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医案八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咳嗽医案八则
病案一:女,6岁,发热无恶寒无汗出、咳嗽半月。
口服、肌注、输液均几无效果。
睡后喉间可闻及痰鸣音,偶有呛咳,晨起后阵咳,痰少稀薄白痰。
舌淡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略数80次/分浮细长。
双肺听诊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病机:太阳阴虚有饮兼少阳有热。
方剂:黄芩汤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黄芩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切白术9茯苓9一剂水煎服。
热退咳止。
病案二:男7岁,发热咳嗽7天,干咳频咳无痰伴喘息,无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疾120次/分,双肺听诊于呼气时可闻及哮鸣音,无湿罗音。
病机:少阳证兼气滞
方剂:小柴胡汤合陈皮生姜枳实汤柴胡12黄芩5半夏5人参4炙甘草4大枣12个生姜6陈皮9枳实4二剂水煎服(因当时半夏缺货,考虑患儿无呕吐,不用亦可,半夏缺),患儿咳嗽明显减轻,咳嗽无力,喉间闻及痰鸣音,偶有低热。
二诊:舌淡苔白腻,脉弦细疾110次/分,双肺听诊哮鸣音明显减少,但伴有小水泡音。
考虑:小柴胡汤含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有温散寒饮之效,虽无呕,缺半夏,致饮无去路。
病机:少阳证兼气滞水饮柴胡桂枝汤合陈皮生姜枳实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柴胡12黄芩5半夏5人参4炙甘草4大枣12个生姜6陈皮9枳实4桂枝6白芍6茯苓6杏仁6二剂水煎服。
当晚患儿就基本不咳嗽了。
病案三:女、15岁,喘粗气、偶有干咳。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数。
双肺听诊呼气时可闻及少许干罗音。
当时思索半天无从下手,给予柴胡桂枝汤柴胡12黄芩6半夏6人参6炙甘草6大枣6个生姜6桂枝6白芍5三剂。
二剂后痊愈,因生气又复发。
给予小柴胡汤合陈皮生姜枳实汤柴胡24黄芩9半夏9人参9生姜9大枣12个炙甘草6陈皮24枳实6三剂,诉仅有短气感。
复诊: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太
阳阳虚并阴阳不调和方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二剂痊愈。
(睡眠打鼾也痊愈)
医案四:下半夜,被女儿的咳嗽声惊醒,静听,女儿频繁咳嗽,咳时好像喉间有少量稀薄痰,但咳不出痰。
凝思:干咳属气滞气实,湿咳属水饮。
但这只是标,当寻标究本,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上半夜不咳,下半夜咳,结合欲解时、气机不畅当属少阳,四逆散的成分是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柴胡畅通少阳气机,枳实破坚满正好符合病机。
遂起身取家中自制备用的四逆散1/3勺给女儿冲服,女儿服后酣睡至天明未再咳嗽。
伤寒论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2014-11-02,夜半时,再次被女儿咳嗽惊醒,无咳痰,但喉间痰鸣音明显。
舌诊未查,脉诊:浮缓短大。
辩为四逆散证,起身开灯取四逆散1/3勺,服后安睡至天明,晨起后,阵咳,四逆散1/3勺内服。
前次用四逆散基本是连绉带蒙,这次,脉证合参,心中较有底气。
医案五:男,8岁,干咳伴恶心欲呕。
舌诊:舌淡苔薄白
脉诊:弦、细、数
辩证:少阳证兼气滞
方剂:小柴胡汤合陈皮生姜枳实汤柴胡12黄芩5半夏5人参4炙甘草4大枣12个生姜6陈皮9枳实4二剂水煎服,干咳、恶心欲呕皆止。
医案六:男,9岁,干咳伴恶心呕吐一次。
临睡前及晨起较重,睡后喉间可闻及痰鸣音。
舌诊:舌淡苔薄白。
脉诊:浮、弦、数、80次/分,无细之象‘
听诊:肺部可闻及散在少许小湿罗音。
辩证:小柴胡汤证兼气滞。
喉间痰鸣音及肺部湿罗音乃湿邪之象,基本不咳痰,可见湿邪不重,小柴胡汤中含小半夏汤,可以解决。
