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DA的大跨网架结构竖向地震动力性能研究
基于IDA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
基于IDA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一、内容概括本文基于IDA(Integrated Dam Analysis)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对某大型跨海大桥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
首先文章介绍了大跨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以及IDA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接着通过对大桥的结构布局、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潜在风险。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抗震加固措施,以提高大桥的抗震性能。
通过对比不同加固方案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类似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跨桥梁在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跨桥梁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较高的易损性,这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大跨桥梁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基于结构动力学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它通过对结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揭示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易损性。
而IDA(Integrated Dynamic Analysis)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IDA方法是一种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它将结构动力学、结构振动与结构损伤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易损性。
与传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相比,IDA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大跨桥梁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基于IDA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IDA方法的理论原理、计算模型和实现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大跨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震作用下大跨网架的动力响应分析
地震作用下大跨网架的动力响应分析摘要:本文基于大跨网架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动力响应。
研究发现,结构的前二十阶模态都对结构有一定的贡献,虽然频率随着模态号的增加不断增大,但是增大的幅度却不是非常大。
出现最大节点相对位移的位置不是在结构的顶点,而是在大约四分之一跨度处,最大拉应力达到了屈服值,而最大压应力值并没有达到屈服;结构在地震反应过程中出现最大拉应力的杆件和拉应力的:最大值为256.7Mpa,发生在腹杆部位。
关键词:大跨网架;动力响应;地震;模态分析;应力随着社会对能源、基础建设需求的日益增加,电力、煤炭、水泥等行业中大型储煤、储料设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它们起到了防雨环保等作用。
由于空间网格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工厂化机械加工和现场拼装性能,在经济性、施工周期、安全性能方面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所以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已经成为大型储煤结构的主要形式。
国内外针对大跨网架的地震动力响应作了大量研究[1]~[5].而国内外多是针对单层网壳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双层网壳结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双层网壳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双层网壳结构的动力响应,为双层网壳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
1网架结构仿真分析1.1有限元模型双层球面网壳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的跨度为110m,高度为42m,厚度为2m,网架结构开口处尺寸为8m×7m,顶部气楼高为2m,网架屋面投影面积约为1060m2。
结构模型杆件的单元类型为LINK8单元,杆件材料全部采用Q235钢管,整体模型共有杆件11098根,双层球面网壳结构的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如图1所示。
图1 网架有限元模型1.2网架模态分析在考虑上部荷载作用,将其等效为集中质量加到网壳上弦杆的各个节点上。
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进行动力分析的基础,取前二十阶振型进行分析,并提取前二十阶振型的频率,振型图如下图2所示:图2 网壳前六阶振型提取的前二十阶模态的频率如下表所示:表1 网壳前二十阶频率通过LANCZOS方法进行结构前二十阶频率的提取,基本周期为1.01s。
基于IDA和纤维模型的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典型 高墩大 跨连 续 刚构桥 进行地 震 易损性 分 析十
分重要 。文 献 [ ] 4 运用 双 线 性恢 复 力 模 型模 拟 双 肢 薄壁 墩墩顶 、 底 塑 性 铰 截 面 的材 料 非 线 性关 墩 系, 研究 高墩 连续 刚构 桥 在 罕 遇 地震 作 用 下 的非 线性 受 力 特 性 和 塑 性 铰 截 面 的延 性 特 性 。 文 献 [ ] 提 出 了一种 适 合 于其 弹 塑 性地 震 响 应 的分 5点
基 金 项 目 :福 建 省 自然科 学 基 金 (0 00 2 7 2 1J 18 )
・
2 6・ 3
土 木
工
程
与
管
理
学
报
2 1 年 01
深刻 了解结 构 抗 震 性 能 提 供 了有 效 手 段 。虽 然 IA的计算 量很 大 , 是 目前 分 析 高墩 在 多 阶 D 却
2 2 钢筋本 构模 型 .
目前 桥梁 的主跨 及 桥 墩 高 度 不 断 加 大 , 高 不 断 墩 突 破原有 记 录 , 高 墩 大 跨度 连 续 刚 构 桥 的 发 展 给
带来 了新 的机 遇 , 同时 也 给桥 梁 抗 震 带 来 了很 多 难题 , 高墩 的稳 定 性 以及 相 邻 低 墩 的延 性 要 求 对 也越来 越 高 。现 《 路桥 梁抗震 设 计 细则 》 JG 公 (T / T B 20 -0 8 对 于墩 高 不 超过 4 的 规 则 桥 0 -1 0 ) 2 0m 梁 , 以根据细 则 中 提供 的设 计 流 程 图进 行 抗 震 可
技术的提高, 计算速度 的大幅度加快 , 该分析方法 逐步 地被接 受 和使 用 , 国 F M Fdr me— 美 E A( eeM E r
基于IDA考虑地震方向的桥梁易损性分析
基于IDA考虑地震方向的桥梁易损性分析摘要:以某高墩连续刚构桥为对象,基于IDA分析方法,从地震易损性分析的角度评价高墩连续刚构梁桥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了不同地震方向情况下桥墩和支座的整体易损性曲线、桥墩墩身易损位置及其对应的损伤概率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各关键构件的不同损伤指标下的损伤概率随地震强度、方向变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不同损伤指标下系统及各构件的最不利地震动入射角及其区间数量和范围也各不相同;仅讨论纵桥向或横桥向构件地震易损性不能合理评估桥梁结构的实际抗震需求,采用三维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能准确定位最不利地震动入射角,实现高墩大跨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的准确评估。
关键词:易损性方向性 IDA引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西部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公路、铁路桥梁。
由于具有跨越能力强、内力分布合理、经济性能良好以及外形优美等一系列优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已成为跨越地形复杂的峡谷深沟、沟壑纵横地区的重要桥梁结构形式。
同时,因为西部地区江河众多,高坝大库密布,不少桥梁位于深水之中,如重庆江津长江大桥、漭街渡大桥、庙子坪岷江特大桥等。
此外,中国西部地区多位于高烈度区,且很多地方处于板块活动频繁地带,对桥梁抗震防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强震导致庙子坪桥水中墩开裂及简支跨落梁等严重震害。
1.地震易损性分析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状况进行评估,它从宏观描述了桥梁结构损伤和地震强度之间的关系,是桥梁地震风险分析和损失评估的基础。
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核电站的建设,目前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和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已得到充分的应用,是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2.地震方向性实际地震包含两个水平和一个竖向地震动分量。
在实际地震中,地面的水平运动可能沿任何方向发生,而水平地震动的最不利入射方向往往与结构的主轴方向不一致。
通常把引起结构最大动力反应的水平地震动方向称为地震对该结构的最不利入射方向,最大动力反应称为结构在该地震输入下的最不利结构反应。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控制研究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控制研究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控制研究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和桥梁出现,这些结构对地震响应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些结构中,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分析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振动控制。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是一种由薄壳结构构成的大型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结构自重轻、刚度较低、荷载均匀分布、抗地震性能较好。
由于其独特的形态与性能,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广泛应用于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场所,为人们提供宽敞的空间和良好的观赏效果。
在地震发生时,大跨空间网壳结构会受到地震波的影响,发生振动。
地震波的传播导致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响应,可能引起结构的破坏。
因此,准确分析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对于结构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将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进行动力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是利用弹性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原理,研究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振动行为。
通过对结构的模型建立、地震波加载以及计算方法的选择,可以得出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振动特性。
接着,本文将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结构的地震反应,得到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基于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算法,可以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时程曲线和频谱特性。
最后,本文将讨论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
振动控制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结构加固、阻尼器安装以及主动控制等。
