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大陆民众反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陆民众反⽇的原因
2019-09-12
中图分类号:D80⽂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68-02
摘要:反⽇情绪近⼆⼗年在中国⼤陆⾼涨,对⽇本⼈、⽇本民族以及⽇本⽂化反感、戒备、排斥,甚⾄仇视。
近⼏年,在各⼤城市屡次发⽣类似“抵制⽇货”的反⽇活动。
中⽇间和谐友好关系从古代⼀直延续到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关系跌宕起伏,若即若离,但也不离不弃。
但是,中国⼤陆民众反⽇情绪在近⼏年呈现⾼涨趋势。
笔者结合历史事实与现实情况浅析中国⼤陆民众反⽇情绪原因。
关键词:中⽇关系;侵华战争;反⽇情绪;原因
中国与⽇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直保持学习借鉴的友好关系。
近代后,⽇本率先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此逐渐展开。
中⽇关系出现明显裂痕。
直⾄1937年⽇本发动全⾯侵华战争,中⽇关系彻底破裂。
战后30年,中⽇重新建⽴外交关系,并出现了⼀段“蜜⽉期”。
改⾰开放后,中国社会上的反⽇情绪潜滋暗长,并逐渐发展成具有⼀定规模的反⽇运动。
⼀、古代中⽇关系
中⽇往来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分为百余国”[1]。
中国铜铁器⽫、丝帛等不断输往⽇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多次遣使建康(今南京)学习南朝纺织技术。
在曹魏景初⼆年(238年),⽇本遣使洛阳。
西晋时,⽇本开始采⽤汉字,儒家思想传⼊⽇本,⼀部分中国流⼈移居⽇本,并带去先进技术。
隋唐时期,⽇本与中国建⽴了更加密切的经济、⽂化联系,多次遣使中国,并派遣留学⽣。
这个时期,中国的典章制度、艺术、⽣产技术更加全⾯的传⼊⽇本,很⼤程度上改变了⽇本的社会结构。
五代辽宋夏⾦元时期,中⽇关系较之前更为密切,交流的领域也更为⼴泛。
[2]明朝统治时期,中⽇关系出现裂痕。
⽇本缓和地区⽭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活动,并侵犯中国领⼟。
清军⼊关后,明成祖开始实⾏闭关锁国政策,仅在少数城市开设对外贸易港⼝,⽇本仍不断骚扰中国沿海地带。
⼆、近代中⽇关系演变
1840年鸦⽚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被迫结束闭关锁国。
⽇本19世纪中期进⼊近代化,“明治维新”使之国⼒强盛,并确⽴对外扩张的政策;70年代,以对朝鲜的不平等条约为跳板企图对中国发起侵略。
19世纪末,⽇本近代⼯业迅速发展,为其扩充军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895年,⽇本发起中⽇甲午战争。
此期间,不断对沦陷城市进⾏劫掠、屠杀。
⽇本帝国主义势⼒通过甲午战争得以迅速膨胀,中国的巨额赔款为⽇本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此,⽇本⾛上了⼤规模侵略中国乃⾄亚洲的道路。
[3]
1937年⽇本发动对中国全⾯侵略战争,⾃北向南、⾃东向西占领了⿊龙江、辽宁、吉林、北京、天津、⼭西、⼭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浙江、福建、⼴东、⾹港、台湾、澳门、⼴西等22个省市地区,对沦陷地区的⽂化、经济、建筑等进⾏了毁灭性破坏。
中国建⽴抗⽇统⼀战线,经过8年艰苦抗战,终在1945年将侵略者赶出国⼟。
1972年,中⽇建交。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实⾏改⾰开放,⽇本向中国提供对外援助贷款累计上千亿⼈民币,因此,此时期⼜被称为中⽇“蜜⽉期”。
1989年“”,中国遭受西⽅国家不同程度的经济制裁,唯独⽇本在此期间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好。
