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角下数字藏品发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宇宙”视角下数字藏品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博物馆热”应时而兴。
囿于疫情制约,国内博物馆在数字技术加持下,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尤其是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探索数字藏品开发应用,成为了文博业界新风潮。
本文尝试从“元宇宙”视角下介绍和探讨博物馆数字藏品应用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可能。
元宇宙,直译自英语名词“Metaverse”,其早已于数十年前开始萌发。
目前全球公认的元宇宙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所构思的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能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而“Metaverse”一词则是由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于1992年,在其小说《雪崩》中最早提出。
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对于元宇宙概念的起源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提出,有的认为在1974年美国出版并被改编成游戏的文学作品《龙与地下城》是元宇宙的肇端。
及至2021年,随着国外游戏企业Roblox将“Metaverse”写进了招股书并成功上市后,元宇宙受到资本圈和互联网业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多家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相关产业,元宇宙成为年度热词。
因此,2021年被普遍认为是“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目前尚无公认定义,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界定。
总体而言,目前普遍认为它是在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应用具像化。
在对元宇宙进行定义时,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数字化产物或虚拟空间,二是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三是与现实世界存在映射关系,四是具有永续性,五是强调沉浸感体验。
从博物馆业界看来,则认为元宇宙是人类+技术的最新应用,是真实+虚拟的生活方式,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永恒时空。
笔者认为,对元宇宙可理解为:基于高科技,利用科技手段构建和联系,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与现实世界能形成镜像和交互关系的永续性数字空间。
元宇宙可实现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相融,无论身份、感官、意识形态等个人属性,还是社会体系、经济结构、政治组织等社会属性,都能呈现出来。
元宇宙应用场景伴随着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扩展到不同行业和领域。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殿堂,也在元宇宙应用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元宇宙的基础架构正是在于链接各技术体系,而数字藏品本身是实体资产的一种数字权益映射,可以作为链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借助区块链等元宇宙核心技术,能把博物馆中无数珍贵遗存和文化元素更好地数字化,为博物馆参与构建虚实相融的元宇宙数字生活空间提供助力和带来新的发展风口。
(一)区块链技术
在元宇宙概念下,区块链(Blockchain)就是由多个存储一定信息的区块所组成的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
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
作为一种创新的信息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独立性、安全性、匿名性特征,加之独有的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金融、公益、数字版权、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是支撑元宇宙实现虚拟资产在元宇宙中自由流通,建立相应经济体系和规则的最重要基础之一。
区块链技术的账本一致性、不可篡改性和透明可溯性可为藏品在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版权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中,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是基于及块链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数字化凭证,是目前国外藏品数字化的主流解决方案。
NFT作为区块链技术的技术外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证明,即通过计算机网络记录交易过程,为购买者提供数字资产真实性和所有权的证明。
它自带数字典藏品属性,是区块链数字加密货币的一种,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拆分、不可替代的特性,是融入元宇宙,发展数字藏品的新颖独特应用。
某程度上说,现实中的藏品通过NFT认证赋予其数字凭证才真正成为数字藏品。
目前,国外已有多家博物馆尝试接触和利用NFT,探索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
(二)数字藏品的定义
根据博物馆学定义,藏品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反映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类科学文化进程的历
史见证物。
在过去一个阶段,藏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高清照片、三维模型等数字内容出现,但仍未可称之为数字藏品,其中关键原因是相关内容数据可被随意拷贝、修改、使用且难以确权。
数字藏品的崛起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推动,在区块链技术(特别是NFT)出现后,凭借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藏品与其结合生成唯一的数字凭证,赋予了藏品的可信存证,使其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藏品。
