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40
-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山西工商学院/刘巧巧
【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 形式对等 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 局限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语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
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译语和源语基本对等,翻译既简明,又不会引起歧义。
而在更多情况下,过分强调形式,仅按字面翻译可能与原意相去甚远。
(2)意义对等。
意义对等是翻译的根本要求,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要传达原文表达的感情及呼吁、感染、传递信息等功能。
“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翻译,还要求译语符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如全球普遍受欢迎的Coca-Cola,“Coca”为古柯叶,南美洲安迪斯山区古柯科植物叶子,可入药,补肾助阳、镇痛;“Cola”指可乐树,非洲一种常绿乔木,说明该饮料富含天然成分,可放心饮用。
汉译时,直接仿其发音译为“可口可乐”,表明味美“可口”、饮用开心快乐,巧妙运用汉语叠词,朗朗上口,产生了良好的广告效应。
(3)风格对等。
风格对等是翻译对等理论的最高层次。
对译者的自身素质有很高要求,不仅要对翻译的源材料有很深的理解,还要具备很强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的诗词曲赋,李清照婉约、苏轼豪放、李白意蕴深长,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即使英译时能将原诗意思表达出来并实现押韵节奏,也绝不可能传达出其独特意境和优美情调。
3.动态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但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世纪,翻译《圣经》,以传播基督教义为宗旨,着重于考虑译文语言为读者所理解。
而对于文学翻译,把对等原则作为检验和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势必导致原作语言的简化甚至非文学化。
因此,实际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
(1)文本文体。
科技类、学术性等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表达形式不是很重要的信息型文本,可遵循动态对等理论。
如文学翻译如诗歌翻译,不能一味为追求表达内容而忽略诗歌形式,那互译出来的诗歌肯定无法达到传神的效果。
(2)交际目的。
同样一个故事,用作儿童教育、论文素材,或供娱乐消遣,要运用不同语体、语调和风格,不能单纯按意义对等翻译。
(3)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经验。
“读者的阅读经验视野构成了期待视野,而期待视野又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
翻译中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差异,尽可能贴近对等。
(4)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
一个产品说明书,目标读者是相关专家,则译文应有较强专业性;如果是消费者,应做一定变通,改变一些术语,甚至是改变必要的形式风格。
三、结论
动态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对翻译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本人指出,对等总是相对的,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必须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
因此,翻译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力求与原文接近,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只有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才能称是优秀的译作。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2002.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张美芳.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J].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9(4):10-13.
[5]朱光潜.谈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