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7篇)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

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

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

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

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

”“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

”“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

”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

”(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
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

(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将从教材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部分来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担负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任。

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

《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整个演讲,钱钟书先生旁征博引、纲举目张、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又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横扫了西方人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通过本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掌握比较的方法,对我国诗歌鉴赏的理论高度有所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从能力与学生生活经验方面来看,其已有了高一一年对阅读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包括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对课外文章的充实等等,这些体验都是对这篇文艺评论性文章学习的一种良好的铺垫。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会非常吃力。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渊博,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表现出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从认知结构、知识的纵深度来看,作者的引用语句的精妙与内涵以及比喻的妙用对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学设计的指南针和风向标。

在充分考虑教材和学情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活动探究和互助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和合作过程中带领学生把握作者行文的结构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对待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感受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妙趣横生的丰厚学术涵养。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并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引用、比喻之法。

二、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流程的顺利展开都离不开得当的教学与学法,接下来介绍教法与学法的使用。

(一)教法
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变传统教学为师生或生生互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创设情境,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

理论来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发展的建构主义思想也强调老师在设计教法和学法的时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基于以上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同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反复阅读,感知文本。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行文布局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点拨引导,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要掌握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然后逐层展开,使文章跌宕生姿。

3.探究合作,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的旁征博引以及比喻的妙用,都要用心揣摩体会。

(二)学法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研读法。

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2.组织学生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3.拓展思维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三)课时安排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进行课外搜集资料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在字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交流印象中的钱钟书先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二课时重在研读文本,突破重难点,同时进行课外延伸。

三、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电子视听设备。

导入新课时引播放郑愁予的旋律《错误》,配上问题设计,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自然的与文本进行链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2.孔子提出“不愤不启”的启发式教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是无法确切探测的“黑箱”。

因此,利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不仅方便快速,还能通过刺激反应推进课堂生成,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

4、教学过程
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教学步骤:(共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以“香”引蝶—情景导入
伴随ppt课件轻柔优美的音乐旋律播放郑愁予的《错误》(课件展示内容)之后,老师吟诵:
中国是诗的国度,它从远古的《诗经》走来,历经了建安的苍凉、盛唐的繁华,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小至今,我相信大家学过不少中国诗。

结合如上诗歌,谈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发言)下面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么说的。

老师适
时展示课题:《谈中国诗》
[设计意图]“花香蝶自来”,好的导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语言能力也能起到熏陶作用。

本课采用配乐诵读,老师牵引能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

环节二: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这个环节意在突破整个文章的重难点,主要以课前准备作为铺垫,遵循循序渐进,步步深化的原则,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操作:
(一)引“人”入胜——印象作者
(二)把握“脊骨”——研读文本
(三)丰满“血肉”——深入探究
我们一个一个来
(一)引“人”入胜——印象作者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家资料及背景材料,老师加以补充,以便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在介绍作家时,不仅仅当其是枯燥的文学常识,而是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物,用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激励我们的生活。

这部分主要用讲故事方式来介绍,这样学生们会记忆深刻,对培养作文的思路也有帮助。

(二)把握“脊骨”——研读文本
解读文本部分主要通过设置三个问题解读行文结构,理解作者利用对比把握中国诗的个性与普遍性的方法。

真正明白作为“中国的”诗,它有哪些别具一格的特点,而如果不分国界,它们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

问题的设置如下:
1、阅读思考——理行文思路
(1)钱钟书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后概括归纳,老师请2-3位学生答并适当补充)(2—7段)
(2)本文是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美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述中国诗的?(学生找答题段落,归纳)(第1段)
(3)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第8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合作筛选信息以及概括归纳能力。

(4)小结:行文结构及中国诗的特点
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发展特点及其一般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特点:(突显个性和普遍性)
篇幅简短,韵味悠长(形式)——“轻鸢剪掠”
富于暗示,引人遥思(技巧)——“微雕”艺术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语言)——“中和之美”
无地心引力一蹴而至(构思)——“空中楼阁”
多社交诗,少宗教诗(内容)——“无甚差异”
2、讨论分析——解文法之妙
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此部分重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丰满“血肉”——深入探究
1、旁征博引
这小节主要让学生找出文中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讨论分析,最后师生交流,概括作
者这些引用的特点。

(1)感受丰富
(2)感受巧妙
(3)感受贴切
【设计意图】:在读和品中感受作者引用的特点,通过阅读和鉴赏,激发学生对作者学养渊博的体悟。

2、妙用比喻
通过问题“这篇文章钱先生用引用的方法,将观点议论地如此深入,那又如何让美国人听懂并心领神会的呢?文章在晦涩难懂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入到比喻的分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子;投影所有比喻句并小结,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易把握的比喻,由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领略幽默大师的风范。

至此,教学重难点得以落实。

环节三:演练提升,课外延伸
1.学以致用——演练提升
结合所归纳的方法,欣赏下列比喻句,分析其妙处。

(课件展示例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学生欣赏,品读后口述完成。

其设计旨在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由此及彼——课外延伸
鼻钟书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不仅温故而知新,还能进一步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做纵深化的了解。


环节四:余韵留香,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第53页“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看看相同大海背后的异国文化。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训练,既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吸收情况,又能训练写作表达能力,这对适应当前高考是很有好处的。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把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对应教学过程,我设计板书如下:
谈中国诗
对比
五、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重逻辑性、启发性,循序渐进。

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尝试。

但在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方面做得不够。

对于文章妙句和引用挖掘不深,如能更细微入至的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三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

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所以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

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④方法目标:诵读法;讲授法,不断启发学生从而把握全词意境;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情与景的自然结合,难点是体会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

教学方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1)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

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2)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3)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上片以讲授为主;下片以讨论为主.
导语设计:三国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时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个为这一战所激动着的人来到赤壁,当年的冲天火光、震天喊杀声仿佛又能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后八百多年,一位伟大的天才人物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为伟大的天才人物就是苏轼。

示范朗读:激情充满壮志豪情
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