通过对不同振动控制方法的研究,可以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保证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控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和振动控制的研究,可以为结构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冗余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冗余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大跨空间网格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这种结构无论在安全性能还是破坏程度方面都与普通建筑结构大不相同。
因此,如何保证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成为了工程设计和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多点地震动输入是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冗余特性,为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选题意义通过研究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冗余特性,不仅能够深入探究这种结构的受力特性,而且还能指导工程实践中的抗震设计。
在现代建筑抗震设计中,如何提高结构的冗余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冗余特性的研究探讨这一问题。
3.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通过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工程设计,可以得到该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表现。
本研究将通过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的方法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探究。
(2)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冗余特性分析本研究将分析多点地震动输入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影响,然后探讨结构中冗余特性的表现。
这一部分研究将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以建立稳健的理论基础。
4.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模拟计算分析。
(2)通过实验和仿真计算的方法,全面地分析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冗余特性。
(3)提出可行的结构优化方案,为大跨空间网格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创新思路和全面指导。
5.研究重点和难点本研究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在于:(1)如何建立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完整数学模型,包括其实际力学特性,结构性能和结构受力特点的表征等。
(2)分析多点地震动输入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影响,探究冗余特性表现的方法和手段等。
(3)针对目前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安全性问题,提出可行的抗震设计优化方案。
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竖向地震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竖向地震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摘要大跨度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公用建筑中,其结构的动力特性正被广大研究人员所关注。
随着国内外抗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不同类型的结构分别采用相应特定的抗震计算方法。
但对于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由于结构形体变化较大,特别对于第一振型以竖向振动变形为主时,静力弹塑性分析的Push.over方法不再适用。
然而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激励下规则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的响应和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时,设计和分析人员面临着计算工作量大、耗时长等困难,使得抗震评估较难掌握和实施。
本文力图寻求一种简化的竖向抗震计算方法,提出竖向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新概念,这也是目前大跨度空间结构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综述分析了工程结构抗震所采用的反应谱法、虚拟激励法、时程法以及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详细介绍和分析了Push-over方法的基本假定和基本原理,明确了Push-over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竖向刚度分布规则的多、高层结构中应用时的实施方法。
结构的动力问题日益引起更多的关注,以求更好地预测结构在地震、风等动力作用下的性能,并寻求更好的防护手段对结构振动进行主动和被动控制。
根据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竖向地震特性的研究和分析成果,本文建立了竖向地震反应谱,并形成竖向设计反应谱,利用谱分析方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下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的响应。
将结构支座竖向剪力和结构控制点位移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典型的谱加速度和谱位移之间的关系(即弹性竖向需求谱),同时利用延性系数等方法形成弹塑性竖向需求谱。
根据规则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的特性,参照FEMA273(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Agency)和ATC-40(AppliedTechnology Council)中关于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中所采用的Push.over 计算原理,提出一种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的竖向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即Push.down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详细的理论推导。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竖向多点输入地震响应分析
运用虚拟激励 法的原理 对 多点输入下的大跨网壳结构 的地震响应进行分 析, A S S 用软件 中将多点输 入考 在 NY 通
虑为静力计算和谐响应计算。通过对平面直径 为 8 m 的单层球 面网壳结构的算例分 析, 0 得到 了竖 向多点输 入下 计算模 型结构 节点位 移响应和杆件 内力响应, 并和竖向一致输入的计算结果做 了统计分析 , 出了竖向多点输入 得 下结构节点位 移响应和杆件 内力响应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 明, 考虑 了行波效应的多点输入, 计算模 型结构 节点位
Ve t a es i s o s a y i f r i lS im c Re p n e An l ss o c
Lo g — s a p e ia h l S r cur n — p n S h rc lS el tu t e
WENG G a gy a WANG i. i u n u n , Jaq ( .D p r e t f i w yE g er g S an i o eeo o m nct nadT c nl y X , 1 e at n g a n i ei , h ax C l g f m u i i n eh o g , i m oH h n n l C ao o 蚰 7 0 1 ,C ia 2 i N 2 10 8 hn ; .X t o .Mu ii l nier gC . Ld, in7 0 5 C ia m nc a E g e n o , t X h 10 4, h ) p n i n
o h o g s a p rc ls e lsr cu e i b an d,saitc la l sso lip i ti p ta d u fr a tq a e ft e ln —p s he a h l tu tr so ti e n i ttsi a nay i fmu t— o n n u n ni m e rh u k o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不断发展,连续梁桥在高速铁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震是造成连续梁桥结构损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本文将基于IDA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的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连续梁桥。
连续梁桥是由多个连续梁构成的桥梁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梁式桥梁,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和承载能力。
高速铁路连续梁桥通常由预应力混凝土梁构成,连接多个墩和台。
因此,地震对连续梁桥的结构和施工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地震易损性和IDA方法。
地震易损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害的概率或程度。
而IDA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方法是一种基于地震波进行结构响应分析的有效手段。
通过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对结构性能进行多次分析,可以得到结构的损伤断面曲线,进而确定结构的易损性。
在进行基于IDA的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波记录。
这些地震波记录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潜在地震源的多个方向和地震烈度。
然后,通过在不同地震波记录下模拟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并测量结构的损害程度,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的性能指标和易损性曲线。
根据连续梁桥的设计和施工,我们可以确定一些主要的易损性指标,例如结构的破坏概率、最大位移、剪力和弯矩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评估结果。
此外,可以引入结构的韧性指标,如剪切变量和延性指数,以更全面地评估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
在研究中,还可以考虑不同参数对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例如,连续梁桥的跨度、预应力水平、墩高比、地基条件等。
通过对不同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对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影响最大的参数,并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
最后,研究结果应该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高速铁路连续梁桥的地震抗击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IDA方法在工程结构抗震中的应用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1引言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 dynamic analysis ,简称IDA)方法,早在1977年就由Bertero 提出,现已被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FEMA)归纳到设计/评估规程中。
IDA 方法采用将同一条地震动幅值按比例逐级放大,对同一结构进行多次非线性时程分析,提取结构在各次时程分析中的最大反应数据,然后在烈度度量(intensity measure ,简称 IM)和损伤度量(damage measure ,简称 DM)分别为横、纵坐标的图上按地震动放大顺序描点连线,将单一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由“点”连成“线”。
IDA 具备静力推覆(static pushover analysis ,简称 SPO)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的优点,且由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构成,理论依据更为可靠。
IDA 的曲线差异可用于比对地震作用特性,这也是单次或离散的时程分析所不具备的。
该方法可以用来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由于该分析过程是非线性动力过程,能较好地反映结构在未来可能遇到的不同强震作用下刚度、强度以及变形能力的变化全过程。
Bertero 最早提出将多个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放在一起,以观察逐级放大的地震作用对结构非线性发展的影响规律。
