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
摘要:城市管理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管理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管理水平达到56%,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三大城市群。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的城市管理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不免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病端倪初露、城市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从国外的城市管理实践来看,城市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动力,因而城市管理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城市规模,变更城市建设观念,建设卫星城镇,分散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我国的城市管理还正处于上升阶段,必须加快中西部城市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管理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快中小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实践;国外管理经验
第一章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1. 城市发展速度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生机旺盛的时期。

我国的城市化骤然加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9%,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计为50%,三十年增加了三十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这在同等经济水平条件下的发达是不多见的。

同时城市化数目从1978年的192个增加到如今的668个,其中百万以上大城市166个,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9亿人,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乎三十倍。

2.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县镇企业,大量的乡村人口开始涌入城镇,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近日发布,指出中国成建制的城市668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

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

就全国而言我国的中小城市数量大2160个,占全国的城市数量的56%。

3. 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的联合体。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在沿海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

(二)我国城市化中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管理成就斐然,然而我国的城市管理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已经凸显出来。

具体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存在下列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低、城市病初露端倪。

1.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市管理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形成明显的阶梯形状,城市管理水平的发展也表现出梯度状态。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速度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陆。

2. 城市人口膨胀
城市人口膨胀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受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都有一定的限制。

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管理,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以每年1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从2005年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从5.6亿增加到9.1亿。

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到城市给城市的的就业医疗卫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城市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典型的“大城市病”。

这种城市病的主要特征是:一是潜伏期长,一般在20至30年;二是一旦爆发,就迅速转移并形成“城市管理综合症”。

交通拥堵的病因源于城市功能紊乱。

这种状况多发生在全国的一线城市,以北京为例,2009年末,北京全市实际常住人口1972万,流动人口超过千万,这意味着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提前10年被突破;北京市每增加1个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增加2.64次,新增交通供给能力将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六环路以内地区日行总量已达3500万人次。

人口快速增长,交通超负荷运行、城市急速扩张,给城市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城市住房困难
伴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住房需求迅速增长,高房价问题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高房价日益蔓延。

2011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

特别是北京、上
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线城市更为明显。

央行公布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

高房价将拉低城镇居民生活幸福感、城市生活功能逐渐被弱化,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埋下潜在危机、抑制社会中间阶层扩大、加剧城市社会矛盾.
5.城市环境恶化
目前,中国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三是城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巨大,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二次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使一些城市陷于“垃圾围城”的境地;四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

第二章国外城市管理趋势
在探索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尽管西方各国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但从总体而言,呈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大趋势:
(一)人文管理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管理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

城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

现代城市管理以人的自我控制、自查自律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

(二)科技管理趋势
科技的发展将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为城市的科技化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条件;信息化也将带来城市各方面管理的科学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将信息和网络技术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民主、法制管理趋势
民主制度与法制建设不可分割。

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参与某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建立市民新的价值取向,以及用现代城市文明准则规范市民的行为方式,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城市管理模式法制化也是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
趋势,随着法制化进程加深,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必然成为城市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由于法制有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作用,它能起到行政手段、经济方法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城市管理涉及面广,许多内容交织交叉,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规范,通过制订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城市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与范围。

第三章国外城市管理对我国基层政府的启示
——创新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创新工作思路,实施市容长效管理机制
管理是整治的延续,更是巩固和提升城区环境整洁有序的关键。

把加强城市管理,创造更加宜居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把科学化、精细化体现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把市容环境整治、管理、巩固好,让群众长期受益。

1.理顺管理体制
实行大部门制。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优化组织结构,组建市容和园林,统筹协调市政、环卫、综合执法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属地管理。

坚持把加强市容管理作为街道的重要职能,建立以街道办事处、辖区各单位、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工作网络,努力形成属地管理、部门履责、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明确部门职责。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分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和管理空白等问题。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城市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例会,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研究,限期解决。

2. 建立“六大员”网格化管理机制
合理划分网格。

通过深入调研,按照科学、高效、便捷的要求,结合实际,把全区划分为街级管理网格。

为便于作业管理,深化完善万米网格管理,将街级管理网格按照居委会四至范围划分为社区级管理网格,确保管理质量和效率。

明确工作标准。

制定组织管理、道路环境秩序、道路环境卫生、居民区环境、园林绿化、市政道路、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和拆迁工地、路灯照明、夜景灯光及海河和津河等网格化管理十项标准,确保职责明确,管理到位。