⽬前,中⽇仍旧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多个城市之间建⽴友好城市,但由于⽇本国内右翼势⼒膨胀,中⽇关系⽃争与合作并存。
三、中国⼤陆民众反⽇实例
2001年,某杂志刊登了中国⼤陆艺⼈赵薇⾝着与⽇本军旗相似服装的照⽚,此事件遭到⼤陆各媒体及公众的猛烈抨击。
之后,赵薇不断被提出“公开道歉”的要求。
当年年底,赵薇现⾝湖南卫视,遭到观众当场泼粪袭击。
尽管公众不赞成⼈⾝攻击⾏为,但对国内公众⼈物⾐着⽇本军旗事件均表⽰⽆法容忍。
2010年,⽇本挑起钓鱼岛争端,西安、成都、郑州等多个城市同⽇爆发反⽇⽰威游⾏,数万名民众⾛上街头要求捍卫钓鱼岛主权,并抵制⽇货。
⽇资超市、专卖店、餐馆等遭到游⾏者攻击。
据有关记者调查,游⾏活动信息来⾃于⽹络。
他们公开⾔论:使⽤⽇货,就是羞辱4000万死难同胞。
还将购买⽇货与不爱国、叛国挂钩。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排⽇情绪,已经发展到⼀触即发的地步,并蕴藏着巨⼤的破坏能量。
此外,对于⽇本⼈还有⼀些特定的贬称,例如⼩⽇本、⽇本⿁⼦、萝⼘头、倭、倭寇等,这些称谓在抗⽇战争时期使⽤最为⼴泛。
近年来由于中国⼤陆反⽇情绪⾼涨,这些贬称再次被⼴泛使⽤。
四、反⽇原因浅析
⽇益⾼涨的反⽇情绪引起社会的⼴泛关注,笔者就历史⾓度对中国⼤陆反⽇情绪做以下⼏点分析:
(⼀)历史上⽇本对中国的暴⾏。
⾸先,⽇军惨⽆⼈道的⼤屠杀。
(见下表)
第⼆次世界⼤战期间⽇本对所中国进⾏的屠杀事实
年份(年)地点⼈数(⼈)房屋
1894 旅顺 20000 ――
1928 济南蔡公时及数千军民――
1932 辽宁抚顺平顶⼭村 3000余焚毁全村房舍
1937 江苏镇江上万民众 16700余间
1937 南京 30万――
1943.5 湖南⼚窑 30000余――
1943秋湖南⼚窑 20000余――
1943秋河北平阳村 700余――
战争后期浙江 25万――
⽇本在全⾯侵华过程中,实施“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对中国进⾏实际上的⼈⼝灭绝政策。
其次,实⾏慰安妇制度。
在⽇军进⾏疯狂屠杀的过程中,沦陷地区众多⼥性成为⽇军性暴⼒的对象。
在1937年12⽉13⽇⽇军攻陷南京后,“就具体表现⽽⾔,就是仅以‘杀⼈’、‘强奸’才能表现的事态”[4]。
1992年由⽇本学者研究得出:⼆战期间⽇军“慰安妇”⼈数在36万-41万之间,其中中国妇⼥占20万左右。
[5]⽇军不择⽼少,“慰安妇”年龄跨度很⼤,年龄最⼩的甚⾄有不满⼗岁的幼⼥,最⼤的近50岁。
“慰安妇”不仅是⽇军的泄欲的⼯具,还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
稍有不服从则任意杀害。
“当‘慰安妇’没有利⽤价值时,则被当作⽇军新兵练习胆量的活⼈靶⼦。
”[6]
第三,向中国民众贩卖。
鉴于19世纪末第⼆次“鸦⽚战争”欧洲各国对中国进⾏鸦⽚贸易取得巨额利润并⼀定程度上摧毁中国意志的“成功经验”,⽇军对中国的侵略也明显带有第⼆次“鸦⽚战争”的痕迹。
1937年末南京陷落,⽇军向中国⼤陆的贩卖⽇益公开化。
⽇军运输舰不断运输到中国本⼟,设置众多卖毒机关,叫做“公卖局”、“⽩⾯”、“⼤烟”。
“⽩⾯贩卖所突然增多,公然贩卖,饭馆茶社皆可吸⾷,⽤灭我种族,也是敌⼈亡我的⼿段之⼀。
”[7]“⼀切⽆所不有,甚⾄⽇常⽤品如⾹烟、⾯粉都藏毒”。
[4]⽇本军部和⼤陆浪⼈、政商在冀东疯狂地⾛私,包括⼤⿇、鸦⽚的许多商品,在制造中国经济混乱的同时,腐蚀中国⼤众的⾝⼼。
第四,对中国⽂化的劫掠。
中国⽂化在第⼆次世界⼤战过程中也遭遇了毁灭性破坏。
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作为⼗三朝都会,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厚重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物古迹。
在南京沦陷的⼋年间,古建筑、珍贵书籍、⽂物等都遭到毁灭性破坏。
《海⽛陆战法规惯例》第27条规定:“⼀切有关⽂化⽅⾯,如宗教、美术、学术及古物的机关与财产,如不作为军事⽤途,交战国必须尽⼒保全,不得施以破坏。
