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2
何青海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传统的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
法统治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几十
年,造成极大危害。
语文学科的
工具性、开智性、人文性,决定
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和
创造性,可以说语文学科是最具
有创造性的学科。
它体现在两个
方面内容,一是语文教师自身具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是在
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那么,语文教学怎样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走出传
统,走向创新呢?
一.不断刷新自己的教育思想
和观念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
思想
是行为的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
观念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创新
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其重要性自
不待言。
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
讲,首先应学会改变,只有改变
了旧有的思想和观念,才能走出
僵化和封闭,重新确立新观念,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
的。
语文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和观
念,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我是谁
课堂就像一个舞台,在这个
舞台上演出的是学生和老师。
作
为老师,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呢?
课堂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这关
系到谁是学习的主人的问题。
以
往的观念认为只有教师才是课堂
的主宰,是舞台的主角,而学生
只是观众,结果课堂成了教师表
演的舞台,一堂课成功与否就看
一个教师表演是否精彩。
虽然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观点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
经提出,但至今仍没有在语文教
学的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落实。
如
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还能看到
许多教师在唱着“主角”,略有
改进者只是将“满堂灌”改成了
“满堂问”,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
学生多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主
体性的体现,殊不知所谓“主体
性”教学有多层意思,首先强调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
的主人。
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
学习,老师的作用是指导、辅
导、点拨。
它的最高表现是创造
性。
其次,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自主性、主动性。
照此理解,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
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终
结点。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为学生构建
广阔的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空
间,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
他们的创新能力。
所以,教师首
先必须要更新的观念就是改变在
课堂上的主宰地位,改变传统意
义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而成
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
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
堂”。
2.我要做什么
培养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还
是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才,这关系到民族的进步。
以往
教学强调的是认知性目标,培养
的是知识的积累者,而不是知识
的创造者。
学生死记的知识越
多,也就成了人才。
但在当今社
会,知识虽然有很大的价值,知
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会
运用就会成为死知识,成为负
担。
知识与能力相比,能力理所
当然应居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地
位,这是时代的要求。
而在新的
课改理念中,除知识和能力外,
更进一步强调了人的情感与态
度,强调了教学目标应真正体现
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
这是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
的课程,也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
课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改变
过去以知识灌输为目标的教学观
念,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
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同时,更重
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
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不
仅掌握知识,而且能思考知识,
创新知识。
二.虚心做一名学习者
用“爆炸”一词来形容当今
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势头,可
以说是恰如其分。
要谈创新,对
新知识,新问题毫无了解,那无
异于痴人说梦。
语文是一门社会
性很强的学科,学语文不能只钻
故纸堆,而应该与时俱进。
所
以,做一名清醒的语文老师,就
应该善于吸纳新知识,使自己的
知识网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现在的学生,不管从知识的
广度,还是从知识的深度来看,
都不可小视。
与学生交流,教师
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
么什么都懂!随着出版业的繁荣,
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内容摘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教学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项神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应该由教师个性去创造。
所以,作为一名职业学校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创新思想,不断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观念方法
054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2
道越来越多,涉猎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在学生面前,教师反而会显得滞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所以我们还要放下架子,向学生学。
所谓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向学生学习,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更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为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
三.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课堂才是教师的主阵地。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既文采盎然,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又旌旗飘飘,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单纯以学生的喜好做标准,肯定会让教师无从下手,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
所谓众口难调,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学生喜欢、效果突出的语文课内容呢?
首先,要有新鲜的知识储备。
比如,在讲说明文《荷塘月色》,我布置学生有关荷塘与月色的观察任务,还把比较热门的环境保护等环保问题也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对时事有及时地了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跳出文本,扩大课本容量。
语文教学不可能只停留在薄薄的课本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课本为触发点,形成一个知识的辐射区。
2.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多元互动。
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创造性还没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创新的意识日趋淡薄。
为了
使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最能激发学
生创新思想的学科,语文教师就
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拓进取
的精神,学会改变,学会创造。
从教学角度来说,要打破传统
的、封闭式的授课方式,也就是
让学生真正回到课堂教学的“主
体”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所以教师
必须走下讲台,走出象牙塔,让
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展现自
我,让讲台成为共有的一块舞
台,让老师和学生在这块舞台上
共同演绎人生百态,获取审美的
认知和感受。
唱“独角戏”式的“满堂灌
输”是几十年来左右语文课堂教
学的传统方式,许多教师热衷于
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得兴起,
往往陶醉于眉飞色舞的自我欣赏
之中。
而学生却只是一个旁观
者,听得来劲,就应和几声,听
得乏味,则垂头而睡。
这样的教
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
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
所
以,新课程标准强调新颖的师生
关系,强调师生互动,这无疑是
教学上的一大进步。
然而,目前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大多停
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它是从
师到生的单向的线性模式,不能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
而有效的互动,应该是一种
多元的,回环形的互动。
教师在
课堂上必须建立师与生(包括教
师与学生群体)、生与生(包括
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重关
系下的互动。
我们提倡在语文课
堂上实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
多元互动,提倡教学过程中师生
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正是为了体
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
生的主体性得以凸现,个性得以
张扬,创造性得以解放。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
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是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的问题。
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
堂,教师应该做的是“授之以
渔”。
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创新
能力的创新课堂。
教师要改传统
的“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变“课本的传声筒”为“教学过
程中的对话者”;学生要改被动
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
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变“知识的接受器”为“知识的
处理系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
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要。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
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
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是从问
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
展。
从这一意义上说,创新教育
就是一种学会思考的教育,而学
会思考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否提出
独到的问题。
所以,在语文教学
中,教师要摒弃人为的“设限”,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
敢于质疑、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的勇气,还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
空间。
以上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
到的三个方面。
但作为教育者,
我们更多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这
一活动的重要性。
其实课外阅读
这一活动,也是学生健全世界
观、人生观,对自我进行教育的
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语文教师
应强化课外阅读指导,增强学生
自我教育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
课,最终都在不需要教。
教师要
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
要达到这
一目的,方法固然还有很多,但
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相信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
学过程中定能让学生进入,自己
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
练的境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05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