Mwafy 和 Elnashai 将离散的时程分析结果在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的坐标描点,做外包络线和平均值分析,说明了地震频谱特性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
图 1 多条地震动对一个结构的 IDA 曲线2增量动力分析方法2.1单个强震记录的增量动力分析要评估结构的变形能力,就必须选择不同性能水准下具有超越概率的地震动进行非弹性动力倾覆分析。
这样的强震记录必须符合一定的场地条件、强度和持续时间,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实际的地震发生是不确定的,故而分析中只能采用相近的强震记录(或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并对记录进行适当的调幅、伸缩。
IDA 分析是针对强震记录的,若原记录为1a (向量),调幅后的记录为1a a λλ=(λ是正数,大于1为放大记录,小于1则减小记录)。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和分析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和分析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和分析方法的研究摘要: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具有重量轻、形式美观等优点,但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通过分析其动力响应特性,进一步探究其抗震性能和分析方法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本文将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验证的方式,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一、研究背景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建筑结构,其具有的轻量化和形式美观等特点获得了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其结构本身的特殊性质,如节点连接复杂、变形大等,使得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抗震性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为了提高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必须对其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验证的方式,研究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进一步探究其抗震性能和分析方法,提出一些有效的抗震措施,为其应用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范。
2.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3.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措施。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结构特点、设计规范和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等。
2. 数值模拟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
3. 实验验证法:通过建立大跨空间网壳结构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比较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一致性。
四、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
同时,也可以为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应用推广提供保障。
五、预期成果1. 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范进行分析总结。
2. 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大跨空间网壳结构竖向及水平地震响应分析
2012年 s n rhet a E g er o nl f t suc dAcic r ni e n u eR ea t ul n i
水利 与建筑 工程 学报
V0 . O 1 1 No. 2 Ap r.,20 12
Ve tc la d Ho io t lS im i s o s ay e fLo —p n ria n rz n a es c Re p n e An ls so ng s a n ig ely rS he ia tie S el tu t r a d Sn l・a e p rc lLa tc h l S r cu e
Absr c :Th y mi h r ceit so 0 m ige ly rs h rc lltie s elsmcu e a ea ay e oc nr lisv- ta t ed na c c a a trsi f8 sn l-a e p e ia at h l t tr r n z d t o to t i c c l
s o a ev r c d h r o t es cr s o s so e ln -p at e s el t cu ea e i ra i e e c ,a d h w t t et a a o z n a s i h t h il n i l i m p n e f h o g s a lt c h l sr t r ge t f rn e n e t n i u r n df
W ENG a g y a Gu n — u n
( eam n o i w yE g erg,Sani oai a n ehi l o ee C m n a n ,X ’n hax 70 1 ,C i ) Dp r etfHg a ni en t h n i hax Vctnl dTcn a Clg o mui t s ia ,Sani 10 8 hn o a c l o f ci o a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开题报告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大跨越输电塔是现代电力传输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电力传输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跨越输电线路建设了起来。
但由于地震的影响,大跨越输电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于大跨越输电塔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在地震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情况,为大跨越输电线路的建设和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三、研究内容1. 大跨越输电塔建模: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大跨越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编程软件进行离散和计算,得到大跨越输电塔的动态响应;2. 地震动分析:选择典型的地震动记录作为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动荷载,采用随机振动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处理;3. 地震反应分析:根据大跨越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和地震动荷载,采用时间域法对大跨越输电塔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4. 结果分析:通过对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反应的分析,得到大跨越输电塔的响应特性、振型、振幅等参数,从而判断大跨越输电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情况。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和时间域法,结合随机振动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反应进行分析研究。
五、研究意义1. 对于大跨越输电塔设计:通过对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反应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大跨越输电塔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大跨越输电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对于大跨越输电塔运行:通过对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反应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大跨越输电塔运行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保证大跨越输电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
六、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文献调研和数据收集,建立最初的研究框架;2. 第二阶段(3-4周):建立大跨越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3. 第三阶段(5-6周):进行大跨越输电塔地震反应分析;4. 第四阶段(7-8周):对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5. 第五阶段(9-10周):撰写论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基于IDA的大跨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a n c e s e i s mi c me t ho d, ive f l e v e l s o f s t r u c t ur e p e r f o r ma n c e we r e d e in f e d. Th e b r i dg e d a ma g e t hr e s h —
ol d v a l u e s or f d i f f e r e n t da m a g e l i i t m s t a t e we r e s ud t i e d b y t a ki n g d i s p l a c e me n t d u c t i l i t y r a t i o o f t h e p i e r a s a q u a n t i t a t i ve p e fo r r ma nc e me t r i c. The n。 he t s e i s mi c r e s po n s e u n d e r t h e a c t i o n o f 2 0 a r t i i— f
5 1 0 1 0 1 )
A bs t r ac t: Th e a na l y s i s o f s e i s mi c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o f h i g h wa y c o n t i nu o u s b e a m b r i dg e p r o v i d e s a t h e .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e mu l t i . s t a g e or f t i ic f a t i o n a n d s e i s mi c d e s i g n o f he t b id r g e. Ba s e d o n p e r f or m.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周岳武1,符云集2,颜璐2,赵晓苗2,万克成2(1.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308;2.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75)1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开始加大西部地区建设力度,许多跨越山谷的铁路桥梁被建造,具有良好跨越能力的斜拉桥越来越受关注[1]。
而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带,且目前国内外有关斜拉桥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公路常规斜拉桥[2],徐凯燕等[3]对武汉军山长江大桥进行一致激励和非一致激励下的抗震性能分析;庞于涛、袁万城等以某斜拉桥主塔为研究对象,考虑混凝土和钢筋随时间的劣变时效,采用神经网络和蒙特卡洛方法对桥梁易损性展开研究[4];夏修身等[5-6]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探讨了大跨双塔斜拉桥桥塔的非线性抗震性能。
以上研究大多是针对公路斜拉桥进行展开,对于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抗震性能研究仍很欠缺,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桥梁的抗震性能展开系统分析,从而确保该类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
因此,本文以我国西部某三塔四跨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为研究对象,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深入分析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模型,构件损伤概率,进而获得桥梁整体损伤规律,以期为该类桥梁的抗震设计、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灾害预防提供理论参考。
