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学问;“学”指学问(名词) 学习(动词)
为(wéi):做
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 ]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 别)吗?(只要)做它,那么困难 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 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 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 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3.结尾一段可否去掉?
不可以,结尾一段总结故事,得出结论

难 易
易 难 事在人为
观点:为学
不学
第一段(1):以设问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为学的难 易可互相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鲜 明 对 比 以 事 喻 理

为 不为
至 不至
故事:二僧

第二段(2—6):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 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地 点
人物
吾欲之南 海,何如?
子何恃而 往?
吾数年来 欲买舟而 下,犹未 能也。子 何恃而往!
吾一瓶 一钵足 矣。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 还,以告富者。富者 有惭色。
朗读故事(第2到6节)
富者的轻蔑傲慢 贫者的坚定自信
疑问语气 反问语气
“子何恃而往?”
“子何恃而往!”
讽刺、轻视
成败的原因
经济 态度
一词多义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它,代事情) 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


) 助词 )
吾欲之南海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到,往 ) 动词 无义
取消主谓独立性
一词多义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名词,学问 动词,学习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古今异义
古义

边远 之
古义 去,往
常用在形容词,数 今义 量词,名词之后
今义 卑鄙 古义 租或雇
(清)彭端淑
作者简介
彭端淑(生卒年不详)
清代文学家。字乐斋,四川人。雍正 年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 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 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解题
《为学》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可 见这篇文章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与劝导。
题目《为学》 为——做 学——学问。
用原文回答:
从文中“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 话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 数年来买舟而下 ”,结果未能实现。贫者 “_____________ 一瓶一钵 只靠“__________ ”,实现了自己到南海 的愿望,从“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们立下志向, 刻苦学习。
(huán)回来
还,尚且
者。富者有惭色。
“把”、 “拿”、 “将”
[译文]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 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 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 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 走(到南海),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 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过南 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古义 距离

今义 与卖相对

今义 到,往
下列文中黑体字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语气词,先朗读 下列句子,然后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表感叹语气 表肯定语气 表加强语气 表反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 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文言语气助词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
距离
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可是
还,反而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加强语气 的助词
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
[译]: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 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 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读百度文库读,
讲一讲
(yù)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 的 其中 告诉 于富 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往,到; (bō) 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shì )凭借,倚仗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bĭ)边远的地方
到了第二年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
哉: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 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
结局
其一贫 吾欲之南海 吾一瓶一钵足矣
其一富 吾数年来 ……未能也
自南海还
有惭色
为之则易
不为则难
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
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的主观上是否努 力。 勤奋努力,意志坚定,难事也能变容易; 反之,则一事无成。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结论: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段(7):以为学贵在“立志”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1、下列哪 个图说明了“天下事”和“为学”的关系 B ( ) B C A

下 事
为 学
天下事 为学

下 事
为 学
2、“为学”也和“天下事”一样,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 在_____ 和_____ 为 不为 。 3、下面哪 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第三段文字中的意思最为接近 ( D ) A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 只要目标专一,滴水也可以穿石。 C 只要肯不断积累,聚沙也可以成塔。 D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课文分析
1.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
作者先由天下事说起,天下事难不难关键在于做不做,进而推 出做学问难不难关键在于学不学,正反对比,亮明观点做学问, 只要学,难的也会变简单,不学,简单的也会变难
2.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第二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辨证关系,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第三段通过故 事比喻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