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
付晶晶
【摘要】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的弹幕首先出现在小众范围的传播环境中。
弹幕现象的出现,是社交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印证了网络世界群体狂欢行为的一种形式和可能。
通过弹幕这种新型的视频观看形式,观看者对视频内容的共鸣体验得以实现。
作为亚文化的弹幕由于具有典型的超时空的交互性、碎片化、反艺术、群体狂欢等特点,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进入主流文化的领域已逐渐成为现实。
但弹幕在从小众到大众的发展道路上引发的争议不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不可忽视。
弹幕发言的自由并不等于恣意和无序,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行为,同样需要他律和自律。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8)002
【总页数】9
【关键词】新媒体;弹幕;弹幕文化;反艺术;二次元
2014年8月,国产3D动画电影《秦时明月》在国内院线上映,并且首次在电影院放映的同时引进弹幕功能,由此掀起了弹幕风潮。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现场观众可以用手机连接影院提供的免费WIFI打开一个指定网页,编辑并发布实时的观影感受。
与此同时,观众所发的评论会立即出现在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上。
同期上映的《小时代3》也举行过一次弹幕专场,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而2014年10月芒果TV在金鹰节上推出了荧屏弹幕功能,更是将弹幕之风推向了高潮。
目前,国内许多一线视频网站也纷纷推出了弹幕功能,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对于弹幕的开启或者屏蔽。
弹幕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互动形式,
使用户评论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上。
弹幕的功能并不是给用户带来大量有用的信息,而是通过集体围观并吐槽同一视频的形式,为用户构建一种共享的观看体验。
一、弹幕的溯源和发展概况
弹幕的英文是barrage,原为军事术语,最早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指使用大量火力在短时间内对一定区域进行连续不断的覆盖射击,以阻止敌人通过该区域向己方靠近,或者凭借大量发射的弹药充斥整个空间,获得在命中率较低的情况下击中目标的可能性,日本人将它翻译为“弾幕”。
1993年,日本游戏公司开发的射击游戏《首领蜂》提出了一种在游戏屏幕上充斥大量低速飞行的弹丸,让玩家操作飞机在弹丸空隙中不断躲避的飞行射击玩法。
由于这种玩法对玩家而言异常刺激,同时大量弹丸划过屏幕会产生非常绚烂的效果,因而风靡一时。
日本游戏玩家称这种类型的射击游戏为“弹幕系射击游戏”。
而弹幕视频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日本公司的NICONICO动画,在动画播放时增加评语和解说的机能,也就是即时评论功能。
观看动画的网络用户可以在相同的时间轴上发送文字评论,并以滚动的方式横向划过视频画面,而之后观看该动画的用户,就可以在动画播放到相同时间时在屏幕上看到这条评论了。
在一个视频中,不同观看者发出评论的时间点往往会有趋同性,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会同时出现大量的评论,各种评论文字堆叠在一起从屏幕上划过时,甚至会遮蔽视频原本的内容,看上去如同弹幕系射击游戏中需要玩家躲避的低速弹丸一般充斥整个屏幕,于是日本网络用户把这样的情况称作“弹幕”。
附带即时评论的视频传入中国后,这种新鲜的用户体验方式极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弹幕”这个词语在日语和汉语中写法是相同的,所以得到中国用户
的认可亦并非难事。
随着国内两大弹幕视频网站(AcFun站和Bilibili站,以下简称A站和B站)的出现和兴起,“弹幕”作为典型的“二次元”现象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次元”,英文为Dimension,即维度的意思。
所谓的“二次元”是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文化圈对“架空世界”的一种称呼。
这一用法始于日本,早期的动画、漫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现实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二次元所代表的ACG文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其中存在的“次元壁垒”也是无法忽视的。