因此,数字藏品就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
数字藏品本质仍是藏品,具有收藏价值,只是与传统藏品相比,它变成了线上不能触碰的虚拟产品,保存方式则变为在个人网络账号中保存。
概括而言,万物皆可为数字藏品,包括并不仅限于画作、摄影作品乃至门票、潮玩、表情包、音乐唱片均可成为数字藏品。
具体到博物馆,其数字藏品则可包括书画、陶瓷等各类可移动文物藏品和古建筑、考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
(三)数字藏品的特性
数字藏品有5个较为明显的特性,分别是数字性、可确权性、稀缺性、原真性、可转让性。
数字藏品是真实藏品的虚拟数字代码,数字化是其首要特点。
数字藏品不可触,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既不会受到物理损害,还可随时鉴赏。
数字藏品与实物一样可以确权,区块链技术能为数字藏品提供所有权凭证,这个标识编码独一无二,可以充分保障版权和所有权。
目前而言,数字藏品是获得区块链技术认证加密后的虚拟产品,因编码均是唯一的,技术上是不可复制的,加之以限量形式发行,这也一定程度体现出其稀缺性。
因数字藏品都有唯一的代码标识,这些代码标识保留了区块链的数据存储特点,真伪可验,并可对相关信息追溯,最大程度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伪造。
数字藏品在确权基础上理论上所有者可以进行数字藏品的转让和交易,即完成所有权的变更。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国内数字藏品的模式与国外有所不同,不完全基于NFT技术,相关数字藏品发售平台对二次交易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多数只能在平台内进行转赠,倡导关注数字藏品的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四)数字藏品的作用
数字藏品的出现,为博物馆在参与构建元宇宙,更好发挥博物馆宣传、展示、教育职能,拉近社会大众关系提供了更多可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物馆具有藏品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的职能。
在元宇宙概念下,通过数字藏品可以让博物馆更好地走向大众,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向市民诠释藏品背后的内容,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社会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作用不言而喻。
博物馆作为最权威、最大规模的文物收藏群落,拥有大量珍贵馆藏,但限于展示空间和保管要求等因素,无法完全向大众展现,造成资源闲置。
通过数字藏品这一崭新方式,一是可以实现对真实藏品的1∶1完整复制,让藏品的各样信息数据得以永久保存;
二是可以让更多平时无法公开展示的藏品被大众认识、收藏、鉴赏和研究;
三是通过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藏品及其背后的内容传播得更快、更广,从而让馆藏文物更好地用起来、活起来。
当前,“博物馆热”“文创热”是公众对文化精神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突出体现。
单单让市民走进展厅,从展柜中观赏文物,已未能满足大众特别是新世代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当下,观众既有观赏需求,亦有社交需求和心理认同等不同需求。
数字藏品能更好地服务公众,既让人们能随时随地零距离鉴赏藏品,也可实现其社交分享、交流的心理需要。
一方面,博物馆通过发行数字藏品,打造“线上博物馆”,实现观众线上线下双重“引流”,吸引更多大众了解博物馆、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扩大博物馆事业影响力。
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数字藏品作为新兴的跨界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在文创开发领域的一种全新尝试,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打造博物馆成熟的“馆藏IP”,也有助于实现馆藏资源的“变现”,成为文博实体文创的有
益补充,是让文博事业活起来、文创产业火起来的重要着力途径。
(五)数字藏品应用现状
数字藏品应用主要可以分为收藏、展示、拍卖、文创和服务5 种用途。
在国际上,现已不乏文博行业在收藏、展示和拍卖方面应用数字藏品的案例,其中多选择知名平面画作:2021 年7 月,Crypto Punk 5293被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简称Miami)收藏,成为为首个被大型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数字藏品;
2021年3月,俄罗斯冬宫博物馆(State Hermitage Museum)宣布计划举办NFT艺术展,更为重要的是,9月又宣布将以NFT 形式拍卖世界名画代币化产品。
2022年2月,意大利四所博物馆携手合作,推出限量的名画数字藏品进行销售。
在国内,多家文博机构联同数字化技术供应商集中在数字文创产品或数字衍生品上“试水”,探索形成了以数字文创为主的新发展模式,仅2021年至今,广东、西安、甘肃、河北、四川、河南、安徽等地20余家文博机构均已推出多款由镇馆之宝衍生的数字藏品。
2021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正式对外发行;
2021年11月,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首发四个限量款数字文创产品;
2021年12月16日,河南博物院首个3D版数字文创“妇好
鸮尊”正式上线;
2022 年新年期间,南京博物总馆等22家机构推出了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的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多家机构免费送出限量版编钟数字藏品;
2022年3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发行“千宫系列”数字藏品, 9分钟内全部售罄;
2022年4月,广东省博物馆首次推出3款数字藏品,后续更发布以馆内不可移动文物——钟楼为原型打造的数字藏品。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敦煌美术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也推出了相关数字藏品。
消费者在购买数字藏品后将拥有收藏证明,可在相关平台中翻转和放大文物,查看文物信息。
除数字藏品外,河南博物院还推出了考古盲盒、文物盲盒和数字盲盒等产品,上海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也已在“游戏+博物馆”的数字化途径上进行探索。
据查询,鲸探(区块链技术服务提供方)于2021年启动的文旅数字化的“宝藏计划”,单单文旅和非遗类数字藏品发行占比已近70%。
2021年全年,各平台发售藏品数量已达456个,总发行量市值约1.5亿。
