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一.《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写写主人公对淑女疯狂地相思与追求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二.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4.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三、式微
式微
式微①,式微!胡不归?
微君②之故,胡为乎中露③!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④,胡为乎泥中![1]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
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3)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4)全诗都是设问句,试分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
受奴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不平。
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5)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四、《子衿》
子衿(郑风)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⑶?
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⑸,在城阙兮⑹。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思念感情。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王勃)。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之:往、到。
辅:护卫、保卫。
比邻:近邻。
无为:不要做、不要。
儿女:像青年男女一样。
3、用“/”为下面两句诗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城阙 / 辅三秦,风烟 / 望五津。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的上任之所,又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乐观的情绪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2)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4)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朋友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故成为千古名句。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和惜别之情。
②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朋友要去外地做官。
】
9.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10.怎样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太清:指天空。
②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2、这是一首干谒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3、首联、颔联写景,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4、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而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5、借用典故,巧妙设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
6、请你从写景角度和选词炼句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显示出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7、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举例品析。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触景兴怀,巧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却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苦衷。
8、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C:颈联、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来申明“渴望帮助”,即希望张的引荐。
】
9、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10.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运用典故,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悦:(使…欢悦)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但:( 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炼字:“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表达远离世俗,融入自然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这是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的手法,以以声衬静,“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5.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触发了作者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八、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1分)
2.请将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恋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3、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4、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侧面写出了离愁别绪。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6.归纳本文的主旨。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的表达效果。
孤蓬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或:形象地描写了友人今后孤苦无依,行迹无定的凄惨生活。
)
8.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友人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他会漂泊到何处呢?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离去。
九、卜算子⑴·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⑶。
时见幽人独往来⑷,缥缈孤鸿影⑸。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⑹。
拣尽寒枝不肯栖⑺,寂寞沙洲冷⑻。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卜算子”是词牌名,“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题目。
2、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3、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4、简述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下阕“寂寞沙洲冷”寓情于景,宁愿选择求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6.“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7、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8、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可以说,本
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9、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怨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以及处境的真实写照。
10.主旨归纳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
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十、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营造了寂寞、苦闷、凄清的环境。
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的品质。
3.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的品质。
4、“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梅花高洁、坚贞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6.归纳本文的主旨.
这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虽写梅花的遭遇,却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通过赞颂梅花花
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
①能:如此、这样②何由:怎能、如何③安得:如何能得到
④庇:遮盖、覆盖⑤突兀:高耸的样子⑥见:通“现”,出现
2、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表现群童顽皮的诗句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②表现诗人衰老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诗中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④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此诗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4、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5.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床头屋漏无干处”作下铺垫,而且烘托出诗人凄恻悲惨的心境。
6.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8.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9.归纳本诗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10.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A.“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
1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1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14.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还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
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伯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1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十二.卖炭翁
白居易(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