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电场 地球带负电还是正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电场地球带负电还是正电
可以这么理解,太阳带正电,所以地球带负电。

太阳系是个原子,太阳是原子核带正电,地球是电子带负电。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探测,从静电角度来看,地球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状电容器。

由大气电测量表明:接近地球表面的电场是垂直指向地球表面,在晴天情况下,其数值约为E=100V/m,而地球表面上的电荷密度-8.85×10-10C /m2,由此可计算得知,地球表面上携带总负电荷量为 4.51×105C,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A/m2。

总电流约为1350安培,大气中消耗的总电功率P=5. 2亿瓦。

地面上空频繁的雷电把负电荷带到地球上,维持地面的总负电量不变。

雷雨云的上部一般带正电,下部带负电,云地间放电时,给地球带来负电,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秒约100次雷电,保持地面负电荷的稳定性。

值得指出的是大气电场强度的迅速变化可引起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而促进作物的生长。

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以及病害的发生频度原来还要受到大气电场的控制。

地电是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在地震发生前会有重大变化。

这可以通过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

比如在地下相距几十米到百米远的地方,埋放两个铅板,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毫安表)或电压表(毫伏表)的两端,就能从表头上观察到指针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这种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电源。

地球经常吸收太阳射来的质子,质子带着正电,所以地球整体应带着正电,我们还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并且是越向中心靠近温度越高,可是还有一个现象鲜为人知,地球内部带着正电,越靠近中心带电量越大,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约4000~5000℃,地球内部带着正电,越靠近中心带电量越大。

整个地球由于自转使正负电荷分开,正电荷分布在地核,负电荷分布在地表,进而在外层产生一个环形电流,电流方向自东向西(电流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由南相北的地磁。

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它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

地球表面带有约5×1 0^5C的负电荷。

由于电场的作用,地球处于放电状态,但大气中频繁发生的闪电又对地球充电,从而保证了地球周围电场恒定不变。

据科学推算,地心的压力为360万个大气压;地核的温度可达到6000K,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

在这种巨大的高温和高压中,“固态地核”绝对不可能是我们常温状态下的固态物质,更不会是一些人所说的铁质地核。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地核应该是一个由大量的正离子挤压在一起形成的“正电核”,具有惊人的密度。

太阳是由高温物质粒子组成,并且相互间在不断的发生碰撞。

物质粒子主要是由大量带电粒子构成,主要有带正点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及基本粒子。

1.大气电场形成的基本过程
地球环境中,地球带负电荷、电离层带正电荷,这样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有了大气电场。

通常,晴天的时候,大气电场为正向空间电场,即场强方向指向地球。

这个空间电场对生长于其间
的植物具有显著地生理作用。

2.地球大气体系的静电参数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研究表明,从静电角度来看,地球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状电容器,地球表面带负电,大气带正电,距地表50公里高度以上的大气由于电离程度很高,
可认为是一个理想导体。

由大气电测量表明:接近地球表面的电场是垂直指向地球表面,在晴天情况下,其数值约为E0(r0)=100伏/米,而地球表面上的电荷密度-8.85×10-10库仑/米2,地球表面上携带总负电荷量为4.51×105(库仑),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安/米)2。

已知地球表面与电离层的电压及大气中的电流,便可求出大气中消耗的电功率P=5.2(亿瓦)。

提供5.2亿瓦电功率的电源是大气中的雷电!因此常说,大气是一部分忙碌工作着的电机。

3.植物生物电流形成的电动力学模型
大气中的电荷在大气电场作用下移动,产生1350安培的稳定电流,从而把正电荷输送到大地上,则地球上的负电荷将迅速被中和,为什么地面上的总电量库仑能保持恒定呢?回答是:地面上空频繁的雷电把负电荷带到地球上,维持地面的总负电量不变。

雷雨云的上部一般带正电,下部带负电,云地间放电时,给地球带来负电,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妙约100次雷电,保持地面负电荷的稳定性。

值得指出的是大气电场强度的迅速变化可引起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而促进作物的生长。

4.植物光合作用的大气电场调控原理
在空间电场强度不太强及植物生活体系总电导率不变的条件下,感应的Ca2+输运电流?的变化仅取决于空间电场强度的变化。

在?t的任何时间段内,实现定极性多量输运Ca2+的电动力学模型为:?=–{r/(t2_t1)}∫t1E′(t)dt
式中表示:当电场强度变化率E?(t)>0时,植株形态学上部的Ca2+阳离子下移,栽培基质中和根区的HCO3—阴离子上移。

