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讲义

合集下载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腹针疗法ppt课件

腹针疗法ppt课件
Page 17
七、腹针适用范围
腹针对心血管疾病、精神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 病、妇科疾病、骨科疾病、糖尿病(配合眼针治 疗效果更好)、肥胖者均有很好的疗效。
在临床中发现,如果在疾病早期运用腹针治疗, 起效较快,疗效也更好;如果已经使用药物后,起 效会稍慢一些;如果用使用激素治疗,起效就很 慢,需要增加疗程。
腹针疗法
Page 2
Page 3
一、什么是腹针?
腹针疗法是继承发扬祖国传统医学集
合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成果,是薄智云 教授经过20多年的反复临床实践,整理出 来的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疑 难病为主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是腹部全
息理论的运用。
Page 4
二、腹针的优势
1、腹针不存在传统针刺刺激产生的酸、麻、 胀、痛的感觉,是一种无痛、高效的针灸 方法。
3、处方的分类:主要以疾病和证候分类。其中, 以证候分类的以天地针、引气归元等处方为代表, 称为常用处方;把以疾病分类的处方称为疾病处 方。
Page 13
天地针:由中脘和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 为天,关元为地。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为水谷之海;关元 为小肠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 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的作用。
对应点或新病。
中刺,将针刺入脂肪中,适用于

节全身作用的穴位或病程稍长者。
深刺,将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
中,适用于肥胖者或病程久者。
Page 16
3、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病程短和体质较 差者留针时间要稍微短些,对于病程长和体质较 好者留针时间要稍长些,但最长不超过30分钟。
4、疗程:腹针有严格的疗程要求,一般6~10次为 一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需要休息5~7天,每个 疗程的前三天需要连续针灸每日一次,第 3次后 隔日针灸一次。比如一患者第一疗程是周三开始 的,那么周三、四、五这3天每天针灸1次,下周 一、三、五各针一次,连续三周为一疗程。如果 中途有中断,则需要重新开始。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建立在神阙调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

神阙系统是最早的调控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该系统的分布特点为:犹如一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对机体产生宏观调控的功能。

一、特点及创新点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无痛而速效,比较容易被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

二、临床适应病种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月经失调,慢性胃肠炎等。

3。

虽病程不长,但与脏腑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4.其他针灸适应症,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三、临床疗效善于调整脏腑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脏腑功能失调性疾病。

处方规范、取穴少、无痛、见效快、疗效稳定。

四、操作规范取穴要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针刺有深浅(浅刺、中刺、深刺);手法宜轻缓、只捻转不提插。

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刺。

1.选择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腹部进针点。

2.选择穴位根据辨病辨证选取合适的穴位,消毒好穴位周围皮肤,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

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3.确定进针点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原则:(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取进针点(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3、網毬肘: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患側)。
4、頸椎病: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雙商曲、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雙氣旁、雙滑肉門。
5、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脘、關元、氣海、老年或體虛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決定作用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均患側)。
3、通經絡行氣血方(即腹四關):雙滑肉門、雙外陵。
4、清熱解毒方: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
5、改善頭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雙商曲、加上脘穴上至雙商曲連線之中點。
6、調脾燥濕方:雙大橫。
病例處方介紹:
1、落枕:中脘、滑肉門(健側),商曲(患側)。石關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患側)。
10、痛經:氣海、關元、雙氣穴、雙下風濕點。加中脘、天樞、雙上風濕點。惡心嘔吐加中脘,頭痛在中脘周圍加針,腹痛加天樞,肝氣鬱結加雙上風濕點。
11、更年期綜合症: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關元下5分、雙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橫。頭痛加中脘旁,情緒波動加右上風濕點,潮熱盜汗加雙氣旁,泌尿症加中極、雙大巨,體虛加關元下、雙氣穴下5分。
15、急性結膜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下(滑肉門旁開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開3分。
16、腎衰: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氣穴、雙氣旁、雙滑肉門、雙外陵。全身浮腫加水分、雙大橫雙水道;肝氣鬱結加右上風濕點。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腹针课件