”⼆战期间,德国对英国进⾏空袭时,有意将英国古建筑排除在轰炸范围之外。
⽜津⼤学、剑桥⼤学等古⽼建筑均完好⽆损。
从⽇军进驻南京起,不间断地对南京古建筑进⾏破坏,能⽤交通⼯具运⾛的通常被直接运到⽇本国,不能运⾛的便付之⼀炬,⼤⽕数⽇不绝。
据统计,1935年僧舍寺院尚有350所,宗教古迹更是⽐⽐皆是。
抗⽇战争期间,⽇军⾛⼀路、抢⼀路、烧⼀路,有“南朝四百⼋⼗寺”之称的南京变成了⼀⽚⽡砾。
此外,南京53家公、私图书馆被破坏达43所,占总数80%以上,被毁图书170万册以上,另有88余万册书刊荡然⽆存。
⼤量珍贵善本、藏书被运到⽇本。
政府、民间⽂物损失更是⽆以数计。
[7]
除了上述罪⾏外,⽇军还常使⽤毒⽓、毒剂等有违国际战争法规定的武器,在中国制造⼤⾯积的“⽆⼈区”。
(⼆)战后⽇本对待罪⾏的态度。
战败之初,⽇本⼤众对中国和朝鲜的感情是⼀样的,⽇本在战败之初所作的《民⼼意识调查⽂件》中有这样的记载:“即使对英、美是⽆可奈何,但对⽀那⼈低头让⼈⽓愤。
”“⽀那⼈、朝鲜⼈都要来逞威风了,索性带了孩⼦死了算了。
”这些⾜以说明战败后⽇本民众的普遍看法。
对这样的⽇本⼤众来说,战争犯罪和战争责任等不过是媒体的新闻,与他们⽆关。
[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开始对初⾼中历史教科书进⾏篡改,淡化侵略⾏为,削减屠杀⼈数,美化战争,否认“慰安妇”制度。
与德国对待战争态度⼤相径庭。
认为承认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事实属于“⾃虐史观”。
⽇本⽂部科学省多次将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予以肯定,并将其选为中学⽣历史教科书。
书中内容对19世纪末期⽇本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系列侵略做出了有利于⽇本的道义评估,肯定⽇本侵略⾏为,美其名⽈“解放⽀那国家⼈民”;侵略过程中对被侵略国家产⽣的影响有较为暧昧的⾔辞;作为引起战争的⼀⽅,⽇本在书中没有强调其所做的错事。
[8]
再者,⽇本国家领导⼈屡次参拜靖国神社。
⽇本靖国神社供奉着约246万亡灵,其中1000多个灵位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甲、⼄和丙级战犯。
现代意义上,“靖国神社”已经演变为军国主义的代名词。
1975年为中⽇关系正常后的第三年,⽇本总理⼤⾂三⽊武夫于当年8⽉15⽇即⽇本投降30周年纪念⽇以“私⼈⾝份”参拜靖国神社。
1980年⽇本政府肯定内阁⼤⾂参拜靖国神社的合法性。
1984年⾃民党通过参拜符合宪法的决议。
1985年8⽉15⽇,中曾根及其他内阁⼤⾂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之后⼩泉纯⼀郎最具代表性,他⾃2001年就任⽇本第87届内阁总理⼤⾂到2006年五年间共对靖国神社进⾏了6次参拜。
⾯对中、韩两国民
众的强烈抗议,⽇本官房长官福⽥康夫曾做过这样的辩解:“(⼩泉)完全是以个⼈⼼情前往参拜的。
只好说明这种⼼情来谋求理解。
”“(中、韩)那样的骚动吵闹才是问题吧。
”
(三)中国⼤陆官⽅对反⽇的默许态度。
中国⼤陆的历史教科书侧重于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的⼀百多年间的历史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也作为中学⽣考试的必考内容。
中国共产党这⽀“星星之⽕”在抗⽇战争过程中渐渐发挥出“燎原”的重要作⽤,奠定了⼴泛的群众基础并在新中国成⽴后成为中国⼤陆的执政党。
由此,中国⼤陆的近代史教育也⼀直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为主线,主要侧重中共在抗⽇战争期间的会议、活动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军侵华时的⼤量暴⾏在民间不断被揭露并⼴泛传播,媒体节⽬频频播映抗⽇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个别剧中有明显丑化⽇军形象的内容,例如2005年上映的电影《举起⼿来》,其原名为《举起⼿来之⿁⼦逃亡》,剧中⽇本军⼈扮演者之⼀为中国⼤陆演员潘长江,表演夸张、露⾻、丑态百出。
