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会向子路感慨“知德者鲜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为什么会向子路感慨“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三章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孔子对子路的一句感叹。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难道仅仅是在感慨世风日下,知德、行德之人越来越少了吗?如果是这样,有必要专门把这句话记载在《论语》中吗?
很简单的一句话,孔子说:“由啊!对于德,知道的人太少了!”
肯定会有人想,知道德有什么难的,是不人差不多都知道什么“德”,就算没吃过猪,总见过猪跑吧。首先看看什么是“德”,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所谓德是指已经真正懂得什么是义理。也可以说在儒家学者看来,德是礼在内在,礼是德的外在表现。而且不仅是懂得,更关键是践行,还应该在日常的所作所行中践行之、体会之、快乐之。如果不是真正懂得了义理,做到了知行合一,是不可能体会到、了解其意味之深切的,反过来也就不能称之为“知德者”。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知德者”呢?
很多学者都认为孔子之所以专说要对子路说这句话,是对提醒子路。而且这句话应该是在孔子和弟子们“绝粮于陈”,“子路愠见”
之时发生的对话。是孔子针对子路愤怒于穷困的现状,孔子教导子路时所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对于“子路愠见”之事,反映出的也许正是子路在践行德的过程中出现的初心难守的问题,孔子则要告诉子路,知德之人之难得,不能因外界条件的困苦,就对自己的坚守初心有所放松。钱穆先生则认为其中多了告子贡多学一章,这一章与第一章不应该理解为同一时间所发生的事。
对于孔子子路“愠见”所开展的教育,论语编纂者也许是想告诉大家,义理之得于心者,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随时都能保持自己安稳的心态,德是由于知其理而形成的内心的平静,不论是富贵贫困,不论是用舍行藏,都能不动于心,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正是君子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