2桥梁分析模型建立2.1桥梁工程概况西部某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主桥跨径布置采用249.5m+550m+550m+249.5m,主桥墩塔编号从左到右依次为1#~7#,其中3#~5#为主塔,2#、6#为两侧辅助墩,1#为过渡墩,7#为桥台,如图1所示。
主桥主梁断面采用“工”字型边主梁。
主塔在横桥向的形式为“钻石”型,在纵桥向的形式为四肢空心薄壁。
全桥共设264根斜拉索,按扇形布置。
主桥支座布置如图2所示。
桥址场地基本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类别为II类。
2.2桥梁有限元模型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某铁路斜拉桥大桥全桥有限元模型,为方便计算,对斜拉桥模型进行合理的简化。
基于IDA分析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研究
基于 IDA分析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研究【摘要】本文采用IDA分析方法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基底剪力相等时的层间位移角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层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沿结构高度变化的分布规律。
【关键字】层间侧移角;IDA;基底剪力; 薄弱层。
1.前言我国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1]。
“三水准”指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两阶段”指的是在设计第一阶段,根据小震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并在小震效应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而设计第二阶段中,验算结构在大震效应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优点是改进了“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控制方法,为更加复杂繁琐的抗震性能研究奠定基础。
1.IDA分析方法2.1 IDA分析方法的定义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使用相同的地震动幅值按比例逐步放大,多次非线性时程分析作用于同一建筑物结构,并且提取每次时程分析中该结构响应数据的最大值,在坐标图上按不同水准下的烈度度量为横坐标,按不同水准下的损伤度量为纵坐标,把数据点串联描点连线起来。
2.2 IDA分析方法的特征(1)反映在未来可能遇到的不同强度地震下结构的需求能力和抗倒塌能力。
(2)反映结构特征随着地震强度变化时的变化。
(3)反映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抗震能力。
2.3 IDA分析方法分析步骤介绍(1)选取合适的结构分析模型。
(2)选取拟建场地上的一系列地震记录。
(3)选择某个地震记录来分析结构的弹性时程,并在二维坐标系中将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 作为x轴,将频谱加速度值Sa(T1,5%)作为y轴,以获取该记录中结构的弹性斜率。
反复多次操作,同样可以获得在其他记录下的弹性斜率,我们用Ke来表示所有记录中的弹性斜率的中值。
(4)选取某条地震记录进行非线性弹塑性动态时程分析,得到点(Sa1,θ1),记为P1,对该地震记录进行调幅,然后进行非线性弹塑性动态时程分析,得到第二点(Sa2,θ2),标记为P2,连接点P1和点P2; 如果当该线的斜率小于0.20Ke时出现发散,则可以认为此时结构已塌陷,记录θ1作为记录在该地震记录中的结构的整体层间位移角限值。
基于IDA的大跨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基于IDA的大跨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分析赵人达;高能;贾毅;邱新林【摘要】目的分析公路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为该类桥的多级设防抗震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确定结构的5个性能水准,以桥墩的位移延性比作为性能量化指标,计算桥梁不同极限状态的损伤界限值.在此基础上,采用IDA分析方法计算20条人工拟合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基于可靠度理论进行对数回归拟合分析,最终获得地震易损性曲线.结果理论易损性曲线表明该桥具有良好的综合抗震性能,在0.3g地震动作用下,轻微损伤、中等损伤和严重损伤的概率分别为57.9%、44.7%和3.6%.结论易损性分析结果可以反映桥梁的综合抗震性能和各级损伤状态的超越概率,对分析整个交通路网的抗震性能和制定紧急救援方案具有指导意义.%The analysis of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highway continuous beam bridg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ulti-stage fortification and seismic design of the bridge.Based on performance seismic method,five levels of structure performance were defined.The bridge damage threshold values for different damage limit state were studied by taking displacement ductility ratio of the pier as a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metrc.Then,the seismic response under the action of 20 artificial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curve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method.Finally,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curves were obtained.The theoretical vulnerability curve shows that the bridge has a good comprehensive seismic performance.And the probability of slight damage,moderate damage and severe damage is 57.9%,44.7% and 3.6%,respectively,under the action of 0.3 g groundmotion.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vulnerability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bridg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damage probability.And it also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traffic network and making emergency rescue plan.【期刊名称】《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8页(P672-679)【关键词】易损性;增量动力法;性能水准;损伤指标;地震【作者】赵人达;高能;贾毅;邱新林【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31;广东省南粤交通潮漳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广东潮州51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7;U448.14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例如1976年中国的唐山大地震,1994年美国的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的阪神地震,1999年台湾的Chi-Chi地震和2008年中国的汶川大地震[1-2].这些灾害性的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加速了地震灾害预测的相关研究.随着高速公路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大力新建,大跨度连续梁桥以其跨越能力强、受力合理、连续性好的优点被广泛应用.而桥梁结构作为整个交通生命线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损坏所导致的交通中断,往往阻碍了灾民转移,并给灾后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地震易损性通常指结构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发生相应不同程度损伤的超越概率[3-4],历次地震灾害表明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是易损坏的.因此,以易损性的概念分析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目前符合知识现状和逻辑合理的分析手段,并成为桥梁抗震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地震易损性通常可以用易损性曲线表示,以易损性曲线的形式来研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核电站的地震概率风险评估[5-6].通过多年相关领域的交叉渗透和发展,易损性研究已逐渐从建筑结构方面开始向桥梁领域深入.Shinozuka[7]作为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先驱,根据日本阪神地震的桥梁震害记录,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最终得到了经验性地震易损性曲线;Mander[8]基于1995年神户地震的桥梁损伤数据,采用双参数正态分布,根据经验得到了易损性曲线,并将桥梁破坏状态划分为5个等级;Chomchuen等学者[9-10]采用能力谱法进行了理论易损性分析;Karim等[11]把桥墩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计算桥墩的Park-Ang破坏指标,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墩的理论易损性曲线.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结构抗震性能的参数分析方法[12-13].该方法将单一的时程分析扩展为增量时程分析,综合了静力推覆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的诸多优点,因此也被称为“动力推覆分析”,在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和高墩大跨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中有着大量应用.目前,大跨连续梁桥在中国公路系统和跨海大桥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相对应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还非常少.鉴于桥梁结构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笔者针对此类桥梁,提出这类桥梁的理论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定义了结构抗震性能的五个水准,并根据破坏准则提出了墩柱不同程度破坏的损伤界限.通过有限元模型,结合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基于传统可靠度理论形成易损性曲线,探讨了此类桥梁的失效模式和损伤概率,为评估该类桥梁的抗震性能和预测预防桥梁地震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易损性曲线可以表示为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超过破坏阶段所定义的结构承载能力的条件概率,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桥梁遭受不同程度损伤的概率与地面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研究易损性曲线的主流方法分为两种:经验易损性方法和理论易损性方法[14].其中,形成理论易损性曲线的方法又分为基于数值模拟的损伤超越统计法和基于可靠度的直接回归拟合法[15].笔者基于第二种方法,通过增量动力法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结合结构性能损伤指标,将地震响应延性指标对数化后线性回归拟合,并计算结构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超越概率,最终绘制易损性曲线.地震易损性曲线具体形成过程如下.(1)根据场地安全报告给出的规准反应谱生成若干条地震动记录,并选择一个合理的地震动强度参数.(2)选择若干条地震动记录,并用一组调幅系数将每一条地震动记录调整为0.1~1.0 g,增量可选用0.05 g或0.1 g.(3)根据大跨连续梁桥的支座布置,确定最不利墩柱的危险截面,通过选择的合理抗震性能量化指标计算损伤界限,最终得到结构不同破坏程度的损伤指标.(4)结合所选的调幅地震动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一系列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的墩顶位移或墩底曲率等地震响应.(5)将非线性时程分析求得的结构响应对数化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结构延性指标对数与地震动参数对数的线性回归方程,如式(1)所示.