次元壁垒,即“次元墙”,是指二次元人群和三次元人群之间存在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小到日常用词,大到人生观思维方式,二次元和三次元世界的人很多时候是无法互相理解甚至交流的。
次元墙建立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亚文化群体的ACG拥趸们一方面渴望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害怕主流文化的强势地位会破坏ACG环境的原有生态。
早在弹幕进入国内的初期,这些网站还只在小众范围内,尤其是在受ACG文化影响较深的青少年之间进行传播,并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
如今,在弹幕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媒体时代,原本活跃于“二次元世界”的这一互动形式也逐渐被更多的非ACG爱好者们所接受和认同,这种打破壁垒和跨越鸿沟的突破也正是弹幕的功劳之一。
2014年,被A站和B站带火的弹幕,几乎一夜之间占领了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等都不失时机地上线弹幕功能。
从二次元
到三次元,弹幕不经意间成了打破次元墙的骑先锋,并将“弹幕效应”这一新名词带入大众视野。
然而,与主流文化不同,起源于二次元的弹幕文化多少让三次元人群大呼看不太懂。
在一片“弹幕将成主流”的声音下,弹幕的发展现状也是发人深省的。
二、弹幕的特点
(一)超越时空的交互性
传统的评论区设置在视频内容的下方,评论内容按照发布时间顺序排列,可见度低,具有极大的滞后性,观众很难对某一特定画面进行及时评论,互动程度较低。
而弹幕则不然,评论区就是视频窗口,评论内容按照发送时间点在视频上方“飞过”,评论内容可见度高,便于对某一特定画面及时进行评论,观众互动程度较高。
所以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弹幕的优势特征也将更加明显。
弹幕的互动方式是网民们在网站上随意打开一部视频,在接受声音、图像等传播信息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或评论通过文字输入的方式,以实名或匿名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视频网站纷繁复杂,这些网站的受众来自各行各业。
如果每个受众在观看视频时都发表一条评论,这些文字评论信息便成为了一种庞大的信息资源。
而如果个别网民在发表评论的基础上不断追加评论,将会形成更广泛的信息传播。
这种N级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从最初的“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到现在的“多对多”传播方式,弹幕无疑是一种更为开放的互联网沟通交流平台媒介。
弹幕所具有的交互性体验特征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交互方式更具有动态性,能够建构作品与参与者的对话,让参与者有中介或能力对作品施加影响。
而弹幕
对于视频本身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虽然弹幕是视频的附属品,但是其对视频的二次加工和创造能力极强。
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学者黄鸣奋先生认为,交互性艺术提供了数据流,还有体现控制论精神的结构、环境与网络,让用户可以影响数据流、改变结构、和环境互动或者在网络中航行,参与创造。
[1]弹幕文化出现和存在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和相对开放的网络空间,并且作为一种媒介协助创造了新型的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交互性艺术特点的最好例证。
弹幕这种拥有时间标签的评论形式,可以随着作品的进程来进行,所带来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对于创作者和参与者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型体验。
所以,弹幕也是对于作品内容的二次创作,出现在同一界面并且一闪而过的实时评论本身也是参与者的一次审美体验,有着毫不掩饰的直观性。
(二)碎片化与反艺术
弹幕的兴起和发展,体现出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人们不是简单接受,而是通过信息的处理、加工、发酵,甚至于批判、再创造,融入信息发展共享的过程中,从而体会到参与其中的快乐。
弹幕的出现改变了传播与接受的传统模式,由一人体验转化成多人探讨,传播的方向也由单向转化为全方位、跨时空,甚至会激发全球眼光的观点碰撞,这是弹幕文化的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弹幕也可能分散精力,使受众的体验更为浅表化、碎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并不利于受众体验质量的提高。
碎片化审美“必须和整体性审美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其特点是从成与毁的矛盾去观察世界,把握上述过程所体现的生命力,从大量随机现象中去把握模式,又通过审视既有模式的局限去把握随机性。
