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教学⽬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特点,把握⽂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在完成教学⽬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课堂⽣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法:
⾃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特点,把握⽂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导⼊设计:
由视频导⼊,并引⼊⽂体介绍。
⼆、⽂体介绍:(⾃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般采⽤客观报道形式,只⽤叙述⼿法,有时也适当进⾏⼀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学等,是报纸、⼴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较详尽、⽣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物的⼀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量采⽤的⼀种⽂体。
与消息相⽐,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容量⽐较⼤,表现⼿法灵活多样。
⼀般来讲,通讯的内容应当选择那些更具典型意义的需要进⼀步揭⽰其本质意义的⼈或事,选择的材料要全⾯系统,要富有⽣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通讯与消息虽然都是新闻体,都其不同之处在于:⼀是外表形式上,消息开头通常注明“本报讯”等消息头之类,通讯则⽆此标注;⼆是表现对象上,消息主要写事,通讯则主要些⼈;三是表现⽅法上,通讯要求具体形象地,更详尽完整地报道⼈和事,因此往往综合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法,⼈称表达上也很灵活,第⼀、⼆、三⼈称均有使⽤;四是在篇幅长短上,消息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个侧⾯,所以篇幅⼀般短⼩,通讯要反映的事件过程,⼈的⼼理活动及具体情节等,所以篇幅较长。
五是时间概念上,消息更偏重于迅速,⼆通讯则及时就⾏。
(《现代通⽤写作学》1997年1⽉第⼀版,重庆⼤学出版社)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段,对能反映⼈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段,作形象化的“放⼤”和“再现”处理的⼀种新闻⽂体。
由于新闻特写与通讯颇多相似之处,⼀般都把他挂靠在通讯名下。
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形象化的“放⼤”和“再现”的⽅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物的某⼀场⾯和瞬间情景进⾏集中的描绘处理,再现新闻事实的某⼀⽣动场⾯和鲜明形象,使新闻事实“镜头化”,成为⼀种“可视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
这种报道的作⽤,是⼀般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所代替不了的。
(《现代通⽤写作学》1997年1⽉第⼀版,重庆⼤学出版社)
报告⽂学:报告⽂学是以综合运⽤⽂学的表现技巧为主要⼿段,通过⽣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事件和⼈物活动的⼀种⽂体。
是“报告”与“⽂学”的结合体,它兼有新闻与⽂学的特点,是⼀种⽂学性很强的新闻体裁,也是报纸上时常能见到的⽂体。
(《现代通⽤写作学》1997年1⽉第⼀版,重庆⼤学出版社)
新闻结构:新闻在结构上⼀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六部分构成。
1.新闻(消息)标题:它是⽤以揭⽰新闻内容的⼀段最简短的⽂字。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其字号⼀般⼤于正⽂,它通常被⽤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它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的字号最⼤,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的作⽤。
引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是引出主标题。
⽂字较短,不超过⼀⾏。
常见的有三种⽅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的、原因、⽓氛、⽅法等引出主题。
②直接叙述主⼲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解释可分为两类,第⼀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
另⼀类是,主标题已承担⼀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可⼩,⽐较灵活。
补充也有两种:⼀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如图:
2.消息头:指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本报讯”或“×电”字样。
消息头是消息的专有标志。
消息头的重要作⽤在于,⼀⽅⾯是“版权所有”的标志,另⼀⽅⾯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消息头的形式主要
有“讯”与“电”两⼤类。
“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
⽆论是“电”或“讯”,其性质和作⽤都是⼀样的,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略消息头的运⽤。
3.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
形式上为消息的第⼀句或第⼀段⽂字。
⼀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步看下⾯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4.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
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新闻的主体部分⾃然要有时间、地点、⼈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
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
压缩主体时,⾃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5.结尾:结尾(有时可⽆)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般是消息的最后⼀句话或最后⼀段⽂字。
它⽤于提⽰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结;也可以⽤激励启发性的语⾔给⼈希望,发⼈深思,催⼈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
除基本要素“⼈物” “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6.背景:背景(有时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的联系等。
其作⽤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
背景材料可以分为衬托对⽐性背景材料、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
衬托对⽐性材料是为了突出⼀篇新闻的特点和意义,可以写⼊的有对⽐意义的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内容材料进⾏前后,左右、正反的对⽐,起衬托作⽤;注释性背景材料是⽤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把事情的因果关系交代清楚,进⼀步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闻性;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使读者弄懂所通报的消息中涉及的⽐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
三、⾃主探究
根据上⾯的资料,要求学⽣辨别本⽂的⽂体,根据⽂体结构,筛选出相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整理。
提⽰学⽣在整理过程中必须概括,概括的⽅法在“助读材料”中。
明确:
结构相关内容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港末任港督彭定康和查尔斯王⼦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英国结束对⾹港的统治。
主体 6⽉30⽇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4点
40分,离开港督府。
下午6时15分,查尔斯王⼦在添马舰军营东⾯⼴场举⾏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海军⼠兵在军营旁举⾏第⼆次降旗仪式。
7⽉1⽇⼦夜时分,中英⾹港交接仪式。
7⽉1⽇零点40分,查尔斯王⼦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
结尾英国结束了对⾹港的统治四、发现创新
根据同学们的筛选信息,我将这篇⽂章进⾏了改写,请同学们对⽐分析。
中国恢复对⾹港⾏使主权
查尔斯王⼦和彭定康滚蛋了!