再利用式(2)和式(3)计算结构在不同破坏阶段的超越概率,其中μd、μc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ln(μ)=a+bln(PGA).2.1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抗震设计思想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多年以来,随着抗震设计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结构抗震设防标准也从早期的单一设防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多级抗震设防.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学者,他们提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结构不应仅以“生命安全”为准则,而应在此基础上注重结构的使用性能,考虑安全、使用、美观、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其实质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一基本抗震设防原则的拓展[16].目前,在国内外权威的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框架中,建议性地给出了五个性能水准,分别为充分运行、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接近倒塌.为适应现行的公路桥梁结构极限状态理论的设计方法,文献[17]建议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不仅要考虑结构破坏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还要考虑有限损坏极限状态的要求.因此,可将公路桥梁的五个抗震性能水准定性描述为无损伤、轻微损伤、中等损伤、严重损伤和局部失效或倒塌,具体表述见表1.2.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量化桥梁抗震性能水准描述了桥梁结构在相应设防地震强度作用下的最大破坏程度.然而在实际桥梁抗震设计中,还需选择合适的抗震性能量化指标来定量描述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在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一般将力作为抗震性能量化指标,这也是广大工程师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然而,在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中,部分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是被允许的,在这个前提下,传统力学概念无法全面地描述桥梁结构的各个性能水准,因此必须采用变形、能量或其他损伤量化指标.对于大跨度连续梁桥,主梁在地震期间保持弹性阶段,盖梁和基础往往按照能力保护构件进行设计,而墩柱是最容易发生损伤的构件,且墩柱的损伤往往直接导致桥梁功能的丧失,因此可以将桥梁地震损伤问题归结为桥墩的地震损伤.笔者建议采用Hwang 提供的墩柱位移延性比作为桥梁抗震性能量化指标[18],可以定义为μ= .将桥梁抗震性能量化指标与各个性能水准相结合,具体表述见表2.3.1 工程概述潮安韩江特大桥跨航道处主桥地处广东省归湖镇,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采用单箱单室结构,跨径组合为55 m+4×90 m+55 m,箱梁梁高和底板厚度按2次抛物线设计,采用C55混凝土;桥墩为薄壁箱形墩,半幅墩身宽6.5 m,厚为2.5 m,横桥向两侧作三角外突设计,采用C40混凝土;墩身纵筋和箍筋均采用HRB400钢筋,纵筋采用直径28 mm的Ⅲ级钢筋,平均间距10 cm 布置,箍筋采用直径16 mm的Ⅲ级钢筋,间距0.3 m布置;本桥属丘陵间洼地地貌,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场地类别为II类.图1为桥墩截面尺寸及钢筋分布,图2为桥型布置图.3.2 工程模型的建立对地震作用下的整个桥梁结构来说,主梁不易发生结构性的破坏,而墩柱的损伤往往导致桥梁结构整体功能的失效,因此在桥梁抗震设计中,墩柱的易损性分析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一般多跨连续梁桥的设计中,中墩采用固定支座,而边墩采用活动支座,因此此类桥梁的中墩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损坏的结构.桥例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12#墩柱采用固定支座,且承担最大的地震荷载,为最不利墩柱,取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墩高为29.2 m,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笔者采用OpenSees建立桥例有限元模型.桥墩采用非线性梁柱单元(Nonlinear Beam-Column Elements),并考虑P-Delta效应;墩柱截面采用纤维模型,混凝土本构采用Conerete02 Mander模型,并将混凝土截面划分为保护层混凝土和核心混凝土,核心混凝土考虑箍筋对其抗压强度的提高作用.钢筋本构采用Steel02模型,在定义所有材料属性后划分纤维截面,对不同纤维赋予相应的材料属性.中墩与上部结构采用固定铰支的连接方式,主梁作用被简化为竖向质量荷载作用于主墩顶点.3.3 地震动的选择地震动选取是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的关键,由于振幅、频谱、持时等特性的不同,地震动存在较大的随机性,相应的结构地震响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9].本例桥址做过地震安全性评估,因此采用以地震安评报告提供的设计规准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拟合而成的人工地震波进行抗震计算.地震波有效持续时间应为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由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知,该桥的基本周期为5.34 s,此外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15~20条地震波就能满足增量动力分析的精度要求,因此最终选取30 s的人工拟合地震波20条.3.4 性能水准与损伤指标确定桥梁抗震性能水准和计算结构的损伤指标是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损伤指标即是对性能水准的量化.笔者采用Hwang建议的位移延性比作为桥墩损伤的量化指标,并将结构破坏状态分为无破坏、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完全破坏五个等级[20];对桥墩的墩底截面进行弯矩曲率分析,得到截面相关曲率延性指标如表3所示.根据曲率延性指标,采用文献[20]的方法计算各破坏状态的位移延性比,结果见表4.3.5 易损性曲线易损性曲线是指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结构需求超过结构抗力的概率曲线.笔者选取50年超越概率2.5%的水平地震波20条,以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参数,采用增量动力法,将20条地震波调整至PGA从0.05~0.8 g的地震动记录,共320条地震波,进行IDA时程分析.计算得到20条地震波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墩顶位移平均值和位移延性比,结果见表5.当结构能力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需求被描述为对数正态分布时,桥梁结构达到不同损伤程度的失效概率也是按对数正态分布的.以PGA的对数值为横坐标,墩柱位移延性比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函数(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散点较好地围绕在回归函数直线附近,说明回归函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结构反应与地面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将该回归函数代入式(3)中,可以得到某一损伤状态下的超越概率函数如式(5)所示其中根据HAZUS99提供的经验值(该经验值与桥梁的结构类型和损伤状态无关),当以PGA为自变量时,取0.5;μc为结构承载能力平均值,即各个性能水准的损伤界限值;φ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图5以12号桥墩为例给出了地震易损性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PGA低于0.4 g时,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说明在此阶段内,桥梁轻微和中等破坏发展十分迅速,对地震动强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当PGA达到0.5 g时,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的超越概率都基本达到100%,表明当地面峰值加速度达到0.5 g时,桥梁已达到中等破坏标准.严重损伤的状态要在PGA超过0.2 g时才出现,完全损伤状态要PGA超过0.4时才出现,且两者的增长速率较为平缓.在同一PGA作用下,完全损伤的超越概率要远小于前三种损伤概率,说明该桥梁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易发生完全损伤破坏.(1)公路桥梁作为公路交通网中最重要的一环,应尽可能保证其在地震灾害下发挥正常使用功能,基于安全、经济、适用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将其抗震性能分为5个等级,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描述.(2)通过量化的手段来评定结构的损伤程度,需要将损伤程度与破坏准则的量化指标对应起来.采用位移延性比作为量化指标,是一个合理的选择.(3)地震易损性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桥梁抗震性能的差异,根据曲线很容易取得某一水平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的破坏概率,为桥梁预测预防地震灾害提供一定的依据.(4)对于一般公路连续梁桥,结构发生轻微损伤和中等损伤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严重破坏的概率,管养部门应重视公路梁桥的相关日常监测和损伤修复工作.(BAI Yue.Study on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high pier large span concre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based on OpenSees[D].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16.)(YU Xiaohui,Lü Dagang.Seismic vulnerabil ity analysis of HAZUS compatibl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J].Engineeringmechanics,2016(3):152-160.)(ZHANG Juhui,HU Shide.State of the art of bridge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research[J].Structural engineers,2005,21(5):76-80.)(ZHANG Juhui,GUAN Zhongguo.Study on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regular continuous beam bridge[J].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4,33(20):140-145.)(ZHOU Changdong,CHEN Jing,ZENG Xulang,et al.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ircular hollow high pier[J].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4,31(11):65-71.)(JIAO Chiyu.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fragility analysis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s[D].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2008.)(ZHANG Shaoxiong.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for bridge structures with high piers[D].Chengdu:Southwest Jiongtong University,2014.)(SUN Ying,ZHUO Weidong,FANG Zhenzheng.Definition and quantified descrip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s for regular bridg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31(5):104-112.)(FAN Lichu,ZHUO Weidong.Ductility seismic design ofbridge[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11.)(WANG Guoxin,LU Jianfei.Selection of ground motion and structural response[J].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12,28(1):15-22.)(HWANG H,LIU Jingbo.Seismic fragility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4,37(6):47-51.)。
