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寻常痤疮63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寻常痤疮63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5月,63例门诊患者采用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内服;观察其疗效。

结果:63例患者,治愈47例,占80.5%;显效9例,占16.7%;有效7例,占2.8%,有效率100%。

结论: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刺络拔罐;痤疮;中药内服
寻常痤疮是发生于青春期和成人期的皮脂腺的慢性疾病,常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部分遗有瘢痕,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健康难题和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008年3月-2009年5月,我院采用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本病63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3月-2009年5月间,共观察寻常痤疮患者63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6岁。

病程最短半年,最长者15年。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中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进行病例选择[1]。

纳入标准为2级、3级寻常痤疮。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药新药治疗痤疮(粉刺)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属于肺经风热的痤疮患者。

排除标准:化学物质引起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在1个月内用过可能影响痤疮疗效的药物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的病例、不符合中医辨证肺经风热症状的病例。

1.2治疗方法
刺络拔罐法:取穴大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食指提捏皮肤大椎穴,用三棱针刺入皮内,见少量出血后拔火罐,15分钟后起罐,擦去血迹,消毒,敷以消毒纱布固定,3天刺络1次,3次为1疗程。

中药组方:枇杷叶15g、桑白皮12g、黄芩12g、金银花15g、浙贝母10g、野菊花12g、牛蒡子10g、栀子10g、甘草6g,1剂/d,水煎早晚各服1次。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及瘢痕者;
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或严重度减低2度以上;
有效:皮损消退30%-70%,或严重度减低1度以上,仍有新皮损出现者;
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或加重者。

2结果
共治疗63例,治愈47例,占80.5%;显效9例,占16.7%;有效7例,占2.8%,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20岁,学生。

2008年9月23日初诊,患寻常性痤疮已7年,西药治疗多年迁延难愈,近3个月加重,面部、背部]前胸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及黑头、白头粉刺,痛痒交加,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痤疮,肺经风热证。

遂取大椎进行刺络拔罐,配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个疗程后,皮疹消退,脓疱干瘪。

共治疗5个疗程,皮肤光润,随访1年未复发。

3 讨论
中医认为痤疮患者体质大多阴虚内热的或肺胃郁热,或因外感热毒之邪而诱发,或因饮食膏梁厚味,阳热动火之物而诱发,或因热毒由内而生,《医宗金鉴》认为本病“由肺经血热而成”。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消肿为治疗原则。

选用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大椎,刺络加拔罐、放血,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袪风之功。

痤疮乃体内激素失于平衡,激素分泌水平增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多引起,刺络大椎有调整内分泌,抑制皮脂腺分泌过旺的作用。

《内经》提出“血实者决之”,“苑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的刺血原则,说明刺络出血可排出瘀血以祛毒,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协调人体功能。

配以拔罐,可增强养血和血、通经活络之功。

现代医学也认为:刺络拨罐时,由于血液的排出和局部的温热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有利于消散炎症。

中药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宣肺经之热为君;黄芩清上焦之火,栀子清热除烦可泻三焦之火为臣;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牛蒂子清热凉血、润肠通便,浙贝母化瘀消肿为佐;甘草清热毒,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消肿之效。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痤疮,可有效清除患者“肺经之热”,针对病因改善患者皮损。

二者联合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935-9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3辑[S].1997.8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