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申报书: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
态传承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非遗活态传承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
政策背景: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中国的文化底蕴。
非遗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对于我们有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利用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什么新的价值与内涵?有什么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诸如此类,值得深入研讨。
现实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中,××××××××××××立足行业办学特色,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对接湖北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邀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徐海清,建设“××学院非遗馆”,开设“非遗课程”,组建“问津生态皮影艺术团”。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湖北省民间工艺传承基地,也是湖北省内高校中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申报了《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成果,参与了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示活动,申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所有这些,一方面,课题研究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项目建设也必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实践数据。
(二)课题界定
关键词:
1、现代学徒制: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
2、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3、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理念。
现在“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于“长生不老”,我们要促进其“长生不老”的活下去,就要以“活态”传承的理念将其传承下去。
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传承进行探索,总结得出高等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涵、特点、实施原则、实施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对策等,尝试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模式。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继承的高度重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研究呈现越来越热之趋势。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涉及的相关主体以及相关法律、政策问题上,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法学、旅游学、民俗学等学科,其研究成果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政府、业界和学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依据。
国内很多艺术高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专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类遗产的普查、研究、鉴定、评价、保护与规划、教育传承普及。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江苏、浙江等一些传统工艺较为发达地区,相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通过这些先行先试,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典型经验。
国外研究现状:放眼世界,不少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度重视,将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并将“传人培养”作为传承的主要模式之一,而学徒制作为“传人培养”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如: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早,法律和制度均较为健全,分类体系亦独具特色。
例如日本茶道流派众多,每个流派的掌门人称为“家元”,如同“金字塔”,“家元”负责继承上代的茶技,向下代传授茶技。
各流派在地方设有分会,由取得“家元”资格认定的“教授者”来带徒弟。
韩国,更是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中心,相关大学就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教育学校,经非物质文化遗产委
员会审议,便可成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教育大学,通过大学教育来完善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旧式学徒式传授教育的不足。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现有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与经验、相关法律与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大多数从非物质遗产总体进行研究或者某一具体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上,很少涉猎到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区域技艺传承的主要承担者,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先天优势。
开展此项研究,旨在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学徒制模式下活态传承的可行性做法,为高等职业院校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靠的素材和依据。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
实施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归宿;是打通和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树立起“断痕即消亡”的警觉意识,以刻不容缓的态度,积极开展保护传承,绝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滋润。
在国外,日本、韩国等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提供了保障;在国内,江苏、浙江等一些地区,相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国内外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面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校开展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紧紧围绕“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建设为突破口,大胆探索,着力研究。
尝试建立一个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模式。
(三)研究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关键的是要突出“活态”这个特点。
为此,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探索;
2、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探讨;
3、高等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涵、特点、实施原则、实施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对策等;
4、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究。
(四)研究假设
通过进行课题研究,能总结出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论和实践的宝贵经验。
一是能形成《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等一批论文。
二是能形成《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五)创新之处
1、通过该课题研究,构建一个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发展体系。
即:在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成果。
2、通过该课题研究,构建一个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培养模式。
即:“金字塔式”,“大师”带“老师”和“徒弟”。
“老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非遗通识课教学,相关非遗艺术专业“徒弟”在“大师”和“老师”的“双指导”下,实施“专业+项目+工坊”模式,将来自行业企业的设计、生产项目引入工作室,全面推行项目导向工作室教学。
3、通过该课题研究,形成一个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长效机制。
即:探索政府、学校、社会、传承人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4、通过该课题研究,探索一个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形式。
即: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运用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及分析方法。
通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较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经验学习借鉴,结合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相关进展情况的收集,进行实证考察和比较分析。
1、依赖于文献资料的翻译和介绍,并对先行国家和地区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经验进行比较研究;
2、进行学理性分析研究;
3、总结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践经验;
4、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学理分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发展体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索、阅读、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探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确定本课题的创新空间。
2、调查研究法:用座谈、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调查一批有代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尤其是区域内政府的资金支持与协调作用的具体现状。
3、分析综合法:通过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现状调查和存在问题的剖析,探讨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
大意义,并提出相应对策。
4、个案研究法:以××××××××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目标,来进行研究和实施。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具有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
(三)技术路线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指导,深入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论研究;以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各项工作作为本课题的实践探讨;聘请教育、文化、非遗专家为顾问,对课题研究进行高层次、综合性指导,确保课题研究顺利推进;搞好研究数据的归纳总结,形成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8年6月以前为实地调查、文献检索与开题阶段,制定具体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成员职责,完成主要资料检索、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2月为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阶段,形成调研结论,发表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在学校全程开展有效性研究阶段,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施路径。
第四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为综合研究阶段,主要就前期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形成归结性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