腹针课件

3、水分
•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 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 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浅动、静脉网。深层有 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泻、反胃、呕吐:水肿、 腹胀、小便不利。 腹针用其治疗水肿,并治疗软组织的肿胀、充血、 水肿,水分亦具有镇痛作用。 • 操作:传统针刺1.0—2.0寸;可灸。腹针可选 中刺或深刺。
8.商曲:冲脉交会穴
• 定位:在上腹部,下脘穴旁开0.5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脏直肌, 浅层布有腹壁淡动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 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商曲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颈部。 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 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三)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 12.滑肉门 • 定位:在上腹部,水分穴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一腹直肌鞘 后壁。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 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 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滑肉门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肩都 操作:传统针刺0.8—1.2寸;可灸。腹针可选中、不同 程度浅刺。
10、阴都:冲脉交会穴
• 定位:在上腹部,中脘穴旁开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 一腹直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脉,第七、八、九 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 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胀、便秘;不孕等; 阴都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头部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 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腹针疗法专业知识课件

腹针疗法专业知识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5、外陵 定位:脐下1寸,旁开2寸。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髋关节,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 的疾病。
中刺:腹痛,腹胀,疝气,痛经等。 16、下风湿点 定位:气海旁开2.5寸,左右各一。 治疗:浅刺:对应人体的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及其周围的疾 病。
功效: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
的作用。
4、调脾气
组成: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
功效: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祛湿之功。
5、风湿点
组成:由上风湿点和下风湿点组成。
功效: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取穴方法
(一)取穴定线、定寸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任脉的定位方法:观察毛孔 的走向和分辨色素的沉着。 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1、上腹部的中庭穴至神阙穴为8寸。 2、下腹部的神阙穴至曲骨穴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7、上风湿外点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定位:滑肉门旁开1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腕部,治疗腕关节炎、手关 节活动不利,麻木等腕关节周围的疾病。 8、水分 定位:脐上1寸。 功效:浅刺: 对应人体的后背部,治疗后背部的疾病。
中刺:水肿、腹胀、腹痛、腹泻、小便不利等 9、天枢 定位:脐正中旁开2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侧腰部,治疗各种腰肌疾病。
5、滑肉门
定位:脐上1寸,旁开2寸。
主治:浅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的疾病。
中刺:癫痫、呕吐、吐血、胃痛等。
6、上风湿点 定:位:滑肉门上0.5寸,旁开0.5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

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别0.5,1.5寸,2寸的针。

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针即可。

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

用1.5寸即可。

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0.25,0.22,0.16的粗细。

针是越细越好用。

创面小,病患感觉舒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经络的位置: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0.5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脐上:中脘脐上4寸。

