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及答案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B.黄炎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⒉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的。

这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点是( )
A.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
B.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C.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
D.强调教育的目的性
4.—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
A.生产力水平
B.政府重视
C.人口数量
D.文化传统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荀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遗传的先天制约
B.教育的主导作用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环境的潜移默化
6.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术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D.教师、学生、教学计划
7.200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行( )
A.六三分段
B.五四分段
C.四二三分段
D.九年一贯
8.强调教学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D.罗杰斯
9.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应该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
A.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B.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准备教具
C.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考虑教法
D.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了解学生
10.美国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11.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周,班主任李老师侮天早上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周后,李老师安排学生值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值日任务。

李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自我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12.苏菲想给王老师打电话,却没有电话号码,询问同学后随即拨通电话。

通话结束后,她便忘了电话号码。

苏菲对电话号码的记忆属于( )
A.内隐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3.丁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这时学生都不由自主将目光转向门口。

学生的这种注意属于(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14.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

这反映了她的哪一心理品质?( )
A.自我效能
B.自我促进
C.自我监控
D.自我强化
15.杨亮常制定学习计划,但执行计划时总是半途而废。

这主要反映了他意志品质的哪一特性?
A.果断性
B.坚韧性
C.理智性
D.独立性
16.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成人感及幼稚感并存。

这主要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哪种特点?( )
B.自主性
C.前瞻性
D.失衡性
17.白雪自小受到母亲细心照料,从未离家独立生活。

她初中入学刚住校就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哭泣、无力、心疼与食欲不振。

为此,母亲到学校陪她住了几天,白雪的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但母亲返家,其症状再现。

白雪的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
A.学习问题
B.适应问题
C.气质问题
D,认知问题
18.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便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儿。

他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否认
B.压抑
C.退行
D.补偿
19.张铭非常喜欢王老师,愿意接受王老师的教导,并在观点、行动方面与王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

这说明张铭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
A.认同阶段
B.服从阶段
C.依恋阶段
D.内化阶段
20.张老师在工作中对学生非常严厉,且要求学生必须服从。

他的班级管理风格属于( )
A.仁慈型
B.民主型
C.专断型
D.放任型
21.在课堂上,学生能准确识别班级行为准则和个人行为准则,并以这些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种课堂纪律类型属于( )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23.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

24. 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本质上是不同的。

25.学校心理辅导只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请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7.请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
28.简述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29.简述良好的性格培养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初中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刘老师提问道:“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长,你怎么说呢?”
—学生作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

”刘老师追问,
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我们在太平洋上,”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

刘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学生回答:“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
于是,刘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
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

问题:
(⑴结合材料分析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8分)
(2)阐述贯彻该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0分)
31.材料:
情境1: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

后来,为了消除他的捣乱行为,当他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

情境⒉: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的学习。

老师找他谈话,他多次承诺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

今天上课时,他趁陈军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抽掉陈军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

于是,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

情境3: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老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

问题:
(⑴)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常视角,分析三种情境中教师做法的依据。

(12分)
(2)该材料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5 DCBAD 6-10 ADCAC 11-15 CCBAB 16-20 ABCAC 21 D
22. 参考解析:此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历史继承性主要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23. 参考解析: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24. 参考解析:此说法正确。

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的本质区别是: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5. 参考解析:此说法错误。

学校心理辅导要遵循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其主要对象是全体正常学生。

26. 参考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

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7. 参考解析:
校本课程的四个突出特征:
1)实践性: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而不属于学科类课程。

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2)探索性。

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各门校本课程应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
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

(3)综合性。

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代媒体中收集组织的。

(4)以学生为主体。

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

28. 参考解析: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流畅性。

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即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29. 参考解析:
(1)树立效仿的榜样
(⑵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30.
参考解析:1、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材料中,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理解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这些举措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造性学习
(4)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5)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31.
参考解析:
(1)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正强化、惩罚、消退等概念。

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消退原理,消退即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材料中当林强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

正是依据了消退的原理。

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
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材料中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属于惩罚的运用。

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强化中的正强化。

正强化即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材料中,老师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正是正强化的运用。

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强化中的正强化。

正强化即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材料中,老师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正是正强化的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有如下教育启示:
①正确运用强化理论,及时给予适当表扬,避免。

例如情境3中,老师在学生上课不讲闲话时给予强化,反而能够使兴华改变讲闲话的不良习惯。

②合理运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习惯发生概率。

消退是指某行为被强化过,如果该行为之后不再被强化,该行为频率会降低。

例如情境1中,学生上课捣乱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惩罚。

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

例如情境2中,老师对杰明抽走同学椅子这一严重行为,进行了慎重的惩罚。

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

教师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灵活掌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