碎片化显示出反语境的特点,要旨在让信息脱离所赖以产生的具
体情境,从而赋予新的意义。
相对于原先的语境与文本而言,碎片化意味着解构;相对于新的语境和文本而言,碎片化意味着建构”[2]635。
之所以在观看行为发生的同时会产生弹幕,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视频本身信息密度不足肯定是最容易让弹幕满天飞的重要因素。
在接触弹幕的初期,参与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长期来看,弹幕可能会影响观众观看整部视频作品的注意力。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前秘书长、导演何平表示,弹幕进入电影放映可能会破坏导演的美学创作意图。
他说:“如果弹幕电影在将来变得普遍,应该首先得到电影编剧和导演的批准。
”[3]这无疑给弹幕的争议性加上了一笔浓重的暗色。
而弹幕反艺术的特点在“空耳”现象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空耳来源于日语,原来在日语中是幻听的意思,现在专指一种将原歌曲中的歌词,故意用另一种语言,取其与原语言相似的语音,写出与原本歌词不同,甚至毫无相关的新的歌词,以达到恶搞或双关的目的的文字游戏”[4],这是B站对空耳作的注解。
在弹幕中充斥着这样无意义的消解,本身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解构。
比如弹幕网站的新番动画中最常出现的歌词或者台词空耳——无路赛(うるさい,罗马音urusai,啰嗦),阿姨洗铁路(愛してる,罗马音aishiteru,爱着你),等等。
这些由日文发音恶搞音译的空耳弹幕将日本动画的台词扭曲和消解,导致台词本身的正确意思在空耳弹幕中基本看不出来,其实质就是弹幕网站的用户们运用文字传播的方式对于原视频作品进行的一种二次加工。
而一些低俗的空耳,其恶搞和娱乐成分使得原本的创作变得空洞和无意义,因此空耳实质上是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形态。
(三)二次元语言的狂欢
“语言是中性的,像电线传导电流一样,只是一种中介。
”[5]141显而易见,对于具有评论功能的弹幕而言,语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弹幕经常会使用具有典型的二次元特征的语言文字符号。
这种在亚文化圈中自发的语言作为一种非官方的话语会对主流话语进行消解和颠覆。
弹幕视频中的评论,是在视频播放中划过屏幕的,一旦同时间大量评论叠加形成弹幕,观看者就很难在一条评论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于是,言简意赅就成了精彩的弹幕评论非常重要的标准。
使用尽量简洁的字词来表达完整、复杂的内容,这也是语言文字出现以来一直需要使用者解决的问题。
时至今日,缩写或用典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两种方式。
因此,弹幕视频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缩写与各种典故。
由于弹幕视频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没有脱离ACG文化,所以在弹幕语言中充斥着大量游戏、动漫里出现的缩写与典故。
这样一来,自然造成不熟悉ACG文化的观看者的理解困难,继而造成了弹幕视频的推广始终在一个小众圈子里打转的情况。
比如说“前方高能”这个在弹幕语言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短语,就是因为弹幕的兴起才流行起来的。
这个词语来源于日本动画《机动战士GUNDAM》,原句是“前方高能反应,请非战斗人员迅速撤离”,是战舰在宇宙行进过程中,探测到行进方向上有可疑目标或能量聚集反应,舰队指挥官发出的预警指令。
而引申到弹幕视频评论,是代表视频即将进入高潮或者出现看点。
评论者使用这个短语来提醒观看者集中注意力,当很多评论者都有同感并在相近的时间发出这条评论的时候,往往会使观看者的屏幕上充斥着“前方高能”的预警短语,从而形成弹幕。
可以想见,当原本用于战斗命令的短语成片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对于了解其出处的观看者造成的感官刺激效果,自然不是“高潮来了”之
类的说法可以比拟的。
弹幕视频在表达评论者想法的同时,也在通过特定的短语对观看者进行筛选。
观看者一旦理解了评论中隐藏的内容,自然会生出同类的感觉,从而使用类似的方式发表评论,因此弹幕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筛选同类的做法,固然可以将弹幕视频的核心受众从大量观看者中区分出来,却也限制了弹幕视频进一步吸引其他观众的机会。
三、为何弹幕
(一)网络社交与族群文化
弹幕现象的出现,是社交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
弹幕所具有的极强的互动性正好迎合了当前网络时代注重互动的现状和趋势。
网络视频的发展经历了以优酷、土豆等门户视频网站为主的UGC时代,以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为主的版权时代,而视频网站发展的趋势无疑是互动时代。