由此可见,博物馆数字化已渐成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和国内对于数字藏品在应用上的不同,国外的数字藏品更偏于金融资产化,有较强的数字资产属性,且可以用虚拟币进行交易。
而国内则与之不同,主要借鉴国外的
NFT技术和模式,依据国内法规政策,采用联盟链发行,购买时禁止使用虚拟货币,且对数字藏品二次交易有明确限制,降低了金融风险,更突出数字藏品的收藏价值。
国内数字藏品市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属于自发孕育状态,伴随数字藏品受到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引发了不少热议,关于其后续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笔者引入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梳理。
在优势层面,数字藏品因其虚拟属性,收藏和分享的成本更低、更便捷,且对存储空间和保存条件等要求更低,使收藏行为更趋于平民化。
在劣势层面,作为虚拟物品,数字藏品因不可触碰属性可能造成真实感体验缺失,且购买渠道和收藏方式均依托网络渠道,使其受众总体规模不大,普遍多为青年群体。
同时,因目前政策法规对其流通交易有所制约,难有增值空间。
在机会层面,目前进入数字经济社会,“博物馆热”“文创热”兴起,在受疫情影响下,新消费需求逐渐出现,使数字藏品发展和商业价值具有更多可能,市场前景广阔。
优势(S)·收藏更趋平民化·不易损坏丢失·便于收藏鉴赏劣势(W)威胁(T)·分享交流便捷·满足社交需求·不可触碰致缺乏真实体验·总体规模不大·较难流通交易机会(O)·迈入数字经济社会·“博物馆热”“文创热”兴起·新消费需求出现·属于“小众”事物·收藏者多为青年群体·增值存在制约·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商业价
值具有更多可能·疫情影响·应用场景相对局限·内容易同质化·投机交易存风险·监管机制尚未健全·公益属性受到挑战·文物数据安全
在威胁层面,目前应用场景相对局限,内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
此外,还有监管机制尚未健全、数据安全和公益属性等因素威胁。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数字藏品未来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在元宇宙概念下,数字藏品的发展方向与元宇宙其中一个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可能成为连接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对数字藏品的存在和应用可持正面积极的态度。
随着它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能对博物馆发展带来极大助益,在未来应大有可为。
随着国内博物馆对数字藏品开发的不断深入,消费者不可能对所有藏品持有“好奇心”,而将会有所挑选。
单单将藏品进行简单数字化后输出的“吃老本”开发模式未来将不再可行。
对数字藏品而言,藏品内容和品质将是博物馆数字藏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永不过时。
只有加强内容开发创新,深入挖掘博物馆数字藏品的文物价值和背后内涵,通过数字化诠释来打造成熟“IP”,并尝试更多“玩法”,才是在这个数字藏品领域走得更远的关键所在。
(四)政府部门加快构建监管制度
要使博物馆的数字藏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博物馆要坚持自身职能属性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加强藏品数字化,融入元宇宙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公益属性和服务职能,把握好文创开发、非营利性和价值传播三者的关系,避免因追求“蹭热点”“抢眼球”而盲目开发数字藏品资源,导致产品同质化、藏品原始信息直接销售等乱象产生。
(二)博物馆要继续共创发展
博物馆要转变观念,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不能自我退缩封闭,应清醒认识自身资源优势,发挥职能特长,以开放心态去拥抱新技术,坚持守正创新,在确保意识形态和文物原始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强化科技协同创新,降低数字藏品资源开发应用成本,充分利用5G、AR,VR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探索和拓展博物馆数字藏品和展览中的应用场景,构建博物馆数字藏品的标准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公众数字藏品使用体验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在打通“文旅元宇宙”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三)博物馆要坚持内容创新
目前数字藏品作为新兴事物,相关的监管政策仍有一定空白空间,虽然目前数字文创行业已有意识地加强行业自律,在2021年10月已发布首个面向数字文创领域的《数字文创行业公约》,明确提出包括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杜绝虚拟货币、防范投机炒作和金融化风险等在内的11项共识,助力行业规范发展。
但未来,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亦应尽快建立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统筹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警惕防范跟风炒作、伦理风险、数据安全绑架、金融化、证券化等,要对行业加以标准、法律等层面的多维度管理监督,推动行业健康、合规发展。
(五)媒体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新闻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借助不同的宣传方式,做好数字藏品相关内容的报道,正确科普相关概念,提高公众接受度,引导广大市民合法有序地开展数字藏品的收藏,远离因盲目炒作产生的风险,同时也为数字藏品市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元宇宙”概念在争议中不断发展。
本文对元宇宙、区块链和数字藏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研究,希望能在“元宇宙”这个新视野下,博物馆如何通过“元宇宙”赋能,进一步探索数字藏品开发应用,为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笔者也相信,伴随着“元宇宙”相关的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我们未来更应该关注数字藏品如何在区块链技术赋能下发展的更多可能。
数字藏品的发展现在只是开始,远未结束。
注释:
1.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指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依照矩阵形式列举后进行分析的一种决策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