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

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

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

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

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作用:调理脏腑。

水分脐上 1 寸。

瘦人站不住针尖向下。

作用:局部消肿。

脐下:气海脐下1.5 寸。

针尖垂直深刺。

作用:调补肾气,以调补肾阳为主。

关元脐下 3 寸。

针尖垂直深刺。

作用:调补肾气,以调补肾阴为主。

以垂直深刺最好,针尖绝不能向上或向下。

向上会导致脚冰凉,向下会导致气下沉上不来形成阴阳隔离出人命。

中极脐下 4 寸。

可深刺也可浅刺。

深刺:1.尾骨有病痛,肿或增生。

2.小便不下,是膀胱的募穴。

3.前例腺炎,肥大,增生。

浅刺:外阴感染,龟头炎。

作用:做治疗时的病灶定位。

肾经:阴都是中脘旁开0.5 寸。

一般不用,只作脸部定位时的标志。

商曲是下脘旁开0.5 寸。

中刺。

作用:调节上半身(肚脐上)的经脉运行和下脘三穴位同时合用。

单用一个可调节对侧上肢的疾病。

气旁是气海旁开0.5 寸。

(金河)经外奇穴垂直深刺,左侧可针尖向下斜刺。

作用:1.与气海穴位同时用可活跃腰椎的2和3椎的肌肉组织。

2.单用可调节对侧下肢的疾病。

气穴是关元旁开0.5 寸。

垂直深刺。

作用:与关元同用可加强关元补肾的效果。

胃经: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针尖可向下。

天枢是平脐旁开2 寸。

中刺,小肠的募穴。

作用:调补脾胃,诸之虚证,上脘,下脘,天枢。

中刺站不住时可针尖向肚脐。

滑肉门是天枢上1 寸。

中刺。

作用:1.治精神方面的病。

2.调胃的气血,站不时针尖向肚脐。

3.肩关节的病,(调节上肢时先开滑肉门)垂直中刺,站不时针尖向病灶点。

外陵是天枢下1 寸。

中刺。

作用:1.股骨头,髋关节,下肢。

(调节下肢时先开外陵)2.外陵与滑肉门合用时可调四肢的气血循环。

垂直中刺。

3.降胃气,外陵与滑肉门合用时针尖向下可调肝脾不合有胃火和胃气上逆。

脾胃虚寒的人。

不可降胃气。

否则会腹泻。

大巨是外陵下1寸。

垂直中刺或针尖向下。

如果膝关节以上有问题可以略向上高取一点。

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关节炎,动脉炎或静脉曲张)脾经:大横是平脐旁开4 寸。

垂直中刺。

向肚脐斜刺,脾升胃降,针尖不可向下也不能向上,取穴平脐或略高,不可略下。

作用:健脾化湿,祛痰,滑利肌肉。

与天枢合用。

腹部全息定位标准(用于病灶部位的治疗)任脉:脊椎(哪里有病灶就在相应的部位扎针)中脘-----中极----脊柱。

中脘-----颈椎。

中极-----尾椎。

中脘-----下脘-----七节颈椎。

中脘下-----环枢椎。

(环枢椎有问题在中脘下0.1分。

)下脘-----气海上0.5分------十二节胸椎。

(胸椎的问题一般在上胸椎段,八、九椎在水分下一点。

)气海上0.5分-----关元-----五节腰椎。

(气海上0.5分至气海一般是腰二、三椎,气海下至关元腰四、五椎。

)关元-----中极-----骶骨,尾椎。

(腰五、骶一的病灶在关元下0.5分。

)(尾椎的病灶在中极,增生造成的疼痛腹针效果好,针离病灶部位的位置别差01、0.2分。

)肾经:脊柱的两旁的肌肉。

也是膀胱经。

如果脊柱的有增生应在任脉外的肾经相对的穴位上扎针。

环枢椎除外。

扎患侧。

四肢关节的定位:滑肉门-----肩关节内侧。

肩关节外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外一点0.2、0.3 分。

肩关节里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里一点0.2、0.3 分。

肩关节前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下挪一点。

针刺略浅。

肩关节后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上挪一点。

针刺略深。

滑肉门配曲商颈肩部都放松。

肘关节-----滑肉门向外0.5寸向上0.5寸。

腕关节-----滑肉门向外旁开1寸。

指关节-----腕关节向外旁开0.5寸,再向上和向下各开0.25寸。