网络上的互动催生了相关的网络社交和网络族群,这种现象为网站创建了用户基础,提升了平台价值;同时允许用户对视频进行二次创作,增强了视频的可看性。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观看视频的同时,用文字的交流代替言语上的交流,能够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加强内容的趣味性。
弹幕是一种让内容与评论更加精确化和更有针对性的年轻人的社交方式,由于在手机和社交媒体上分享一切已经成为时下很多年轻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弹幕对年轻观众更有吸引力。
弹幕本身是一种内容,但不限于此,它更是新一代年轻人看视频的一种方式。
通过弹幕发表评论,是社交需要的一种体现。
当网民看到自己的评论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可以获得存在感并得到某种满足,虽然仅仅是发生在虚拟世界中。
在弹幕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下,所谓的弹幕族也就应运而生。
弹幕族以90后这
一群体为主,他们生于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是互联网一代。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在手机上刷微博、聊微信成了他们每天的规定动作。
从E-mail、BBS、QQ、MSN、Blog到YouTube、Digg、Twitter、Fexion、新浪微博、微信等交互性社交工具,整个社会的信息结构和交流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松圈主义”也是在新媒体时代针对年轻人的社交状态而诞生的新兴名词,用它来形容弹幕族的社交形态非常贴切。
弹幕族的松圈主义,就是这一族群对社交圈的若即若离,他们既渴望通过圈子获取相应资源,又讨厌被圈子搞得束手束脚。
圈里圈外,有松有紧,绝大部分弹幕族都是这么看问题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种典型的社交需求在弹幕的互动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二)参与感和狂欢化
弹幕视频网站提供了完善的弹幕生成工具,这是弹幕能够兴起的保障。
弹幕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个完整的参与平台,正是这强大的网络平台,发动、鼓励、支撑着大量的亚文化族群参与者一起进行二次创作。
这符合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大众参与创作并消费,以及对经典元素的解构、戏仿和拼贴等。
相比专业制作者生产内容,然后通过专业媒体分发渠道向大众广播的传统模式,有完善弹幕体系支撑的亚文化社区能提供更低的门槛和让参与者更热情、更积极的二次创作氛围和环境。
借助这些媒介,参与者的二次创作才能更方便地展开,并从中获得极强的参与感及满足感。
亚文化族群本身就渴求不同的个性并希望找到同好,只是由于过去的传媒覆盖能力低和工具匮乏,使得这一想法难以实现。
而如今受益于新媒体的日益发达,亚文化族群更容易定义自己并找到具备相近特质的伙伴,传播自己的想法。
“文化狂欢出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型期或一种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期,因此它具有最明显的生成性意义。
一种文化在其生成和转型期处于无序化状态,同时也处于兼容并蓄的开放状态,社会各构成部分均呈现出不稳定性。
狂欢生活是异化暂时消失的生活,它使人们获得战胜对彼岸、对神圣物、对死亡的恐惧的力量,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压迫因素的勇气;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朝气蓬勃。
”[6]236而在弹幕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当评论的文字霸占整个屏幕并接二连三不断出现时,这种群体狂欢就达到了高潮。
弹幕的出现,恰好印证了网络世界的群体狂欢行为的一种形式和可能。
在弹幕的狂欢里,网民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
(三)吐槽与共鸣
当评论数量巨大的时候,字幕占据了整个屏幕,许多“弹幕族”表示他们并不是想看视频,而是想和网友一起吐槽视频。
在2008年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Nicodou网站创始人西村博之说:“即使视频很无趣,观众实时分享评论可以让每个人都很开心。
”[7]弹幕的评论形式无疑是吐槽现象的最佳注解,这些吐槽式的评论具有极强的恶搞风格,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而“吐槽”从何而来?吐槽文化是否催生出弹幕这一网络传播的现象?笔者认为两者显然有着某种必然的关系。
“吐槽”一词可以追溯到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漫才”,这种形式类似于西方的脱口秀和中国传统的相声,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捧哏”。