英国彻底结束了对⾹港长达⼀个半世纪的统治
(新华社⾹港1997年7⽉1⽇电)在⾹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字旗最后⼀次在这⾥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下午在港岛半⼭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4时40分,代表英国⼥王统治了⾹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 “劳斯莱斯”,最后⼀次离开了港督府。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举⾏。
查尔斯王⼦宣读英国⼥王赠⾔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次降旗仪式。
⼀名英国海军⼠兵在“威尔⼠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降下了⽶字旗。
当然,最为世⼈瞩⽬的是⼦夜时分中英⾹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30⽇的最后⼀分钟,⽶字旗在⾹港最后⼀次降下,英国对⾹港长达⼀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天来临的第⼀分钟,中国国旗伴着《义勇军进⾏曲》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港⾏使主权。
与此同时,中国国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
(⼀)学法提⽰:
(⼀)让学⽣进⾏对⽐,将与原⽂不符的地⽅圈画出来。
(⼆)对圈画的内容进⾏分析。
提⽰学⽣可以⾸先从整体即新闻体裁和新闻结构进⾏对⽐梳理,然后从鉴赏的⾓度去分析,鉴赏包括语⾔特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情感等内容。
整体:从体裁上看,根据“⽂体介绍”知道,改⽂为消息,原⽂为新闻特写;从结构上来看,⼆者的结构相同,都有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但是改⽂多了引题和副标题,原⽂在内容上多了⼀些。
局部:从各个部分和鉴赏⾓度进⾏分析。
(⼆)⾃主探究
1.标题探究
同学们对⽐两⽂,标题有何不同,原⽂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该标题从句式上看,采⽤的倒装句式,将“别了”置于句⾸,有突出强调的意味。
强调英国在⾹港统治的结束,突出了⾹港从此以后脱离异国统治回归祖国这⼀主题。
同时,“别了”⽤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吻,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从内容上看,⼀⽅⾯是写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的现实之景,另⼀⽅⾯,“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港的总结,中华民族的⼀段耻辱历史终告洗涮。
再者,语⾔上庄重严肃,⼤⽅得体,即不会伤害英国,⼜含蓄委婉地表达主观情感。
2.主体探究:
阅读主体部分内容,两篇⽂章相⽐,内容有何不同?
解析:原⽂内容丰富,场⾯⽣动,形象鲜明,表达观点,蕴含情感;⽽改⽂只是客观记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交代新闻事实。
板书:原⽂——客观叙述主观评价
改⽂——客观叙述
探究⼀:
作者如何让场⾯⽣动、形象鲜明?
学法提⽰:根据新闻特写的定义进⾏探究。
解析: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段,对能反映⼈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段,作形象化的“放⼤”和“再现”处理的⼀种新闻⽂体。
板书:描写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课程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中语⽂必修⼀,新闻单元的第⼀篇。
⽂章记叙了⾹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等奖。
在众多⾹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出,被选⼊语⽂教材。
学习本⽂,有⼀个承上启下的作⽤。
⼀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般消息类⽂章所有的特点于⼀⾝,并有其独特的魅⼒所在。
在深⼊挖掘其魅⼒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的民族⾃豪感。
【学情分析】
⾼⼀的学⽣经过初中的语⽂学习和训练,有⼀定的阅读和鉴赏能⼒。
他们对新闻类作品⽐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灵共鸣,产⽣获取知识的满⾜感。
为防⽌学⽣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
⽬的是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健全学⽣思考与探究的能⼒,达到⽔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设计思路】
中学语⽂课需要教的,是把学⽣提升为理性⽽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
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
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的⾃觉⽅式。
编⼊教材的新闻作品,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优秀作品,有的还积淀为经典名篇,阅读这些作品,已超越了⽇常的报纸阅读,⽽上升到了名作鉴赏的境界。
但新闻毕竟是新闻,鉴赏新闻名作,⼀般不宜去刻意求索语句的微⾔⼤义;有⼀些看起来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在新闻作品中应该是可被感觉的,⼀般也不需要“揣摩”;即使需要“揣摩”的,⽐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些语句,也要指出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它们对⽂学笔法的“借鉴”。
【学习⽬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的评判。
2.了解本⽂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学习本⽂⽤词准确、⽣动形象的语⾔特点。
3.养成快速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国内外⼤事和社会⽣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
⼀、激情导⼊
掐指⼀数,⾹港已经回归13年了。
游离了⼀百五⼗六年五个⽉零四天,终于,在1997年6⽉30⽇的⼦夜时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怀抱。
1997年7⽉1⽇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港⾏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港,其阵容之⼤、⼈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1997年5⽉8⽇,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登记采访⾹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寻味的佳作。
⼆、整体感知
1、1、据⾹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初统计,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登记采访⾹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众多报道中,本⽂是最别的⼀篇。
那么,本⽂如何记录这⼀激动⼈⼼的时刻?
