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二小四年级数学组主题研究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城二小四年级数学组主题研究活动
一、研究主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1、如何处理好“创设情境”环节。

2、如何强化小组交流的“互动性”?
3、让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4、如何使“练习”更有实效?
三、主题提出的背景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师从理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慢慢地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充分认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已不再是口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渐渐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在我们看到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数学课堂中新理论与传统经验的碰撞中生成的许多问题。

因此,从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入手剖析课堂教学、揭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四、本学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步骤如下:
1、组织本组教师讨论研究确定研究主题。

2、确定研究周期(6――10周)。

3、组织课堂教学观摩。

4、组内讨论,查找问题,分析研究,确定对策
5课堂论证。

6形成结论。

五、研究过程。

(一)、提出存在的问题。

1、“复习”与“情境”进退两难。

目前,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复习——新课——练习——总结。

其二:情境——新课——练习——总结。

其三:复习——情境——新课——练习——总结。

这三种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种模式属于“保守派”,新课程改革以前,
我们就一直使用这种模式。

而现在课改已经十年了,仍有的教师沿用。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两方面:第一,上课开始进行枯燥的“复习”和“提审”式的“提问”,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复习铺垫过多,不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探索、和发现的空间。

第二种模式则为“改革派”所为,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模式。

用新课程理念作支撑来审视,这种模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使用者处理不当产生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情境”不能为“解决问题”服务,“为了情境而情境”。

第三种模式可称为是“中间派”。

其表现主要是把前两种模式的开始环节简单相加,上课开始先复习,然后再创设情境,复习和情境彼此孤立。

这样做的主要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复习”所包含的弊端之外,由于它比前两种模式增加了一个彼此不相干的环节,这样就多挤占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2、小组交流“流于形式”。

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这样的问题,以前就有很强烈的呼声,在这里重新提起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还很普遍。

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满足于每个人说一遍而已,不关注别人的意见,没有真正的交流。

3、“练习”中的“问题”得不到关注。

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比较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

而个别学生错误的做法往往被忽视。

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了解学生的错误认识,就像错误的“根”没有被铲除一样,早晚都会萌发。

(二)课堂观摩。

(三)课例研讨
(四)小组讨论评课
参加人员:赵翠双、王亚霜、刘书新、石玉东、杨小芳、朱小艳。

主持人(王亚霜):今天我们就杨小芳老师讲的《笔算除法》一节课展开讨论,希望全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的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有所保留。

首先请杨小芳老师说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教学过程
说学习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估算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试商、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说课前准备
每生一张练习纸、小棒图片和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课题,通过孩子们每天都接触到的活页纸的节约使用既渗透环保意识又很自然的引出要探究的题目。

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
课件:今天,你低碳了吗?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每个作业本尽可能用完,没用完的几页可以裁下来重新装订再利用。

积攒了92张活页纸,每30张装订一个作业本。

可以装订几个作业本?如果积攒140张呢?
学习要求:
(1)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尝试一下笔算吧!
(可以借助学具图片圈一圈、分一分来理解算理。


(3)把你的算法和组内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笔算的基本方法基础上,把探究新知的权利交给学生,从而把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使数学生活化,而老师只提供学习方法上的一些指导。

学生只有经历了充分的探究,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进步。


(三)交流展示
在交流时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是:
(1)92÷30=3(个)……2(张)
方法一:通过圈分小棒图完成。

方法二:想乘算除:30×3=90 92÷30≈3(个) 可以装订3个本。

方法三:利用估算: 92≈90 92÷30≈3(个) 可以装订3个本。

方法四:笔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错误
答:可以装订3个本,还剩2张纸。

关注①商的正确位置②算理的理解③横式后面的结果应根据商和余数的意义带相应的单位名称④几种方法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2)140÷30=4(个)……20(张)
120
20
答:可以装订4个本,还剩20张纸。