落实责任到人。

按照划定的网格区域,在每个网格内设置了保洁员、设施管理员、综合执法
员、菜市场管理员、巡查监督员、考核监督员等“六大员”。

保洁员、设施管理员、综合执法员、菜市场管理员为各单位一线管理或作业人员,负责本单位承担的管理和作业任务;巡查监督员由环卫、市政、综合执法、交管等相关责任单位派出人员组成,对本单位一线管理或作业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并实施考核;考核监督员由市、区、街分别派出,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确保每一条道路、每一片绿地有人管、有人问。

加强管理监督,在各社区居委会和繁华办统一悬挂管理网格责任分工一览表,内容包括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居民院落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的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维修、养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信息采集责任人,保证网格化管理公开、透明。

在各网格内设置“道路和居民区城市管理监督信息牌”。

道路信息牌插放在每条道路中间位置的绿地内,居民区信息牌设置在居民区出入口处的明显位置,信息牌将管理责任单位和“六大员”姓名、联系电话及网格管理单位、指挥中心的监管电话全部公开,采取专项检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使市容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处于群众监督之中。

3.提升精细化和机械化水平
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对占路经营的困难户、残疾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引导一部分,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部分,通过制定标准规范一部分,通过严格执法取缔一部分,最大限度减少“六小”回潮反复问题。

对垃圾箱桶进行编号,实施垃圾箱桶专人巡回保洁制,确保垃圾、渣土得到及时处理。

实行道路分等级、勤务划区域、巡查不漏点的管理新模式,确保道路环境秩序井然有序。

大力提升环卫作业水平。

加大对环卫设施的投入力度,引进电动机扫车和专用电动三轮保洁车,不断提高环卫工人和保洁队员的待遇,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稳定环卫和街道保洁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环卫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明显。

(二)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和发展方向。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干管分离,努力提升市容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1.推进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
对市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办。

具体工作中,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拨出专项经费,通过招投标,引进公司,由专业信息采集员负责对区域内的市容面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通过城管通手机及时上报并督促解决,改变了过去市容管理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促进了市容监管的公平、公正、公开。

实行市场化运作,步入了信息快速上报、快速处置、快速解决的良性循
2.推进繁华区环卫管理市场化
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物业公司,负责卫生保洁,实行全天候扫保作业,对石材路面实施高压冲洗,清理辅路及卫生死角,维护公共设施、马路家具、绿地的清洁,保持繁华地区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

3.推进环卫公厕保洁市场化
按照市场准入和招投标管理程序,聘请专业招标代理公司对公厕招标事宜进行商讨,对符合环卫资质的社会企业进行严格审评,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招投标,最终选定维善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全区公厕的保洁和维护。

政府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对作业单位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确保保洁质量。

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厕作业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实现了零投诉。

(三)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不断建立完善市容管理的长效考核监督机制,努力构建决策、执行、检查、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

1.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信访投诉、督查督办、工作例会、效能问责、考评公示、兑现奖惩等六项制度,使市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对作业单位的工作进行量化。

明确规定,信息采集员每天巡视检查繁华地区和重点地区、主干道路、次支道路和里巷道路,每周对居民区巡视检查2次。

实施多层面的巡查检查。

聘请市容环境义务监督员进行日常检查,开通市容环境投诉热线,对城市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监督考评。

2.严格考核监督
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考机制,采取分级考评、互相考评、强化整改、社会监督的办法,确保市容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到位。

按照“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管好、次要路段和区域管住、小街小巷管理有序”的要求,将道路划分为主干道路、次支道路、里巷道路三个层次,依据不同的管理标准实行分级考评。

适时组织各相关责任单位互比互学互看,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将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进行复查考评。

复查问题加倍扣分、督办整改并实行责任追究。

3.严格落实奖惩
坚持用足用好“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对考评中成绩突出、连续名列前茅的部门和单位给予奖励。

对同一问题多次未能达标的,加大扣分力度,对屡次未能达标的部门和单位给予
第四章总结
城市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开展创建城市管理先进网格和示范道路活动,在繁华地区实施“一岗多责”的管理模式,动员更多单位、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网格化长效管理措施,推进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劲. 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J]. 柳州师专学报. 2007(04)
[2] 李靖,刘鑫淼. 善治:彰显公共性的社会管理新理念[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5)
[3] 王珏林. 城市管理方式的理论创新研究[J]. 中华建设. 2008(08)
[4] 薛曦. 市容环卫也“数字”[J]. 上海信息化. 2006(03)
[5] 陈平. 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03)
[6] 张国红. 信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及相互融合[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02)
[7] 彭东辉主编,王士忠等编写.流程再造教程[M].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4
[8] (美)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Castells)著,崔保国等译.信息化城市[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9] 钱振明等著.善治城市[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10] 陈易编著.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杜治洲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12]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3] 蔡立辉著.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4] 石峰,莫忠息编著.信息论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