方剂:小柴胡汤合陈皮生姜枳实汤柴胡24黄芩9半夏9人参9炙甘草6大枣12个生姜9陈皮9枳实9 一剂水煎服,
二诊:咳减大半,
舌诊:舌淡苔白。
咳痰不爽利,
脉诊:浮数短紧,86次/分
方剂:栀子干姜汤合橘枳姜汤一剂水煎服
三诊:前方无效
舌诊:舌淡苔白
脉诊:浮数短紧84次/分
辩证:紧乃阳郁欲伸之象,短乃阳虚之象,数乃热之象。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9 炙甘草6 五味子6 干姜6 细辛3 半夏6 一剂水煎服。
基本痊愈。
(补记:脉浮短紧,不就是阳微阴弦吗?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否更合拍?验之无效。
)
医案七:男,7岁,干咳三日,喉间可闻及痰鸣音。
临睡前阵咳,睡后无咳嗽。
无发热、恶寒、汗出、呕吐等症状,饮食睡眠二便可。
舌诊:舌淡薄白苔,略显颗粒状。
脉诊:介于浮沉之间、紧、数、介于长短之间,80次/分。
触诊:脉诊时发现双手湿漉漉的,但躯干干燥。
辩证:睡前阵咳,睡后不咳嗽,说明邪未入太阴。
躯干干燥,双手手汗,说明太阳寒水宣发不利,若湿邪郁滞,则肿而无汗出。
紧者,阳郁欲伸之象,数者,热之象,这些皆属标。
辩为苓桂术甘汤证。
干咳者,气实气滞之象,合用橘枳姜汤。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橘枳姜汤茯苓12 桂枝9 白术6 炙甘草6 枳实6 陈皮6 生姜6 一剂水煎服。
二诊:略有效果。
舌诊:舌淡薄白苔,略显颗粒状。
脉诊:介于浮沉之间、紧、细、数、介于长短之间,80次/分。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炙甘草6干姜6细辛3五味子6 一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痊愈。
(苓桂术甘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病位相同,病性不同。
这已经是第二次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显效,脉诊一致,难道这是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典型脉诊?补记:详见金匮要略中关于此方论
述)
经方条文依据:
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
2、《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
附记:听诊器可以为中医所用,肺部听诊闻到干罗音,可以理解为气滞合用陈皮生姜枳实汤,闻到湿罗音,可以理解为水饮,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但这只是治标,治本还要六经辨证合方。
医案八:女,六岁,高热无汗、咳嗽、头痛鼻塞、清涕,大便干燥,盗汗。
无恶寒。
平时身体差,经常高热不退。
前几日刚刚因高热不退住院半月(市三级甲等医院)
舌诊:舌淡薄白苔,略显颗粒状,舌中心椭圆形缺苔。
脉诊:120次/分,浮、滑、略短大,有紧之象。
触诊:副鼻窦区触痛。
问,有晕车史。
望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
辨证:标:证热脉数者,皆是阳盛之象;脉短乃阳虚之象,与无汗合参,为虚热,脉浮主表,辩为栀子豉汤,头痛、鼻窦触痛,脉浮滑,小陷胸汤;脉浮数短,证无汗,大便干燥,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
方剂:小陷胸汤合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合桔梗汤黄连3半夏6瓜蒌18栀子9桔梗6枳实6大黄3 一剂水煎服分二日服完。
二诊:开始服药后,体温下降,中间反复,一剂服完,体温正常,大便改善,咳嗽不减,喷嚏流清涕。
舌诊:舌淡薄白苔,略显颗粒状,舌中心椭圆形缺苔。
脉诊:140次/分,浮、滑、略短大,有紧之象。
触诊:副鼻窦区触痛。
望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
听诊:喉间痰鸣音明显。
辨证:细问得知,患儿因咳嗽曾连续三个月吸服一种喷雾剂(含激素及抗胆碱剂),现停用。
考虑心率增加与激素有关,脉数为热,