当电场强度变化率E?(t)<0时,植株形态学上部的HCO3—等阴离子下移,栽培基质中和根区的Ca2+阳离子上移。

1.当E’ (t)>0时,HCO3- 由叶背面、土壤中被驱动进入叶的上表层和植物体内、而当E’ (t)<0时,HCO3-则由根进入土壤中。

2.空间电场与二氧化碳同补可出现产量倍增效应。

模拟大气电场变化的空间电场与二氧化碳气肥联合调控植物生长的系统当空间电场强度足够强时,HCO3—阴离子响应电流的变化除受图式中参数的变化影响外,更取决于空间电场的极性,即空间电场强度的方向。

植物吸收空气中CO2的一般过程先是CO2通过扩散和质流进入叶片背面气孔的,然后再水解为HCO3—阴离子。

当电场强度变化率E’(t)>0时或高强度空间电场场强方向指向地面时,叶片气孔中的HCO3—阴离子受驱动迅速穿越胞壁进入叶肉细胞,依据扩散和质流的原理,空气中的CO2就会迅速涌入,这一过程将会表现出密闭空间空气中的CO2浓度迅速降低,同时,根区土壤中的HCO3—阴离子同根系排出的大量阳离子相交换而进入植物体内。

当电场强度变化率E’(t)<0时或高强度空间电场场强方向指向天空时,植物体内大量的HCO3—阴离子受驱动迅速向根
区及根区土壤中输运,土壤中大量的阳离子也同其交换而进入植物体内,同时,植物体内也有少量的HCO3—阴离子受驱动而由叶片背面气孔中排出,以上过程将表现为密闭空间空气中的CO2浓度略有增加而植物体内HCO3—阴离子量的减少幅度却很大。

图式中,v、r、γ、γ1分别为布设在植物上方的电极线与地之间的电位差以及其间的气柱电阻、总电导率和植物生活体系总电导率。

表明植株体内离子响应电流的大小由空间气体的电学参数及栽培基质、植株体本身的电学参数的变化决定,也就是环境中任一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植株体内离子肥料的浓度和分布。

因此,特殊变化的空间电场及作用于该空间电场中的环境因子的变化均可改变植株吸收离子养料和同化物的运输状态。

只要空间电场变化,植株的各种生理活动状态均将发生改变。

设置特定变化的空间电场即能对植物的吸收、同化物的运输及多种生理活动进行调控。

5.大气电场与植物的生长方向
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受大气电场和重力的联合作用,并在水分蒸发逃逸的方向上呈现垂直生长的特点。

脱离了大气电场的作用或脱离了重力作用,植物生长会严重地失去方向感。

6.大气电场与旱作农业高产栽培模式的发现
对于干旱地区,采用高垅沟种是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其电动力学模型则为深凹槽的静电屏蔽原理:在凹槽的两个内角处,空间电场或大气电场强度接近零,此处的水分蒸发速度极慢,因此把植物种植在这个位置是非常科学的。

考虑到水分的热蒸发和土垄静电屏蔽保水能力的平衡,故建议在旱作农业地区把植物种植在沟底背阴处最为科学。

如果种植在垄
顶,只有那些具有发达根系的植物才能生长。

整个夏季无水灌溉的沟种植物:仍然活着
7.大气电场引发的聚水和产生氧气的电动力学原理
系水分的微电解,电化学反应式如图中所示。

同时,空气中的雾气会聚向地面。

没有设置空间电场发生系统的香菇房
模拟大气电场变化的空间电场发生系统: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空气聚水效果(香菇房)
未启动空间电场发生系统时温室的雾气茫茫
空间电场发生系统启动15分钟后的现场: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空气除雾聚水效果8.理论应用
大气电场调控植物生长的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了空间电场的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机理,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空间电场调控植物生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大气电场或空间电场作为又一人类能够操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已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并成为保障无毒蔬菜生产的物理植保系统的核心技术,其技术装备也是建立环境安全型温室的关键设备。

温室上方橘黄色绝缘子吊挂的电极线与地面组成了线---板电容器,通电后就建立了空间电

空气质量极好,完全不用农药
空间电场环境中生产的生菜
空间电场/二氧化碳同补环境中的番茄苗
模拟大气电场建立空间电场调控植物生长与防病的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