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_陆新征
第32卷第1期2010年2月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E arthquake Resistant Eng i n eer i n g and Retrofitti n gVo.l 32,N o 11Feb .2010Earthquake R esistan t Eng i neer i ng and R e tro fitti ng V o.l 32,N o .1 2010[文章编号] 1002-8412(2010)01-0013-06基于I DA 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陆新征,叶列平(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 要]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提高结构在极端灾害下的抗倒塌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尚缺少对结构体系合理性和抗倒塌能力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本文以结构抗地震倒塌为例,首先对结构的安全储备进行了讨论,指出结构的安全储备包括构件层次的安全储备和整体结构体系安全储备,并对影响结构体系安全储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而后,为了更好地评价整体结构体系的抗地震倒塌安全水平,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趋向采用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 DA )的倒塌储备系数(C M R ),并以框架结构为例介绍了用倒塌储备系数衡量整体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结构;抗倒塌;增量动力分析(IDA )[中图分类号] TU 312+11 [文献标识码] ASt udy on the Seis m 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Struct ural Syste mLu X in-zheng,Ye L ie-p ing(D epart men t of C ivil Engineer in g,T singhua University,K ey Laboratory of S tructural Eng ineering and V ibration of China Educati on M inistr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 t :Structural sy stem i s very i m po rtant f o r the co llapse resistance o f structures under ex tre m e d isasters .But curren tly the re i s still lack o f quantitative eva l uati on m ethod for struc t ura l syste m.T aking ase is m ic struc t ures as ex a m ples ,t he safe t y ma rg i ns of structures are d i scussed ,and it po i nted out t hat the structura l safe ty m arg i n i s m ade up of safety m arg i n that is benea t h the structura l e le m ent l eve l and t he safety m arg i n o f globa l structural sy stem .Facto rs t hat m ay contro l the sa fety m arg in of g loba l struc t ura l syste m s are analyzed then .In order to g i ve a be tter evalua tion for the safety of who l e struct ure ,Co ll apse M arg in R atio (C M R )is i n troduce ,wh ich i s based on Incrementa lD ynam ic A na l ysis (I DA )and is rece i v ing mo re i nterna ti ona l focus recentl y .F rame exa m ples are g i ven t o ill ustrate how to evalua te the structura l collapse resistance under M ega -eart hquake w i th C M R.K eywords :struc t ural system;seis m i c co llapse res i stance ;Incre m en tal D yna m ic Ana l ys i s(IDA )E -m ai:l ylp @m a i.l tsi nghua .edu .cn[收稿日期] 2009-06-0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908150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J 03A02)1 引言结构是作为一个由各种构件所组成的整体系统来承受各种外界荷载作用的。
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陆新征;叶列平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10(032)001
【摘要】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提高结构在极端灾害下的抗倒塌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尚缺少对结构体系合理性和抗倒塌能力的定量化评价方法.本文以结构抗地震倒塌为例,首先对结构的安全储备进行了讨论,指出结构的安全储备包括构件层次的安全储备和整体结构体系安全储备,并对影响结构体系安全储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而后,为了更好地评价整体结构体系的抗地震倒塌安全水平,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趋向采用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倒塌储备系数(CMR),并以框架结构为例介绍了用倒塌储备系数衡量整体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具体方法.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陆新征;叶列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2+.1
【相关文献】
1.基于局部谱形状指标调整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预测结果 [J], 张磊;许镇;叶列平;施炜;陆新征
2.公共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优化评估分析 [J], 李玉洁;彭立顺;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分析与研究 [J], 刘柱;王玉清
4.基于单地震动记录IDA方法的结构倒塌分析 [J],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
5.基于显式算法的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 [J], 赵鹏举;于晓辉;陆新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第22卷 第6期 2016年12月Journa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V ol .22 No.6 Dec. 2016收稿日期:2015-10-25;修订日期:2016-03-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108301) 作者简介:张辉东(1976—),男,山东青岛人,天津城建大学教授,博士.基于IDA 的大跨网架结构竖向地震动力性能研究张辉东a,b ,戚国营a,b ,闫 立a,b(天津城建大学 a. 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b. 土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摘要:大跨空间网架结构具有跨度大、竖向刚度低、阻尼小、对竖向地震作用比较敏感等特点,因此,在竖向地震作用下,对该类结构体系非线性动力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有限元法,针对我国某地区一实际大跨网架结构,对其进行竖向地震激励下的动力性能研究,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 )方法对该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价,得到了该结构的薄弱位置及倒塌极限.研究表明:该网架结构具有良好的竖向抗震性能;随着结构塑性发展,IDA 曲线的离散性明显;结构概率分位50%对应的倒塌极限位移为0.337m ;薄弱构件主要分布于下弦,尤其是下弦节点附加质量区域,且杆件的塑性发展集中于附加质量区域.关 键 词:大跨网架结构;抗震性能;增量动力分析;倒塌中图分类号:TU3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19X (2016)06-0416-07大跨空间结构以其优点发展迅速,广泛用于车站、机场、会堂、体育馆等大面积屋盖公共建筑中,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网架结构.大跨网架结构跨度大、阻尼小、平面外刚度低,对竖向地震响应较敏感,其产生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极大.因此,对竖向地震激励下该类结构薄弱部位及倒塌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网架结构的竖向抗震分析,张毅刚等[1]利用子空间迭代法研究了网架结构的自震特性,利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研究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布规律;丁万尊等[2]在考虑阻尼的情况下,利用拟夹层板法分析了竖向地震激励下网架结构的动力问题;沈祖炎等[3]认为网架结构的竖向振型为主要振型,竖向激励对加速度响应具有放大作用;三向地震作用下,竖向地震处于主导地位;孙梦涵 等[4]认为不可忽视竖向地震对网架变形的影响,是否考虑下部支承刚度对结构的竖向地震响应影响较小;黄兴淮等[5]提出网架结构在竖向强震作用下的倒塌破坏机理,认为弦杆首先发生屈曲,进行内力重分布,某一关键杆件的失效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结构整体倒塌;韩庆华等[6]对大跨格构式拱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 ),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验证了IDA 方法在空间结构体系性能评价方面的准确性;孟凡林等[7]利用IDA 方法对大跨网架结构进行了单条地震动响应研究,获得结构的倒塌极限及薄弱区域,为网架结构的多条地震动IDA 提供了一种参考.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简称IDA )方法,是一种建立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基础之上的动力参数分析理论.这种方法最早由Bertero [8]提出,之后由Vamvatiskos 和Cornell [9]进 行了系统性研究和改进,并被FEMA350[10]和FEMA351[11]标准采用,现已广泛用于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评价.IDA 理论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地震动记录的强度幅值IM ,以此作为输入激励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不同IM 值下的结构响应值DM .IDA 涵盖了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整个变化过程,对结构从弹性到屈服、从屈服到塑性发展,直至结构倒塌作出全面评估,反映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刚度及位移变化,以此评价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近年来,IDA 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非线性分析方法[12]被国内广泛接受,成为解决工程问题的有力手段,其分析数据可以精确地反映出结构随地震动强度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13],能较好地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目前,基于IDA 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框架、框剪等结构形式,对于网架等空间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分析较少.本文以某实际网土木工程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张辉东等:基于IDA 的大跨网架结构竖向地震动力性能研究 ·417·架结构为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研究该结构在竖向地震激励下的刚度变化、最大节点位移、薄弱部位以及倒塌问题,评估该结构的抗震性能.1 模型方程1.1 结构的运动方程根据动力学相关理论[14],该网架结构的动力方程表示为[M ]{ü}+[C ]{ u}+[K ]{u }=-[M ]{üg }(1)式中:[M ]为质量矩阵;[C ]为阻尼矩阵;[K ]为结构刚度矩阵;{üg }为地震激励加速度;{u }为节点位移向量;{ u}为节点速度向量;{ü}为节点加速度 向量.