短为阳虚,紧为阳郁欲伸之象,喷嚏为气上冲,清涕为寒饮,咳嗽伴痰鸣音为寒饮射肺,脉证合参苓桂味甘汤合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
方剂:苓桂味甘汤合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茯苓12桂枝9五味子9炙甘草6干姜6细辛2半夏6杏仁6大黄6 二剂水煎服四日三诊:喷嚏流涕基本消失,咳嗽减轻,大便改善,仍干燥,盗汗依然。
舌诊:舌淡见红点薄苔微黄,略显颗粒状,舌中心椭圆形缺苔生出白苔,边界清楚。
脉诊:100次/分,浮、滑、略短大,有紧之象。
触诊:副鼻窦区触痛减轻。
望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
听诊:喉间痰鸣音明显。
辨证:二诊忘记合用小陷胸汤了,服药后舌见红点,苔微黄。
方剂:小陷胸汤合苓桂味甘汤合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黄连6半夏6瓜蒌24茯苓12桂枝9五味子9炙甘草6干姜6细辛2半夏6杏仁6大黄6 二剂水煎服四日
四诊:偶尔咳嗽,头痛、晕车皆消失。
大便前硬后不溏。
盗汗依旧。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舌中心椭圆形缺苔生出白苔,边界清楚。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触诊:副鼻窦区触痛减轻。
望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略见回缩。
听诊:喉间痰鸣音明显减少。
辨证:三诊患儿离开后,耿耿于怀:药味太多了,说明主题不明确,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
重新辨证:扁桃体肿大为邪实之象,痰鸣音明显为寒饮之象,左脉浮侯阳中之阳,短为阳虚之象,左脉浮短为太阳阳虚,右脉浮侯阳中之阴,略长有紧之象,紧为阳郁欲伸之象,结合脉数,辩为桂枝去芍药汤,大便干燥,合参为厚朴七物汤合小陷胸汤。
经方条文依据:《金匮要略》“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为后世讹传当是胸满。
详参和氏璧学金匮要略。
方剂:小陷胸汤合厚朴七物汤黄连3半夏6瓜蒌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15厚朴15大黄6鸡内金9 二剂水煎服四日加用桑螵蛸粉吹喉。
加鸡内金仿张锡纯用鸡内金之意。
桑螵蛸粉吹喉治疗扁桃体肿大曾用多年效果很好。
单用复发率高。
五诊:盗汗明显减轻,其余无不适,大便通畅前硬后不溏。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舌中心椭圆形缺苔生出白苔,边界清楚。
脉诊:100次/分,浮、滑、略短大,有紧之象。
望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略见回缩。
听诊:喉间痰鸣音消失。
方剂:小陷胸汤合厚朴七物汤黄连3半夏6瓜蒌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15厚朴15大黄6鸡内金9 二剂水煎服四日
六诊:盗汗消失,余无不适,大便前硬后不溏。
舌诊:舌淡红点苔薄白微黄,略显颗粒状,舌中心椭圆形缺苔生出白苔,边界清楚。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望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略见回缩。
听诊:喉间痰鸣音消失。
辨证:从此案不难发现:药物用对了,药量也极其重要,不合用小陷胸汤或者小陷胸汤黄连用3g时,舌体见红点,舌苔即转微黄,用黄连6g时,效果不错。
黄连苦寒多用可损伤心阳,故宁少勿多。
方剂:小陷胸汤合厚朴七物汤合桔梗汤黄连6半夏6瓜蒌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15厚朴15大黄6鸡内金9桔梗9 二剂水煎服四日
至此,患儿已服药20日,发热、咳嗽、头痛、晕车、盗汗皆愈,仅大便干燥尚未痊愈,心中甚是欣慰。
此案关键人物是患儿姥姥,经
中医院医师介绍,给予一个乡镇医院的小大夫充分的信任。
以前也有类似患儿,看过之后,不服药,直接去大医院住院。
可怜的孩子!
