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释义】中药明星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寒,真是健康守护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释义】中药明星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寒,真是健康
守护神
公益公众号中医验方使用方式:中医验方中直接输入中药名称,自动回复中药释义及常用药方,如果您输入的中药我们没有收录,我们会收到信息后尽快补充,请过几天再输入一次试试。
谢谢您的关注。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味辛,性温。
归心、肺、肾经。
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等功效。
常用于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
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
性味
辛,温。
《本经》:'味辛,温。
'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
《药性论》:'味苦辛。
'
《用药心法》:'辛,热。
'
归经
归心、肺、肾经。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
《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主治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明目,利九窍。
'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
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
《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
《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
《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
《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
《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
《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
相关配伍
1、《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
恶狼毒、山茱萸、黄芪。
畏滑石、消石。
反藜芦。
2、《药性沦》:忌生菜。
《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3、《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府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
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用法用量
1~3g。
散剂每次服0.5~1g。
外用适量。
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
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
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
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
切面黄白色或白色。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选方
1、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
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
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
(《普济方》细辛散)
2、治偏头痛: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
上二味,再同研匀。
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
3、(《圣济总录》至灵散)
治伤风鼻塞:
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
煎服。
(《方脉正宗》)
4、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伤寒论》小青龙汤)
5、治鼻塞不通:
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
(《普济方》)
6、治牙齿痛久不瘥:
细辛(去叶苗)、荜拨。
上二味等分,粗捣筛。
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
(《圣济总录》细辛汤)
7、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8、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9、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
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
温分三服,相续进之。
(《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10、治口臭及匿齿肿痛:
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
(《圣惠方》)
11、治耳聋:
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
绵裹一丸,塞之。
须戒怒气。
(《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12、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
为末。
每服一钱,柿蒂汤下。
(《纲目》)
13、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
细辛末,吹入鼻中。
(《世医得效方》)
14、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15、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
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16、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成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分类】解表剂-扶正解表
【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
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食疗药膳
温肺粥
材料:
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
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
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
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养生功效:
温肺止咳化痰。
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临床常用药对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
药性辛,温,有小毒。
归肺、肾、心经。
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常见药对如下: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
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
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
《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
”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
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
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
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
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
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
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
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
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
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
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
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
”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
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
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
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
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
《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
”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
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
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
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
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
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
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
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
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
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
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
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
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
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
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
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
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
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
《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
”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
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细辛挥发油能明显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并能降压,而煎剂能升压;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细辛挥发油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痉的气管平滑肌有非常显著的松弛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较抗乙酰胆碱强。
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1.镇静、镇痛作用
2.解热作用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
4.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
5.平喘、祛痰作用
6.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作用
7.抗菌、抗病毒作用
8.局麻作用
用药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反藜芦。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7]
不良反应
毒性成分:黄樟醚。
①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②细辛每日用量超过20g→口唇、舌尖、趾指发麻感,停药后可以恢复。
相关论述
1、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2、《名医别录》云:“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
3、《本草经集注》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
”
4、《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
今人多以杜衡为之。
”
5、《本草纲目》云:“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
”当今仍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所产为道地。
6、《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
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
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
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
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
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
7、《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
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
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
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
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
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
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
8、《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
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
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
化学成份
北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5%,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黄樟醚、细辛醚、榄香素,尚含优香芹酮、爱草醚、蒎烯、莰烯、桉油精、dl-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namine)、辛味物质派立托胺和(2E,4E,8Z,10E)-N-异丁基-2,4,8,10-十二碳四烯酰胺等.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6%,油中主要成分为
α-侧柏烯(α-thujene)、月桂烯(myrcene)、γ-松油醇、榄香素,尚含α-松油醇、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芳樟醇、细辛醚、柠檬烯等.华细辛还含有正十五烷、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芝麻脂素和N-异丁基十四碳四烯酰胺等.汉城细辛含挥发油1%,油中主要成分为优香芹酮,另含α-或β-蒎烯、桉油精(1,8-cinede)、甲基丁香酚、黄樟醚、α-甲氧基黄樟醚、榄香素、细辛醚等。
中医验方中输入关键字可以查询更多的相关信息和文献。
本文关键词:细辛,华细辛,盆草细辛,华细辛,绿须姜,独叶草,玉香丝,金盆草,汉城细辛,小辛,少辛,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细辛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