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原创A卷(福建)+化学(全解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原创卷A卷
九年级化学·全解全析
1.【参考答案】C
【全解全析】汞在空气中加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故选B。
2.【参考答案】C
【全解全析】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B、金属铜用于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供给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故C正确;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将色素异味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C。
3.【参考答案】B
【全解全析】A、就地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造成空气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有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故A正确;B、燃煤火力发电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所以发展燃煤火力发电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故B不正确;C、新能源公交车不污染环境,所以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故C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空气污染物,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故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故D正确。
故选B。
4.【参考答案】C
【全解全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B、给
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图中液
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
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参考答案】D
【全解全析】A、高铁酸钠的化学式为Na2FeO4,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高铁酸钠中钠、铁、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4,故不符合题意;
C、高铁酸钠由钠元素、
铁元素两种金属元素和氧元素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故不符合题意;D、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为0
原则和钠元素化合价为+1、氧元素化合价为-2得:(+1)×2+(﹣2)×4+x=0,x=+6,高铁酸钠中铁元素化合价为+6价,故符合题意。
故选D。
6.【参考答案】D
【全解全析】A、冬天煤炉取暖时,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开窗通风,故A正确;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等,故B正确;C、着火点低的物质容易燃烧,用纸引燃木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木柴,故C正确;D、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D错误。
故选D。
7.【参考答案】B
【全解全析】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香中含有的酒精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味,故解释正确;B、吹胀气球,是因为向气球中吹入了大量气体,不能说明微粒间隔变大,故解释错误;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解释正确;D、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解释正确。
故选B。
8.【参考答案】B
【全解全析】A、硬水和软水均是无色的,观察颜色不能鉴别硬水和软水,错误;B、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故可以用水鉴别二者,正确;C、除去MnO2中的少量KCl固体,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即可,错误;D、加入锌粉,则硫酸亚铁和硫酸铜都会参与反应,错误。
故选B。
9.【参考答案】D
【全解全析】A、AB段气压不变是红磷没有开始燃烧,故正确;B、BC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气压增大,故正确;C、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故正确;D、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故错误。
故选D。
10.【参考答案】B
【全解全析】A、28 ℃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40 g,将40 g KNO3溶于100 g水得到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B、温度大于43 ℃,升高温度Na2CO3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升高到80 ℃,有晶体析出,说法正确;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不知道,无法比较,说法错误;D、温度小于40 ℃,KNO3和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相似,降温结晶不能除去KNO3中混有的Na2CO3,说法错误。
故选B。
11.【参考答案】(7分)
(1)C(1分)
(2)37(1分)Rb+(2分)
(3)4Eu+3O22Eu2O3(2分)
(4)强(1分)
【全解全析】(1)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铷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B、左上角的是原子序数,铷原子的原子序数是37,选项正确;C、铷原子的质子数是37,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的差,不等于37,选项不正确;D、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85.468,选项正确。
故填C。
(2)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图2中m为核内质子数,数值为37;n=37-2-8-18-8=1<7,容易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铷离子的符号为Rb+。
(3)由题意可知,铕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铕(Eu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Eu+3O22Eu2O3。
(4)根据材料二分析,铕在空气中点燃能剧烈燃烧,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说明铕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12.【参考答案】(9分)
(1)C(1分)
(2)吸附(1分)化学(2分)
(3)肥皂水(2分)
(4)①化学(1分)②1∶2(2分)
【全解全析】(1)A是禁止烟火的标志,不符合题意;B是当心火灾标志,不合题意。
C是节约用水标志,符合题意;D是塑料循环使用标志,不合题意。
故选C。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区分硬水软水可选用的物质是肥皂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
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有新物质生成。