其中,结构刚度[K ]为常量,当结构进入塑性后,其整体刚度与运动的时间历程{u (t )}及材料的非线性相关,随着塑性的发展程度不断变化.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和弹塑性响应中结构刚度的变化,将式(1)表示为[M ]{ü}+[C ]{ u}+[K (t )]{u }=-[M ]{üg }(2)式(2)中,[K (t )]表示t 时刻结构的刚度矩阵,其他参数意义如式(1).1.2 阻尼模型阻尼属于结构的基本动力属性,用来描述结构振动过程中的综合耗能能力,是影响结构动力问题的关键因子之一.因此,阻尼模型的合理选取对于结构的动力分析十分关键.非线性增量动力分析中,常采用瑞利(Rayleigh )阻尼,考虑到高阶振型对阻尼的影响,曾提出多种修正的Rayleigh 阻尼模型,如张辉东等[15]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网架结构的节点-构件阻尼模型.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分析精度要求,选择瑞利阻尼模型[14][C ]=α[M ]+β[K ](3)式中:α、β分别表示质量比例阻尼和刚度比例阻尼,均为未知系数.根据振型正交性,α、β与振型阻尼比之间的关系为 1,2,3,,22k k k k n βωαξω=+=(4)由式(4)可以看出:任意给定两个阻尼比,就可确定α、β系数.阻尼比取值直接影响着弹塑性分析中的地震响应,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6]规定:该类型网架的阻尼比取值0.02.曹资等[17]认为空间结构的阻尼比随着振型的增加而增大,随结构的塑性发展而增大,最大值可达0.05;此外,弹塑性分析中考虑材料非线性相当于考虑了塑性阻尼,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塑性阻尼会放大结构的阻尼作用[18].因此,在满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一般指定结构的阻尼比相等,本文阻尼比取值为0.03.另外,Rayleigh 阻尼与结构的振型相关,选择参考振型应考虑对结构动力响应有重要影响的频率分量,一般情况下,取前2阶自振频率确定阻尼 系数[19-20].2 IDA 方法IDA 方法分为单记录IDA 法和多记录IDA 法:前者属于确定性分析,而地震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该法并不能准确评估结构在未知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性和趋势;后者应选择足够多的地震动记录,且记录包含结构可能遭受的最强地震动部分,符合此类条件的多条IDA 曲线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IDA 方法是指对已选用的某条地震动记录根据需要进行调幅,得到单调增大的一组地震动记录,以此作为输入激励,对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响应参数,直到结构倒塌失稳为止.根据一系列IM 值和DM 值,绘制对应于此条地震动的IDA 曲线.重复以上步骤,即得到多条IDA 曲线.关键步骤如下.(1)地震动记录选取.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的选择对结构的性能分析十分关键.根据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等条件,选择频谱特性相接近的地震动记录.为满足IDA 方法对地震强度变化的要求,需调整地震动记录.初始地震波强度峰值的调整公式为a i (t )=max max()i Aa t A =ϕi a (t ),i =1,2,3,…, n (5)式中:a i (t )、A i max 为第i 次调整后的地震波曲线及强度峰值;a (t )、A max 为初始地震波曲线及强度峰值;i ϕ为调幅系数.Vamvatiskos 和Cornell [9]提出一种“Hunt&fill ”原则确定i ϕ;吕大刚等[21]曾提出一种“折半取中”的原则确定i ϕ.本文采用等步调幅.地震动持时是影响时程分析的重要因素.持时不同,输入能量不同,结构损伤不同,结构响应有所区别.地震动持时应包含地震动最强记录时段;·418·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6年 第22卷 第6期文献[16]规定: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结构自振周期的5倍和15s .本文输入地震波持时20s .(2)IM 、DM 参数的选择.对于空间结构体系,最常采用峰值加速度(PGA )作为强度参数IM [6].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和抗破坏能力可由结构某参数或自定义指标来确定,例如层间位移角、最大节点位移等.(3)极限状态点的确定准则.强震作用下,杆件塑性发展,结构刚度退化,结构响应发散,即结构失效倒塌;此外,可从最大位移角度评价结构极限状态;FEMA 规定[11]:结构的倒塌破坏准则,即单条IDA 曲线调幅前后两点的连线斜率小于0.2倍的弹性斜率时,则取调幅前的点作为极限点.本文极限状态点的确定参考此类准则.3 网架实例3.1 网架模型采用河北某实际网架作分析算例:结构7度(0.10g )设防,Ⅱ类场地,地震分组第2组;正放四角锥双层网架,纵向长度136m ,横向长度120m ,网架高度2.5m ,网格大小4m ×4m ;高强螺栓节点连接;采用下弦多点支撑,下部支撑采用箱型和H 型截面钢柱,柱距分别为8,24,28m ,柱网布置见图1.钢材采用Q345钢,杆件截面及荷载分布见表1,其中附加质量以吨(t )计.图1 柱网布置及节点附加质量分布表1 杆件规格及荷载分布基本雪压基本风压上弦恒载上弦活载上弦荷载分布/kN ·m -20.35 0.45 0.40 0.50下弦节点附加质量(t )见图1 杆件截面/mm ф76×4、ф89×4、ф114×4、ф159×6、ф159×8、ф180×8、ф194×14、ф219×14、ф273×183.2 荷载对于网架结构,荷载均作用于节点,杆件不承受横向荷载,将上弦均布荷载等效为节点处的集中力,表示为F =Aq i(6)式中:q i 表示均布荷载;A 表示节点所承担荷载的面积.对表1均布荷载,据式(6)等效为恒载F G =Aq G =16×0.40=6.4kN ,活载F Q =Aq Q =16× 0.50=8.0kN .根据杆件截面参数和材料参数,程序自动计算杆件的自重,网架节点的重量一般取杆件自重 的30%.3.3 数值模型研究该网架结构的竖向地震响应,可将下部支撑简化为三向铰支[4],对本文研究内容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有限元分析模型中,钢材采用双线性随动硬化模型;采用杆单元模拟,每个杆件离散为一个分析单元,杆件两端弯矩释放.有限元模型见图2.考虑非线性重力荷载的初始条件,采用非线性直接积分的方法进行弹塑性分析,积分方法采用Newmark -β法.该结构阻尼采用瑞利阻尼,阻尼比取为0.03.分析过程需同时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以塑性铰为表征的材料非线性.杆件中部设置延图2 有限元模型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张辉东等:基于IDA的大跨网架结构竖向地震动力性能研究 ·419·性轴力铰,铰长度取值L P=0.1L0(7)式中:L P为铰长度,塑性变形长度范围;L0为杆件计算长度.塑性铰代表杆件出现塑性变形(杆件易损),易损准则为P cr=Aσcr(8)式中:A表示毛截面面积;σcr表示屈服极限应力值,与长细比λ有关;P cr表示极限轴力.4结果与分析综合考虑地震动震级、场地土和结构周期等因素,从PEER强地震动数据库[22]中选取9条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样本,见表2.文献[16]规定,7度设防的时程分析加速度取值:小震35cm/s2,中震105cm/s2,大震220cm/s2.通过调幅分别取PGA 为0.035g、0.105g、0.22g、0.3g、0.4g、0.5g、0.6g、0.7g、0.8g等直至结构倒塌.表2地震动参数编号名称年份数据来源持时/s1 Landers 1992 Yermo Fire Station(CDMG) 442 Loma 1989GilroyArray#3(CDMG) 393 Qianan 1976 Qianan Lanhe Bridge 234 Imperial valley 1940 El Centro Array #11(USGS) 395 Chi-chi 1999 CHY101 906 Duzce 1999 Bolu(ERD) 557 Kobe 1995 Nishi-Akashi(CUE) 408 Northridge 1994 BeverlyHills(USC) 309 Cape 1992RioDellOverpass(CDMG) 364.1结构的整体响应分析采用PGA作为输入参数IM,竖向最大节点位移作为DM,通过数值分析绘制结构在不同输入样本下的IDA曲线,如图3所示.图3竖向最大节点位移由图3可知:不同地震动对应的IDA曲线差异性较大,尤其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离散性愈明显,这主要由地震动的随机性所决定.但从IDA曲线簇来看,该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趋势是一致的,大体经历弹性、弹塑性、塑性三个阶段.各个IDA曲线初始部分斜率较大,均存在一个线弹性阶段[23],因为小震作用下,杆件没有塑性发展,结构处于弹性阶段.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部分杆件由弹性状态进入弹塑性状态,结构刚度降低,表现为曲线斜率不同程度的减小.随着输入强度的继续增大,塑性发展加剧,结构的破坏继续发展,IDA曲线斜率急剧降低,即在很小IM增幅的情况下,损伤指标DM产生不成比例的增加,明显存在斜率突变点(刚度退化点),即预示着结构倒塌破坏.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在PGA为0~0.22g范围内未出现刚度退化极限,说明7度大震作用下,该网架结构没有倒塌破坏,其设计是安全的.在上述分析数据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得到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概率分位值10%、50%、90%对应的倒塌极限位移分别为0.234,0.337,0.440m,见图4.50%分位代表该结构在可能遭遇地震下的平均响应水平,即结构最大位移达到0.337m时即可视为倒塌破坏,10%和90%分位代表结构极限位移的离散程度.图4倒塌极限位移值·420·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6年第22卷第6期4.2基于单条IDA的响应分析以Kobe波为例(见图5),介绍该网架的竖向地震响应:最大节点位移、杆件轴力、易损杆件分布及结构薄弱区域等.图5Kobe地震动记录4.2.1基于Kobe波的响应分析大震PGA=220cm/s2作用下,位移最大的节点(505)的加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见图6-7.取代表性杆件#3127、#3159、#3158为研究对象,得到其轴力时程曲线见图8-10,节点及杆件定位见图11 标示.图6505节点加速度时程曲线图7505节点z向位移时程曲线由图5-7可以看出:最大节点位移时程曲线与加速度时程曲线基本一致,说明在大震作用下,该结构整体始终处于弹性阶段;位移峰值的响应稍滞后于加速度峰值,这是结构振动过程中由阻尼作用产生的合理响应.图8#3127轴力时程曲线图9#3159轴力时程曲线图10#3158轴力时程曲线分析图8-10知:在大震激励过程中,#3127虽有铰出现,但杆件塑性变形极小,可近似认为处于弹性阶段,其轴力时程曲线与地震波曲线(见图5)基本一致;#3159在地震激励6.5s左右轴力突变,杆件发生塑性变形,承载能力急剧减小,之后随地震动强度的变化重新回到弹性工作状态;#3158在地震作用6.7s左右于A点出现轴力极值,杆件在A 点发生塑性破坏,轴力不再随地震激励的改变而改变,经历3.5s之后于点B处变为0,说明该杆件断裂,退出工作.4.2.2薄弱构件分布程序中材料的非线性由塑性铰体现,铰出现的先后次序及分布表明了结构中的易损杆件及薄弱区域分布.地震激励PGA=220cm/s2作用下,结构下弦于2.47s首现失效杆件(铰),自2.47~5.00s时段,地震强度较小,结构杆件均处于弹性状态(无铰出现);从5~8s时段内,包含地震动最强部分(见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张辉东等:基于IDA 的大跨网架结构竖向地震动力性能研究 ·421·(a )上弦 (b )下弦图11 PGA 为220cm/s 2上、下弦薄弱杆件分布(a )上弦 (b )下弦图12 PGA 为500cm/s 2(第12s)上、下弦薄弱杆件分布图5),且前期输入能量不断累积,下弦多个杆件发生塑性变形.当输入样本PGA =500cm/s 2时,结构于12.48s 倒塌破坏.图11-12为PGA =220,500cm/s 2(第12s )作用下结构薄弱杆件的分布.由图11-12可大致看出该结构的易损杆件、薄弱区域的分布,为该类型结构的设计和加固提供一种参考.竖向地震作用下,该网架薄弱杆件大部分位于上、下弦杆,腹杆极少存在塑性变形;与上弦杆相比,下弦失效杆件数量较多,且多集中于附加质量节点区域;节点附加质量越大,产生地震力越大,杆件发生塑性变形的可能性相应增加.此外,薄弱杆件的分布比较集中,结构中某一单元的失效会导致连锁反应,初始破坏单元的失效,引起与之相互作用的单元发生连锁失效[5],最终导致结构的整体失稳.因此,网架结构设计时,要特别注意附加质量节点区域杆件的设计.5结 论(1)基于IDA方法的动力性能研究可以较好地评估网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竖向地震作用下网架结构的整体倒塌破坏研究提供一种方法.(2)该网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设防烈度7度的不同地震动大震激励下,虽有不同程度、不同数量塑性铰的出现,但均没有整体倒塌,该结构设计是合理、经济和安全的.(3)随着塑性发展,结构的非线性得以体现,IDA曲线的离散性明显.结构概率分位50%对应的倒塌极限位移为0.337m,即最大位移达到0.337m 时即可视为结构倒塌破坏.(4)竖向地震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弦杆为薄弱杆件,且下弦杆塑性铰数目较上弦杆多;杆件的塑性发展集中于附加质量区域.在此类型网架设计时,要注意附加质量区域杆件的设计,以防该区域杆件的塑性发展导致局部失稳及整体倒塌的危险.参考文献:[1]张毅刚,蓝惆恩. 网架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分析方法[J]. 建筑结构学报,1985,6(5):2-14.[2]丁万尊,陈庆云. 正交正放类网架结构动力响应的拟夹层板分析法[J]. 建筑结构学报,1997,18(1):18-25. [3]沈祖炎,陈学潮,陈扬冀. 