从2011年第一例医案至今,过去了三年,感觉心中底气增长许多,临证犹疑、连猜带蒙的情况基本没有了。
经手小儿高热皆愈,不用激素和退烧药,基本在三天之内平稳退烧,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关键是标本清晰、阴阳虚实之理贯穿脉证。
2014-06-12
七诊:六诊后第二顿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细问得知:姥姥用蜂蛹炒鸡蛋给患儿吃,煎药时忘记放生姜大枣,煎好后重新放入生姜大枣重煎,所服中药系一次煎好后放冰箱中,以后服药时仅仅用热水煲一下,舌脉较前无明显改变,嘱将中药烧开服用,同时停止再吃蜂蛹。
麦麸+葱白+生姜炒热外敷肚脐。
观察随诊。
八诊:热退,咳嗽,热敷后连续2天共出现4次稀便,有黏涎样物质,今早大便前硬后不溏,余无不适。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地图苔较前无明显变化。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望诊:右侧扁桃体Ⅲ度肿大略见回缩,左侧扁桃体明显缩小,Ⅱ度。
方剂: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茯苓12五味子6炙甘草9干姜6细辛3半夏6杏仁6大黄3鸡内金6 二剂水煎服四日是否合用小陷胸汤心中疑问:若服药后舌出现红点,苔转微黄,或出现咽痛头痛,则说明还是应合用小陷胸汤。
九诊:偶咳,鼻腔清涕,大便略干燥,余无不适。
舌诊:舌淡苔薄白,地图苔几乎看不出来。
脉诊:96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望诊:右侧扁桃Ⅱ度肿大,左侧扁桃体Ⅰ度。
方剂:厚朴七物汤加茯苓白术鸡内金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15厚朴15大黄6鸡内金9茯苓6白术6 二剂水煎服十诊:半月后。
咳嗽,喉间痰鸣音,大便先硬后不溏。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略显地图苔。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茯苓12五味子6炙甘草9干姜6细
辛3半夏6杏仁6大黄3鸡内金6 二剂水煎服四日
十一诊:白天基本不咳,半夜及寅时阵咳。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略显地图苔。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橘皮竹茹汤陈皮30竹茹12党参3炙甘草8生姜15大枣30个切二剂水煎服
十二诊:基本不咳,偶感咽痛,大便通畅。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略显地图苔。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苓甘味姜辛汤合小陷胸汤合橘皮竹茹汤茯苓12五味子6炙甘草9干姜6细辛3半夏6黄连3瓜蒌12陈皮20竹茹12 二剂水煎服。
一周后随访,痊愈。
十三诊:因误用知柏地黄丸,再次出现发热、咽痛。
T:37.6°。
该患儿体质为阳虚邪实,知柏地黄丸犯虚虚实实之戒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略显地图苔。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小陷胸汤合厚朴七物汤合桔梗汤黄连6半夏6瓜蒌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15厚朴15大黄6鸡内金9桔梗9 二剂水煎服四日一周后随访,痊愈。
该患儿地图舌经治疗曾痊愈,后反复不愈,冰镇水果忌口后,略有好转,后思之月余,询问得知,患儿饮水为阴阳水,即热水冷水混合后饮用。
阴阳水在受惊虚脱之时有调和阴阳急救之用,但若常饮则导致寒热盘踞太阴,恰如地图舌所现。
嘱其阴阳水忌口。
一月后,因蚊虫叮咬,足肿大甚,服西药抗组胺类药物等再次出现发热,无汗出,无恶寒,二便可。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地图苔若有若无。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略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小陷胸汤合厚朴七物汤合栀子豉汤汤黄连3半夏6瓜蒌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15厚朴15栀子12二剂水煎服四日热退身安。
半年后,因腹痛复诊,呕吐、腹痛,大便略干。
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半年来,未出现感冒发热。
2015-02-02
舌诊:舌淡苔薄白。