(3)①工业上常用水制取水煤气,原理为:H2O+C CO+H2,该反应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CO+4H2C2H6O+H2,该变化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是2∶4=1∶2。
13.【参考答案】(7分)
(1)B(1分)
(2)氧气和水(水蒸气)(1分)涂油(或刷漆或镀保护层,合理即可)(1分)
(3)4Al+3O22Al2O3(2分)
(4)D(2分)
【全解全析】(1)A、黄金手镯是利用其色泽,故A不正确;B、铜导线利用金属铜的导电性,故B正确;C、铁锅利用导热性,故C不正确。
故选B。
(2)金属生锈是金属和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钢铁制品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和水(水蒸气)等物质接触而生锈,防止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有涂油或刷漆或镀保护层等。
(3)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故铝制品在空气中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4Al+
3O22Al2O3。
(4)A、将一定量的金属R加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若滤液有颜色,则R可能是Cu,也可能是铁,故A不正确;B、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可能含有Zn,也可能含有过量的较活泼的R,故B不正确;C、若滤渣中只有2种金属,则滤液中可能有1种溶质,若R是过量的镁,和硝酸锌和硝酸银溶液均完全反应,则只含有硝酸镁一种溶质,故C不正确;D、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R,故D正确。
故选D。
14.【参考答案】(8分)
(1)天然气(1分)25%(2分)
(2)C(1分)
(3)1∶1(2分)
(4)单质(1分)
(5)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1分)
【全解全析】(1)天然气在短时间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甲烷中氢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
14
1214
⨯
+⨯
×100%=25%。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选C。
(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使尾气中的CO和NO转化为N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 N2+2CO2,该反应中CO和N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4)金刚石、石墨、C60都属于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
(5)碳是组成墨的最主要的元素,因此书画长久不变色的原因就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
15.【参考答案】(8分)
(1)AgNO3(1分)C(1分)
(2)置换反应(2分)
(3)3CO+Fe2O32Fe+3CO2(2分)
(4)2CO+O22CO2(2分)
【全解全析】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为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所以A是铁,A、C 物质类别不同,A、B反应生成的金属单质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其中C和D中不含相同的元素,D 常用于除铁锈,E、F的组成元素相同,C会转化成铁,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C可以是氧化铁,D会与铁、氧化铁反应,所以D是盐酸,B是硝酸银,盐酸会转化成F,E会与氧化铁反应,所以F是二氧化碳,E是一氧化碳,G会转化成一氧化碳,会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G是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由分析可知,B的化学式是AgNO3;G的化学式是C。
(2)A和D的反应是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3)C→E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3CO+Fe2O32Fe+3CO2。
(4)F→E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16.【参考答案】(10分)
(1)长颈漏斗(1分)
(2)BE或BF(2分)
(3)2H2O22H2O+O2↑(2分)
(4)①气球变大(1分)
②CO2与NaOH反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2分)
③CO2+2NaOH Na2CO3+H2O(2分)
【全解全析】(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CO2,不可以选择的装置是加热装置,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不能选择装置BE或BF。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采用的是固液常温型,过氧化氢制氧气采用的也是固液常温型,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4)①选择装置Ⅰ时,二氧化碳被吸收,压强减小,可观察到气球变大。
②选择装置Ⅱ时,可观察到烧杯内的水沿着导管倒流入锥形瓶中,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CO2与
NaOH反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
③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可知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化学方
程式为:CO2+2NaOH Na2CO3+H2O。
17.【参考答案】(15分)
(1)试管直立,粉末不易进入导管(2分)
(2)部分高锰酸钾粉末被吹到试管前端,未发生反应(2分)
(3)直立型(2分)ABC(2分)
(4)【提出猜想】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锰酸钾在较高温度下受热分解都会放出氧气(2分)二氧化锰、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2分)
【实验验证】1(1分)测得锰酸钾的质量减小(2分)
【全解全析】(1)小组同学用直立型装置制取氧气时,不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试管直立,粉末不易进入导管。
(2)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充分反应,斜卧型装置收集到的氧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锰酸钾粉末被吹到试管前端,未发生反应。
(3)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较短的装置是直立型,原因是试管底部被火焰充分包围,升温快,药品受热面积大,温度高,加热过程中无需移动火焰,药品处于持续高温中。
故选ABC。
(4)【提出猜想】猜想3: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锰酸钾在较高温度下受热分解放出氧气,作出以上猜想的理由是二氧化锰、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实验a:取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1错误;实验b:取少量锰酸钾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若测得锰酸钾的质量减小,则猜想2正确。
18.【参考答案】(6分)
(1)46.7%(2分)
(2)设需要焦炭的质量是x。
SiO2+2C Si+2CO↑(1分)
24 28
x 2.8 t×90%
=(1分)
解得x=2.16 t(2分)
答:要生产含硅质量分数为90%的粗硅2.8吨,至少需要焦炭2.16 t。
【全解全析】(1)根据二氧化硅的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硅的相对分子质量=28+16×2=60,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