网架结构模型抗震实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1994,27(1):30-40. [4]孙梦涵,范 峰,支旭东,等. 考虑下部支承四角锥网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14:47(12):10-16.[5]黄兴淮,徐赵东,杨明飞. 多维地震下大跨网格结构倒塌分析与抗倒塌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2012,42(1):109-113.[6]韩庆华,卢 燕,徐 颖,等. 基于IDA的格构式结构倒塌能力研究性能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15,48(3):1-7.[7]孟凡林,孟祥瑞,徐德英,等. S ap2000在大跨空间结构抗震分析设计中的应用[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4):1-4.[8]BERTERO V V.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apacities of buildings under extreme environments[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 Mechanics,1977,53(1):29-79. [9]V AMV ATISKOS D,CORNELL C A.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 tructureDynamics,2002,31(3):491-514. [10]FEMA. Recommended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for new steel moment-frame buildings:FEMA-350[R]. Wash-ington,D.C.: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SAC Joint Venture,2000.[11]FEMA. Recommended seismic evaluation and upgrade criteria for existing welded steel moment-framebuildings:FEMA-351[R]. Washington,D.C.: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S AC JointVenture,2000.[12]V AMV ATIS KOS D,CORNELL C A. Applied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J]. Earthquake pectra,2004,20(2):503-522.[13]V AMV ATISKOS D,CORNELL C A. Direct estimation of seismic demand and capacity of multi-degree of free-dom systems through incremental dynamic of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approximation incremental[J]. Journal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5,131(4):589-599. [14]CHOPRA A K,谢礼立,吕大刚,等.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6-277,339-341.[15]张辉东,王元丰. 空间网壳结构的节点-构件阻尼模型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15,48(2):55-6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315.[17]曹 资,薛素铎,王雪生,等. 空间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地震波选取和阻尼比取值[J]. 空间结构,2008,14(3):4-8.[18]杨志勇,黄吉峰,田家勇. 罕遇地震弹塑性静、动力分析方法中结构阻尼问题的探讨[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29(6):116-120.[19]何 利,叶献国. 不同阻尼模型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7):1 028-1 030.[20]李 田. 结构时程动力分析中的阻尼取值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1997,30(3):68-73.[21]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 基于单地震动记录IDA方法的结构倒塌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29(6):34-39.[22]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PEER ground motion database[DB/OL]. [2014-10-25]. http://ngawest2. berkeley. edu/.[23]李 磊,郑山锁,李 谦. 基于IDA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 广西大学学报,2011,36(4):536-541.(下转第470页)The Subway Vibration Forecast Analysis Based on RBF Neural Network WANG Xiuli a,PAN Lei a,PENG Guili a,LIANG Yin b,WANG Beibei a(a. School of Contro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b. School of Energy and Safety Engineering,TCU,Tianjin 300384,China)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ail transport,the influence of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caused by train move-ment are bigger and bigger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fe. How to forecast the vibration accurately and analyze its propagation rule effectively are very important. It also can present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data to depress vibration and noise.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vibration level is combined effect of al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subway vibration,implying the rule of the subway vibration. Using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vibration level as sample,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 neu-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is structured with combinations of the sliding window technology. At last the fitted curves are obtained and the vibration’s peak value forecast is realized. Some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the forecasting result is good and the forecast model fully reflects the mapping relation of nonlinear function about the subway vibration system.Key words:subway vibration;acceleration vibration level;forecast;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上接第422页)Analysis on the Vertic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Large SpanGrid Structure Based on IDA MethodZHANG Huidong a,b,QI Guoying a,b,YAN Li a,b(a.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Civil Buildings P rotection and Reinforcement;b.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TCU,Tianjin 300384,China)Abstract:The large span space grid structure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seismic action due to the large span,low vertical stiffness and its small damping property,therefore,a research of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s on this structural system subjected to the vertical seismic compon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s of a real large span grid structure located in a region of China are investigated under earthquake actions.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s evaluated using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method.The weak location and collapse ultimate point of the structure is obtained.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has a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IDA curves is remarkable as plasticity development of members.It is observed that the collapse limit displacement of 50%, probability is 0.337 m,and that weak members occur at the lower region where the masses are assigned.Key words:large span grid structure;seismic behavior;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collapse(上接第426页)Analysis on the Safety Limit of Simulation Single Row Piles Supporting SystemDING Kesheng1,DONG Keqiang1,Yi Shunjian2(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TCU,Tianjin 300384,China;2. Fourth Academy of Engineering,Sixth Design andResearch Institute Co.,Ltd,Zhengzhou 450007,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engineering situa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cantilever and single support type single row pile retaining structure are established with the ABAQUS soft-ware, meanwhile,the safety excavation depth of single row piles is simulated,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monitoring dat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afety limit diameter of cantilever pile 800 mm excavation depth is 5~6 m,and the excavation depth of the safety limit of single pile supported piles is 12.0~12.5 m,the space effect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fully played,besides, the chang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asal soil layer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supporting capacity. The conclus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ingle row piles.Key words:piles;deep excavation;ABAQUS simulation;limit excavation depth;space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