关注①不够除②试商过程③商的正确位置④算理的理解
(3)方法总结:
除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除数当姐余当妹。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现的过程。

对于学生的多种方法老师要及时肯定,让学生越来越自信;对于学生不足的地方,老师和其他学生要及时点拨和补充、纠正,让学生保持一种探究的欲望。

把方法整理成顺口溜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记录了学生探究的笔算方法,容易理解,方便使用。


(四)巩固练习
4
14030
1、森林医生找病因,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先观察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笔算。

350÷70= 364÷70= 364÷68=
3、这一页纸大约能写20道笔算除法,如果要写78道笔算除法,需要几页?
【设计意图:第一题意在强调试商、商的正确书写位置、对算理的理解及笔算的规范过程。

赋予森林医生的意义力求趣味和深刻。

第二题巩固笔算过程,并继续帮助学生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364÷68的笔算,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题需要用“进一法”,是提醒学生有时不能只看计算结果,还要考虑实际情况。

令外,4页纸只用2张就行,再次提倡低碳生活,首尾呼应。


《笔算除法》课后总结反思:
这节课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
算除法。

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面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估算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试商、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课堂上,通过发挥活页纸的作用而将富有教育意义的“低碳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出示探究题目,将算法的研究、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真正经
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应用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尝试、比较、归纳、理解中发展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老师适时点拨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更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催化剂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方向盘。

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课堂上说算理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会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有的孩子理解,但是不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

2、两道例题之间缺少对比。

如果让学生把两道笔算的过程做一个对比,就会更好的再次突出重难点。

3、板书不够规范。

课堂上为省时间我在写答句时用横线代替,这样会误导学生也使用横线代替文字,所以应该规范的写出答句。

为了今后更好的培养会学习、善学习的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理念,继续深研教材教法,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赵翠双老师:杨老师设计的这节课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眼、手、口、脑并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尝试归纳等方法展开对知识探究、理解和掌握,老师只起到点拨提示作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几个问题,语言表达通俗易懂,用词准确,让学生一读就知道做什么,如果说有不足我认为在给学生说算理时语言表述上说的不是十分清晰,有的学生没能理解。

小组讨论
刘书新: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不管是回答好的,还是回答差的,即使是学生在回答时出现了问题,老师了也总是很耐心,循循善诱,非常尊重学生,保护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本节课学生互动活动少了一点,有些结论可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总结归纳出来老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完善即可。

石玉东:杨老师这节课在情境引入上下功夫很大,情境设计简单明了,恰到好处,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朱小艳:杨老师这节约课在情境设计上非常下功夫,例如那道巩固训练题老
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改错,而是让学生当森林医生,去解决问题这样便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这样的课也爱上,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六、总结
王亚霜:刚才几位老师发言非常精彩点评很到位通过大家讨论研究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1、“情境”进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创设情境”不能偏离数学主题,不能只在“有趣”上下功夫,不能只作为“课题”的引子。

2、强化小组交流的“互动性”。

3、习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4、关注“练习”时学生出现的“问题”。

课例研讨二
主持人王亚霜:今天我们继续研讨主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下面我们就石东玉老师讲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课展开研讨,首先请石老师说课。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一、说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
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
(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
(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
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朱小艳:石老师这节课情境引入非常直接,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初步了解,在给出一组图片中挑选出平行四边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没有刻意地创设复杂情境反而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赵翠双: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启发性,技巧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书新:石老师这节课在学生活动方面设计很好,他不仅仅是体现学生为主体这一新理念,而且问题的提出都非常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的问题价值比较大且很实用,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每次讨论老师都指明了讨论的目的和任务。

杨小芳: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学生的眼、耳、手、脑并用,学生想分神都没有时间,这样的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上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相信也不会差的。

以上,仅从“引入”、“交流”、“习题设计”、“练习”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更多的问题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探讨。

望全体数学教师,广泛参与相关问题的交流。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关键,提高驾驭数学课堂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