⽇军多次遭到中国孩童、普通百姓的捉弄,让以严谨著称的⽇军更显愚蠢可笑。
(四)世界范围内⽇本侵华纪实性资料的曝光。
近年来,对第⼆次世界⼤战的反思成为世界各国⼈民关注的热点。
德国⾸脑曾多次公开向俄罗斯、以⾊列、波兰等⼆战中受到德军袭击的国家致歉。
相⽐之下,⽇本的态度相差甚远。
国际范围内对⽇本侵华战争中的暴⾏也不断予以揭露。
德国⼈拉贝的《拉贝⽇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屠杀事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它于全⾯抗战60周年时⾸次问世,其所记述的内容都是作者的亲⾝经历,细致、真实、具体,随书带有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及其翔实说明。
2009年此书出版,同时上映其同名电影,这引起了中国⼤陆的强烈反响。
五、正确对待反⽇情绪
21世纪初的今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旧没变,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益增多。
如何正确对待反⽇情绪成为影响中⽇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笔者根据上述已考事实提出以下解决意见:
⾸先我国政府应就中⽇关系以正确引导。
中国在实⾏改⾰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现已成为超过⽇本的亚洲最⼤经济体。
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权,在处理中国与各国关系过程中,要坚持国家利益⾄上的原则。
国际关系没有永恒和平也没有永恒抗争。
因此,对待中⽇关系应坚持若即若离,不离不弃的原则。
其次,普通⼤众应理性对待历史问题。
普通⼤众出于民族情感极易受到别有⽤⼼者的煽动,从⽽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祖国受到邻国的侵略固然令⼈愤怒,但是从另⼀个⾓度来看,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软弱才让敌⼈有机可乘。
因此,有意识地提⾼⾃⾝素质、能⼒,真正提⾼中国的综合国⼒。
参考⽂献:
[1]《汉书·地理志》.
[2]詹⼦庆.中国古代史·下(第⼆版)[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8:260-261.
[3]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840-1919)[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5-208.
[4][⽇]津⽥道夫.程兆奇,刘燕(译).南京⼤屠杀和⽇本⼈的精神构造[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5]陈丽菲.⽇军慰安妇制度批判[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克痕.沦京五⽉记[N].汉⼝⼤公报.1938(7).
[7]孟国祥.南京⽂化的劫难(1937-1945)[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8]新历史教科书.[M]东京:扶桑社.2005.
作者简介:
1.马圆圆,(1990-),⼥,汉族,⼭西省忻州市⼈。
2.焦斌,(1990-),⼥,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浅论中国⼤陆民众反⽇的原因
被举报⽂档地址:
我确定以上信息⽆误
举报类型:
⾮法(⽂档涉及政治、宗教、⾊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侵权
其他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