 的长、
解:(1)由题意.得∠EFG =∠DFG .
∵∠EFG +∠BFE =90°.∠DFG +∠CFD =90°. ∴∠BFE =∠CFD .∵∠B =∠C =90°. ∴△BEF ∽△CDF ; (2)∵△BEF ∽△CDF .∴BE CD =
BF
CF
.
∴70130=260-CF CF
.∴CF =169. 10、(10分)[2016·菏泽]如图33-10.M .N 为山两侧的两个村庄.为了两村交通方便.根据国家的惠民政策.政府决定打一直线涵洞.工程人员为计算工程量.必须计算M .N 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选择测量点A .B .C .点B .C 分别在AM .AN 上.现测得AM =1 km.AN =1.8 km.AB =54 m.BC =45 m.AC =30 m.求M .N 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解:连结MN .
∵AC AM =301 000=3100.AB AN =541 800=3100
. ∴AC AM =AB AN
.
∵∠BAC =∠NAM .∴△BAC ∽△NAM .
∴BC MN =3100.∴45MN =3100
. ∴MN =1 500.
答:M .N 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
1 500 m.
(20分)
11、(10分)[2016·邵阳]如图33-11.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硬纸板DEF 来测量操场旗杆AB 的高度.他们通过调整测量位置.使斜边DF 与地面保持平行.并使边
DE 与旗杆顶点A 在同一直线上.已知DE =0.5 m.EF =0.25 m.目测点D 到地面的距离DG
=1.5 m.到旗杆的水平距离DC =20 m.求旗杆的高度、
图33-10
第10题答图
图33-11
【解析】 根据题意可得△DEF ∽△DCA .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 的长.即可得出答案、
解:由题意可得△DEF ∽△DCA . 则DE DC =EF CA
.
∵DE =0.5 m.EF =0.25 m.
DG =1.5 m.DC =20 m.
∴0.520=0.25AC .解得AC =10. 故AB =AC +BC =10+1.5=11.5(m). 答:旗杆的高度为11.5 m.
12、(10分)如图33-12.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ADC =∠ACB =90°.E 为AB 的中点、 (1)求证:AC 2
=AB ·AD ; (2)求证:CE ∥AD ;
(3)若AD =4.AB =6.求AC AF
的值、 解:(1)证明:∵AC 平分∠DAB . ∴∠DAC =∠CAB . 又∵∠ADC =∠ACB =90°. ∴△ADC ∽△ACB . ∴AD AC =AC AB
. ∴AC 2
=AB ·AD ;
(2)证明:∵在Rt △ACB 中.E 为AB 的中点. ∴CE =1
2AB =AE .
∴∠EAC =∠ECA
.
图33-12
又∵∠CAD =∠CAB . ∴∠DAC =∠ECA . ∴CE ∥AD ; (3)∵CE ∥AD .
∴∠DAF =∠ECF .∠ADF =∠CEF . ∴△AFD ∽△CFE . ∴AD CE =AF CF
. ∵CE =1
2AB .AB =6.
∴CE =1
2×6=3.
又∵AD =4.由AD CE =
AF CF 得43=AF
CF
.
∴AF AC =47.∴AC AF =74
.
(12分)
13、(12分)[2016·德州] (1)问题
如图33-13①.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为AB 上一点.∠DPC =∠A =∠B =90°. 求证:AD ·BC =AP ·BP ; (2)探究
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为AB 上一点.当∠DPC =∠A =∠B =θ时.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说明理由; (3)应用
请利用(1)(2)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
如图③.在△ABD 中.AB =6.AD =BD =5.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A 出发.沿边AB 向点B 运动.且满足∠DPC =∠A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当以D 为圆心.以DC 为半径的圆与AB 相切.求t 的值、
图33-13
解:(1)证明:∵∠DPC =∠A =∠B =90°. ∴∠ADP +∠APD =90°. ∠BPC +∠APD =90°. ∴∠ADP =∠BPC . ∴△ADP ∽△BPC . ∴AD BP =AP BC
.
∴AD ·BC =AP ·BP ;
(2)结论AD ·BC =AP ·BP 仍成立、 理由:∵∠BPD =∠DPC +∠BPC . 又∵∠BPD =∠A +∠ADP . ∴∠DPC +∠BPC =∠A +∠ADP . ∵∠DPC =∠A =θ. ∴∠BPC =∠ADP . 又∵∠A =∠B =θ. ∴△ADP ∽△BPC . ∴AD BP =AP BC
.
∴AD ·BC =AP ·BP ;
(3)如答图.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 ∵AD =BD =5.AB =6.
∴AE =BE =3.由勾股定理得DE =4.
∵以D 为圆心.以DC 为半径的圆与AB 相切、
第13题答图
∴DC =DE =4. ∴BC =5-4=1.
又∵AD=BD.
∴∠A=∠B.
∵∠DPC=∠A.
∴∠DPC=∠A=∠B.
由(1).(2)的经验可知AD·BC=AP·BP. 又AP=t.BP=6-t.
∴t(6-t)=5×1.
解得t1=1.t2=5.
∴t的值为1 s或5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