外陵-----髋关节、股骨头。

股骨头坏死-----外陵四面个加一针,0.2分。

膝关节-----平气海旁开2寸,外陵向下0.5寸向外0.5寸。

踝关节-----膝关节向下0.5寸向外0.5寸。

大巨外1寸。

趾关节-----踝关节向斜下方开0.5寸,再向上和向下各个开0.5寸。

中脘:嘴。

(跟解剖学关系密切)中脘往上0.6、0.7分旁开0.5分---额。

(怎样确定病灶点扎的深浅与病灶的解剖学部位位置相关。

)皮肤粘膜------针扎上皮肉不掉就行。

(如:黄褐斑、红眼病)皮下---青春痘、毛囊炎。

肌肉组织------肉厚扎的深,肉薄扎的浅。

四肢往末梢越扎越浅。

骨骼-----环枢椎浅刺、腰骶椎深刺。

(脊椎是从上往下从浅入深的扎)酸或是沉都是扎的过深了。

宁浅勿深。

五官定位:嘴:中脘浅刺。

眼:中脘上0.5分旁开0.3—0.4分。

浅刺针盯在肉皮上不掉即可。

眉:眼往上0.1分。

鼻:嘴往上1分至1.5分。

牙:嘴的两边0.5分之内即是牙齿。

(理论上讲每颗牙都可以定位)下巴:嘴往下1分至2分。

鼻窦炎:眼中间(睛明里向上)+ 承泣位置。

中刺。

流黄鼻涕:中刺。

流清鼻涕:浅刺。

中耳炎:中脘旁开0.3分,向上0.2分。

中刺。

青春痘:脑供血 + 消炎 + 泻热 + 调肝 + 大横 + 病灶点。

病灶点要浅刺。

黄褐斑:位置在眼下面颊。

浅刺。

腹针治疗的基本处方:1.调任、督、冲、三脉------深刺(补法)一切的正气不足,因病至虚,因虚至病。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下焦。

任督为一脉:调任脉即是调督脉。

任脉:统领阴经,阴主五藏的气血,关元与足三阴相交。

调任脉偏重于补法。

(任脉为阴中之阴)(任脉主生殖)督脉:统领阳经,阳主六腑的气血,大椎与手三阳相交。

调督脉偏重于泻法。

(督脉为阳中之阳)(督脉主神经)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上行头部,下行四肢百骸。

冲为要冲,有很大的推动力。

加上商曲、气旁、气穴就能加强补的力量。

补的力度:1.针少补的力度小。

上一针中脘,下一针男的取气海或者女的取关元。

针多补的力度就大。

2.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针合用为常用方。

中老年人的颈椎直接调气血。

3.如须再加力度,就加冲脉的双气穴。

特别是妇女的双腿不利加双气穴效果好。

更年期一定要调冲脉。

4.如果力度还不够加关元下0.5寸再加一针。

(以上3、4、对于老年的慢性病和更年期效果好)补的力度不够原因:1.穴位的数不够。

需要加针。

2.针的位置或深浅不到位。

可以调整。

3.扎的过深,患者会腰酸腿软,当时就会出现腰胯酸。

4.老年人关元附近松弛,容易过。

也就1、2、mm米之差。

补过的原因:年轻人补过了会上火,大便干燥,眼疼。

老年人补过了会亢奋,不睡,高兴。

1.间隔过密:中老年人或慢性病人可多休息几天。

病人见好就要拉开间隔,让他慢慢的恢复元气。

补要恰到好处。

2.穴位过多:年轻人可以泻。

2.调胃经:中刺可以提高代谢,促进血液流通,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理气机。

滑肉门加外陵可通调脾胃。

1.脾胃虚弱:天枢穴的针尖向肚脐,调补脾胃。

2.手脚冰凉:滑肉门、外陵。

垂直中刺。

3.肝气犯胃:滑肉门、外陵。

针尖向下降胃气。

4.高血压:肝血不足,心肝血在上不下,可用平肝(调肝点)加降胃气。

阴虚的体质用。

3.调脾经:中刺可以健脾化湿消肿。

1.脾胃虚弱:大横,中刺,垂直或向肚脐与天枢合用可调补脾胃。

2.化痰祛湿:化痰、风湿、晨僵、有痰可散痰、排痰。

脾为生痰之器,肺为容痰之器。

3.软组织损伤:扭伤、拉伤等等。

(脾主肌肉)如有水肿大横加水分可吸收水肿消肿。

4.调肝经:深刺(针尖触到腹肌)可以柔肝养血、养肝血、排烦解郁、排毒。

调肝点------肘关节下两分,滑肉门外0.5寸,向上0.3、0.4寸。

与滑肉门联用。

滑肉门是中刺,调肝点是深刺。

非常好用。

慢性病人多需疏肝、补肾。

更年期广泛应用,要补肾。

关元加气穴加关元下0.5.还有妇科的结节、增生、肿瘤。

女性的上火下寒、脾胃虚寒者可滑肉门与调肝点针尖向肚脐。

如:肝部区域有感觉异常,说明针刺的深了,需向上提一提。

5.泻热点:深刺(泻法) (针尖触到腹肌)(有内热实火者适用)(年老体虚者慎用)以八卦取穴在艮位(小肠)和乾位(大肠)。

膝关节外侧。

艮位(小肠)-----小便色黄、有热、臊味、或者心肝火过旺、胆湿热(慢性胆囊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