答案预设: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
①30⽇下午4时30分——(港督府)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第3段)
②30⽇下午4时40分——(港督府)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3段)
③30⽇下午6时15分——(添马舰东⾯)英国告别仪式。
(第5、6段)
④30⽇下午7时45分——(⼴场上))(“威尔⼠亲王军营旁”)降旗仪式。
(第7段)
⑤⼦夜时分(0点左右)——(会议展览中⼼五楼⼤会堂)⾹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第8、9段)
⑥7⽉1⽇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
(第10段)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明了,按照客观事实叙述,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以英⽅的⾓度来作为描述的重点,能够突显对⽐的作⽤,显⽰⽇不落民族的衰落和我们伟⼤祖国⽇益强⼤。
在展⽰新闻的过程中,独特的新闻视⾓可以更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2、回归的仪式只需要⼏分钟,可是我们分明听到“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的歌声回荡在⽿边,⽂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长久?
答案预设: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156年前,是⼀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兵占领了港岛,在这⾥升起了英国国旗。
代表英国⼥皇统治了⾹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最后⼀次离开了港督府。
与其他新闻写法不同,本⽂除了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了⼀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起的?具体说说它们对所报道事件的作⽤。
建议读⼀读第4段、第七段和第⼗⼀段,感受其中的感情和语⽓。
作者突出仪式本⾝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个仪式都显⽰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作者并不直接出⾯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三
教学⽬标:
1、学习采访,练习写实录性新闻;学习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的语⾔特⾊。
2、体会作者蕴藏在⽂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尚情操。
3、学习本⽂⽤词准确、⽣动形象的语⾔特点;了解本⽂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培养学⽣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信。
教学重点:⽬标2.
教学难点:⽬标3.
教学⽅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创设情境,导⼊新课:
1997年7⽉1⽇中国政府恢复对⾹港⾏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件⼤事。
在有关⾹港回归的⼤量报道中,本⽂是唯⼀⼀篇完整反映英⽅撤离的稿件,⽂章出⾊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届中国新闻奖⼀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整体感知课⽂内容:
1、⽂章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是活⽤了⽑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题⽬,旧题新⽤,别致、新颖。
“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的⼀艘游轮的名称。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上是告别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是指英国对⾹港长达⼀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周婷、杨兴,均为新华社记者。
3、背景资料:鸦⽚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港给英帝国。
后来,英帝国⼜采取强取豪夺的⽅式陆续占领了九龙及新界。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中国政府主张在适当的时机解决⾹港问题。
根据中英关于⾹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1⽇对⾹港恢复⾏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
⾹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1997年6⽉30⽇的最后⼀分钟,⽶字旗在⾹港最后⼀次降下,英国对⾹港长达⼀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4、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种新闻价值⾼、现场感强、篇幅短⼩精悍的消息⽂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学⼿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重⼤事件的发⽣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前。
5、学习⽣字: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zhǔ) 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凝重(níng) 港督(dū) 紫荆花(jīng)
6、理解⽣词。
7、教师范读,学⽣⾃由读课⽂。
三、默读课⽂,理清条理: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部分:(第1⾃然段)概述英国撤离⾹港的最后⼀刻是英国⽶字旗最后⼀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和港督的游轮离开⾹港。
第⼆部分:(2⾄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第⼀个场景:末任港督永远降下了港督旗,离开了港督府。
第⼆个场景: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添马舰军营东⾯举⾏。
第三个场景:中英⾹港交接仪式——⽶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查尔斯王⼦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
背景:回顾⾹港沦为殖民地的历史,介绍⾹港回归之长,来之不易。
四、教师⼩结:
简洁⽣动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幅幅画⾯,把⽣动的现场⽓氛传给了我们,让我们在回味中加深了对⾹港回归这⼀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
本⽂是⼀篇新闻特写,通过对⾹港回归祖国这⼀历史盛世的描写,表达了中国⼈对英国长达⼀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证明了只有国家强⼤,民族昌盛,才不会被别⼈欺辱。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
第⼆课时:
⼀、复习导⼊: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1、新闻中的事实⼀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物和事件反映现实⽣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