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哨点暗娼人群监测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哨点暗娼人群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暗娼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和相关行为现状;为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版》的要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监测。

结果①HIV、梅毒和丙肝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75%、6.00%和4.38%;②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3.88%;③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89.75%,最近一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1.75%;④艾滋病相关服务接受率为95.13%。

结论攀枝花市暗娼人群的HIV、梅毒和丙肝感染率不容忽视;文化程度、艾滋病知晓率和相关服务接受率是影响暗娼安全套使用率的重要因素。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75%的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其中高危性行为起了重要作用,预防和控制经性接触传播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1]。

国家哨点监测数据结果也显示,暗娼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呈增长趋势,1995年以来暗娼人群中HIV感染率上升了60倍[2]。

攀枝花市自1994年报告首例艾滋病(HIV)感染者以来,疫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累计报告疫情居四川省前列。

自2009年起,攀枝花市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不再是以注射吸毒为主,而是以异性性传播为主,且异性性传播单年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由2005年的43.90%逐年上升,2009-2011年维持在61.83%—66.37%。

提示攀枝花市的艾滋病正在通过高危行为人群与他们的性伴侣之间进行传播,艾滋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疫情防治形势严峻。

为了客观、真实的了解暗娼人群HIV感染状况和艾滋病有关行为的现状,为干预措施制定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相关信息,2011年对攀枝花市东区和仁和区暗娼人群开展了艾滋病哨点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暗娼,即指在东区和仁和区范围的桑拿/洗浴中心、夜总会、卡拉OK厅/歌舞厅/酒吧、宾馆/酒店、洗脚屋/发廊、路边店/小饭店等娱乐场所从事商业性性交易的女性。

1.2 调查时间2011-04/06
1.3 抽样和调查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2011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将发生高危行为的场所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严格遵循低等层次、中等层次暗娼分别不得低于监测样本量的10%、40%的原则,通过绘制场所分布图、抽取调查场所和
抽取监测人群3个步骤进行抽样,采用比例抽样法对场所进行分层抽样,再对其内的暗娼抽取方便样本进行监测。

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向调查对象开展“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同时采集5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

1.4 调查内容人口学指标、血清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和服务等。

1.5 血清学检测和阳性结果的判断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的要求,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试剂和方法,进行样本HIV、梅毒和丙肝血清学检测和结果判断。

1.6 统计分析采用全国统一的哨点监测客户端软件进行数据的离线录入和在线上传,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采用统一方法和统一标准进行人员培训;严格按照方案抽取样本;现场交叉检查当天收集问卷,对错项及漏项及时纠正补充;督导员按照比例再次抽查核对问卷;质控员随机抽查20%的原始问卷核对录入数据,做到无差错。

2 结果
2.1 血清学检测结果问卷调查800人,采集血液800份。

其中,HIV抗体阳性率为0.75%(6/800),梅毒阳性率6.00%(48/800),丙肝阳性率4.38%(35/800)。

2.2 人口学特征此次调查东区400人、仁和区400人;最小15岁,最大57岁, 中位数28.00岁,平均年龄为29.81±8.61岁,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75.76%;以汉族为主(89.38%);以初中文化为主(50.38%);以在婚和未婚者居多,分别占60.25%、31.75%;户籍以本省为主(92.63%);本地工作时间以半年或以上为主(69.00%);场所档次以中档和低档为主,分别占49.63%和3
3.75%。

2.3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8个问题,其中问题回答正确6个及以上为“知晓”。

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9
3.88%(751/800)。

单项知识知晓率为86.63%—98.38%,其中问题“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否从外表看出”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8.38%和86.63%。

(详见表2)
通过地区和场所档次分层分析发现,仁和区暗娼人群艾滋病知晓率明显高于东区,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档、中档和低档暗娼的艾滋病知晓率无显著差异(P>0.05)。

2.4 相关性行为最近1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89.75%(718/800)。

其中,仁和区暗娼人群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高于东区,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档、中档和低档暗娼的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

(详见表4)
最近1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1.75%(494/800)。

其中,东区和仁和区暗娼人群最近1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高档、中档和低档暗娼的最近
一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

2.5艾滋病相关服务调查对象最近一年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接受率、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单项服务接受率依次为95.13%、2.13%和59.75%。

将调查对象最近一年接受了三项服务中任一项视为接受过艾滋病相关服务,则最近一年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服务接受率为95.13%(761/800)。

2.6 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将“暗娼最近1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暗娼最近1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是否坚持使用安全套”作为应变量(是=1,否=0),将“年龄”、“婚姻状况”、“户籍所在地”、“民族”“文化程度“、“本地工作时间”、“艾滋病知识是否知晓”、“最近12个月是否接受艾滋病相关服务”、“最近一年做过HIV检测且知道结果”和“档次”作为自变量,引人Logistic回归模型,并应用SAS 8.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是否知晓”和“最近12个月是否接受艾滋病相关服务”均被引人回归方程,其余因素均未被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文化程度高、艾滋病知晓率高、相关服务接受率高的暗娼人群,与客人最近一次性行、与客人最近一月性行为更倾向于使用安全套。

3 讨论
1 攀枝花市暗娼人群的性病艾滋病感染率不容忽视梅毒患者对HIV的易感性较正常人可增加2~10倍,而HIV合并梅毒感染者,生殖道排出的艾滋病病毒量远高于单纯HIV感染者[3]。

暗娼的高危性行为使她们成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脆弱人群,同时也是病人与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其感染率和行为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流行强度。

监测结果显示:攀枝花市暗娼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为0.75%,梅毒阳性率6.00%、丙肝阳性率4.38%,说明性病艾滋病在攀枝花市暗娼人群中有一定的流行强度,暗娼人群仍然是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

2 针对影响因素,暗娼人群的干预工作仍需继续加强在暗娼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是防治性病艾滋病的有效措施[4]。

对于暗娼来说,安全套使用率必须达到90%以上,才能阻止艾滋病的传播[5]。

调查结果显示: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93.88%,但是安全套使用率和相关服务接受率仍然不尽如人意,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89.75%,最近一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1.75%,同伴教育接受率59.7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率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艾滋病知晓率和相关服务接受率高。

暗娼人群的文化程度被改变的可能性甚小,因此提高干预工作效果,提高暗娼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关键在于提高她们的艾滋病知晓率和相关服务的接受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着“有效干预”的原则,攀枝花市应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扩大干预覆盖面,提高干预质量,促进暗娼人群危险行为的转变。

一方面深入开展梅毒、丙肝和艾滋病等性病知识的宣传,倡导健康意识,提倡安全性行为;同时,继续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干预模式,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工作,大力推广安全套,促使暗娼人群自觉、主动、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而降低暗娼人群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危险,有效减缓艾滋病、性病的蔓延。

3 认真做好暗娼艾滋病感染者的随访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控制传染源暗娼人群的性伴众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暗娼,很容易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其性伴,一旦结婚生育,容易导致其胎儿及婴儿的感染,因此,暗娼感染者具有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性,在艾滋病防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暗娼感染者人群本身的双重身份,即暗娼身份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份使得该人群在社会中更边缘会,更加脆弱,导致其流动性更强,难于管理[6]。

因此,哨点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尽量收集暗娼人群详细关键资料(身份证、电话和详细住址等),以便监测发现的暗娼感染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跟踪随访和关怀救助等,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降低该人群的危险行为,尽可能的避免新的感染病例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