脉诊:100次/分,浮滑,左脉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触诊:腹部脐周触痛。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小陷胸汤黄连3半夏6瓜蒌18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枳实24厚朴24大黄3 二剂水煎服分四日口服。
病因分析:幼儿园午睡在榻榻米,室内有暖气但榻榻米无地暖,受寒所致。
嘱中午领回家在家午睡。
清淡饮食。
二诊:患儿姥姥煎药煎胡一剂,患儿服药一剂后腹痛呕吐皆愈,出现干咳,到诊所肌肉注射、口服药物、雾化吸入,干咳加重伴发热,无恶寒、汗出,来诊。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略显地图苔。
脉诊:130次/分,浮、滑、大,左脉略短,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苓甘味姜辛汤合小陷胸汤合橘皮竹茹汤合栀子豉汤茯苓12五味子6炙甘草9干姜6细辛3半夏6黄连3瓜蒌12陈皮20竹茹12栀子12 一剂水煎服。
心率加快与肌注药物(激素)有关系
三诊:热退咳减。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略显地图苔。
脉诊:104次/分,浮、滑、大,左脉略短,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苓甘味姜辛汤合小陷胸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栀子豉汤茯苓12五味子6炙甘草9干姜6细辛4半夏6黄连3瓜蒌18枳实18厚朴18薤白24栀子12 一剂水煎服。
四诊:发热反复一次,咳较前无明显变化。
清涕夹黄不多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地图苔基本不明显。
脉诊:100次/分,浮、滑、大,左脉略短,右脉略长有紧之
象。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小陷胸汤合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厚朴24枳实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茯苓12干姜9细辛6五味子6半夏9杏仁9瓜蒌24大黄3 二剂水煎服
五诊:略咳、少许鼻涕,诉擤鼻涕时擤出一枣核大干硬鼻屎,患儿诉擤出后呼吸较前明显通畅(初步分析为病根拔出)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地图苔基本不明显。
脉诊:92次/分,浮、滑、大,左脉略短,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小陷胸汤合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厚朴24枳实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茯苓12干姜9细辛6五味子6半夏9杏仁9瓜蒌24大黄3 二剂水煎服
再诊:新年后,感冒发热。
舌诊:舌淡苔薄白,略显颗粒状,地图苔基本不明显。
脉诊:120次/分,浮、滑、大,左脉略短,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小陷胸汤厚朴24枳实24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黄连3瓜蒌24大黄3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热退身安。
经验:厚朴七物汤与苓甘味姜辛汤脉皆浮数左短右略长有紧之象,前者有大之象,后者有微细之象。
从证来分析,很难用到厚朴七物汤,因为效果停步不前,查到患儿前次诊治时用厚朴七物汤效果很好,所以再次合用厚朴七物汤,效果的确不错,关键还是脉诊。
左右皆大,为邪实之象,浮数左短右略长有紧之象可合用厚朴七物汤。
医案九:2014-12-24
初诊:女儿,11岁,夜半被女儿咳嗽惊醒,喉间痰鸣音明显,基本不咳痰,声音无力发闷,咽痒欲咳。
舌诊:舌淡苔白。
脉诊:84次/分,浮滑短大有紧之象。
辨证:脉短,病性之标为阳虚;脉大为邪实;脉紧为阳郁欲伸之象。
半夏散?但是脉紧呢?半夏散未曾用过,心中忐忑,勉强决定用
半夏散合桔梗汤,起身取为研究而做的从未使用过的半夏散1/4勺。
服后咽痒消失,咳嗽不减。
取炙甘草12桔梗6煎,由于心急,煎药时顺手给了女儿大约4、5片桔梗,含化。
当我把桔梗汤煎好准备给女儿服用时却发现女儿咳止睡熟。
喉间基本听不到痰鸣音。
女儿睡了3个小时后即凌晨3点再次出现阵咳,将煎好的桔梗汤送服半夏散1/4勺,咳减,却零星不断。
思之多时方悟:桔梗,苦辛,苦能燥湿,辛能宣发,解除太阳湿郁。
桔梗汤甘草倍于桔梗,炙甘草甘能恋湿,湿不去则咳不断。
故咳者,要少用炙甘草或者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增除湿之力。
早起后,发现阴天,大周天宣发不利兼湿郁,女儿咳嗽不愈,与天气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