闽南语中有“吐槽”一词,所以台湾将之翻译成“吐槽”,然后大陆也开始使用。
最接近的词是“抬扛”“掀老底”“拆台”。
草根戏谑通常有着共同的靶子,但却没有清晰的目标。
这种戏谑文化孕育着积极的因素,但我们也
需要警惕这其中的反智主义因子。
以草根话语反对精英话语,难免会带一点反智因子,但是绝对不能让其泛滥。
当传统的留言板与论坛聊天、群聊天无法保持、延续热度与时效时,微博客的沉滞消息流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弹幕也具有类似的客观目的:在经过沉淀后,不同热度的视频会积存与热度大致匹配的数量级的弹幕文字,这些弹幕文字将为后来者带来与视频最热时就进入观赏的先进者类似的观赏体验,并强化观众对视频内容的共鸣体验。
当发弹幕的主体是拥有相似的审美趣味、文化背景、交流方式甚至是教育水平的人群时,他们所发出的具有强烈的群体一致性的弹幕文字,既具有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具有思维上的分享。
这一切都是跟随视频进度实时演进的,而且具有形式上的多人体验效果,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弹幕的发展和传播,并衍生出弹幕的最大劣势——只适合封闭的族群,或是相对数量上的小众。
一旦当提供该服务的视频网站的用户量超过一定基数,弹幕就会为观众带来相反的观赏体验,这也是56视频网站在提供弹幕服务后不久又把这一服务下架了的原因。
四、弹幕的明天
很多互联网业内人士认为弹幕自身缺乏发展壮大的特点,将会是昙花一现。
在笔者看来,任何流行文化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弹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流行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互联网式的生存样态和存在体验。
因此,弹幕文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而且它在互联网大环境中的发展壮大也是必然的。
但是在弹幕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确实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自由与克制的双重变奏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弹幕文化和吐槽现象密不可分,虽然是一种新型的评论形
式,但评论内容多数是无厘头的吐槽,其中真正有质量的评论比较少。
弹幕形式之所以受到许多年轻网民的追捧,个中原因极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随机和自由。
弹幕视频成了网民集体宣泄的平台,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突出。
许多无聊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发言的权利,所以在网络上拼命地刷存在感,把论坛和新闻评论当成了随意发泄的地方,制造一些垃圾评论。
而在一些论坛上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包括天涯、猫扑这样的大型社区。
不过这些论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掉一些污言秽语,而视频弹幕眼下还没有这样的技术。
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虚拟空间给予网民的极大自由,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网络上的这种言论自由不是无底线的,不能让网民任意辱骂、诋毁他人。
如今弹幕视频已经流行开来,网站运营者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网站的弹幕服务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
许多弹幕视频网站开始用条款来约束这种评论形式,比如B站著名的弹幕礼仪题:下列哪一条符合弹幕礼仪?A.合适的吐槽弹,B.前排签到,C.剧透弹幕,D.低俗空耳;以下哪种弹幕不会被禁言?A.和谐吐槽,B.xx我知道你在看,C.我就是要挡字幕,D.发弹幕求不卡[8] 。
在做这些礼仪选择题时,网民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在今后发弹幕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再如土豆网的弹幕礼仪要求网民遵守以下原则:爱好和平,不打弹幕战;请勿剧透;用语要和谐,弹幕也要反三俗;视频不是广告墙,谢绝发无关内容[9] 。
这些条款都是对弹幕使用者的基本要求,网站运营者也是用心良苦。
英国学者约翰·罗斯金曾经说过:“明智的法规和适当的克制,对于高尚的民族而言,虽说在某种程度上不免有点累赘,但它们毕竟不是束人手足的锁链,而是护身的铠甲,是力量的体现。
”[10]167适当的克制和收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