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

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
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
不长不短,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
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演示实验]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使学生认
识到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教师讲解]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它起作用,我们把这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学生观察]再看地球仪上的红墨水的曲线轨迹,两次轨迹相比,曲线轨迹向直线轨迹的什么方向偏转呢?(顺着红墨水的运动方向观察,向右偏)
[学生活动]再地球仪的南极上空重复上述实验,注意地球自转方向,重新观察曲线相对直线的偏转方向(顺着墨水运动方向观察,向左偏)
师生总结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引导自学]解释课前情境创设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是实际存在的,这种偏转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
中表现的最明显。

地转偏向力很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

如长江三
角洲的发育(给出示意图)深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引导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请同学们思考下列三个问题: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边建楼房,最佳位置是左岸还是右岸?
2、北半球某国一导弹实验基地要发射一枚落点在赤道的导弹,该
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射角度,正南偏东还是正南偏西?
3、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沙金含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
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为什么?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难度不大,但是这些问题和实际联系紧密,
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引起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灵活思维,发展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
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

本节课重点、难点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方时;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掌
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和学生的
探究全面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由学生身边实例引入地方时差异
[知识讲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

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
到日出,时刻较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推导]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o,地方时相
差4分钟。

[学生讨论]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是否相同?(考察对概
念的理解)
2、生活中使用地方时是否方便?
[知识讲解]为统一起见,国际上采取全世界按照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将一定范围的地方时统一为相同的区时,为生活和计算带来方便。

根据一昼夜24小时,将全球划分为24个
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
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

[讨论]区时与地方时的区别-------
[学生活动]读图1-2-4,讨论: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经线?有何规律?试给出公式(中央经线度数=15o*时区序数)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如何计算?(时区数=已知经度/15,结果进行四舍五入)
[知识讲解]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于偏西地方的时刻,这样已知两时区及一个时区的区时,则另一时区的区时可求。

[学生思考]已知东八区9点,此时西八区几点?
已知西三区2点,此时东五区几点?
[共同总结]其规律可用公式表示为: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中+、-号的使用方法: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用“+”;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用“-”
(2)式中时间差的计算:当两时区同时位于东时区或同时位于西时区时,时差为两时区数之差;当两时区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时,时差为两时区
数之和。

[过渡]由于区时是特殊经线上的地方时,所以可将上面的公式推广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时差
说明:
(1)时差=4分*经度差
(2)式中+、-使用方法: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用“+”;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用“-”
(3)经度差(经度差≤180o)的计算:
①两地的经度同是东经或同是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数之差
②两地在0经线两侧,则经度差=两经度数之和
③两地在19经线两侧,则经度差=360-两经度数之和
第三课时区时和日界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北京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区时的计算让学生发现问题,理解日界线两侧日期的进退规律,学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比妹妹小一岁,这可能吗? [学生活动]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区时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题目,并思考有何规律?
(1)西12区1点钟,此时东12区几点?(第二天的1点钟)(2)东12区4点钟,此时西12区几点?(前一天的4点钟)
[交流意见得出结论]东、西12时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东12区要比西12区日期早一天。

[教师活动](举例)在航海和时刻换算上,常出现日期混乱的现象。

当年麦哲伦率船队,自西班牙向西航行,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
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一天。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o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
做“国际日期变更线”即“国际日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1-2-4,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找出国际日界线,判断东、西12区与180o经线的位
置关系
2、分组讨论,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
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
[交流总结o
东西
区区减天
加1天
[知识讲解]实际中,为避免日界线从某个国家或岛屿穿过,将某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实际的日界线为折线。

[讨论]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解释为什么双胞胎姐妹,姐姐会比
妹妹小吗?
2、你能在一年中过两个生日吗?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论时区的划分,实际上,由于时区的界线往往是参照各国的行政区划或自然界线划分的,不完全根据经线划分;许多国家实际使用的标准时,也往往不同于上述的理论区时,
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需要来确定各自的时间。

如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时区,即采用与中央经
线相差7.5o
的时区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作为统一区时,如印度。

有的国家为了
充分利用太阳光照采用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统一
区时,如朝鲜。

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
的区时,如我国幅员辽阔,领土跨东5、6、7、8、9五个时区,为
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用北京
(40on116oe)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讨论]1、北京时间和北京地方时有何区别?
2、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
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小结]
[教学反思]: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们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运动,理解地理自转的
地理意义,难点是地方时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要补充初中地理的
经纬线的相关知识,来理解计算产生时差,总结教给学生方法,同
时通过练习巩固。

【篇二: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学习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二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转变
阅读p4-5课文和图1-1-4、图1-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
3.人口增长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首先从开始的;人口向
第四阶段的转变是靠的实现的。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阅读p6 “图1-1-6 200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p6-7课文及图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列表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1~2题: 1、 1950年后的人口增长
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 2、从图示来看,177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
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一个地方总人口变化
b.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
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c.人口增长模式因各国及地区的选择而不同
d.人口增长模式仅反映
人口出生的状况 4、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
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5、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先转
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阶段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7、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属于低速增长阶段 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属于增长减缓阶段 c.我国各地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增长减缓阶段
d.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增长减缓阶段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①气候条件改善②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④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 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11、发展中国家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有()a.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 c.接纳移民d.鼓励移民 12、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
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
13、产业革命初期出现的人口增长阶段是: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14、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的人口增长阶段是: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15、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
c.失业问题
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 16、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不断 b.各国国土兼并加剧,赋税繁重 c.自然灾害频繁d.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
17、人口加速增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人口政策
b.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家庭观念的转变
d.农业的丰收
二、综合题
18、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是。

(2)图中①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处于人口
增长的阶段。

(3)图中②阶段为人口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家有等。

(4)目前我国正处于阶段(填数字),这些得益于我国的工作。

19、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是国,理由是。

(2)甲、乙两国中,近年人口净增
数量大的是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
龄特点的是国。

(3)两国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甲;乙。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重难点:
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
响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
1.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分别有哪些人口问题?二、新授(一)人口迁移
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___
___或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
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②15世纪末至
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原因是:人口迁移特点:(1)(2)人口迁移路线:(1)(2)
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二)人口流动
阅读p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或__
___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
【篇三: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
活动》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崔桂芳审稿人:王勇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
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
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
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
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
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
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
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
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
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
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
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
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
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


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
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
形成条件、家乡农
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
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主导)(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热量)(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市场)(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

(机械)(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交通)(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

(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

(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