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同的恢复系对滇Ⅰ型不育系恢复力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不同的恢复系对滇Ⅰ型不育系恢复力的探讨
金寿林;杨国仙;王石华;洪汝科;刘雨;谭学林
【摘要】通过调查云南农业大学自育的恢复系南34和分别从上海、辽宁引进的恢复系沪R 378、C418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杂交共27个杂种F1的育性,以比较三个恢复系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恢复力强.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沪R378和C41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生产上可有选择的使用,组配的杂种F1应进行生态适应性和抗性鉴定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09(028)008
【总页数】3页(P79-81)
【关键词】恢复系;南34;沪R378;C418;滇Ⅰ型不育系;组合;恢复力
【作者】金寿林;杨国仙;王石华;洪汝科;刘雨;谭学林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昆明,650201;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大理,675700;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滇Ⅰ型不育系,是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教授1969年育成的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滇Ⅰ型红帽缨不育系),经过多年,用多个品种转育而成的一系列不育系[1],是目前生产上培育滇型杂交粳稻利用最多的不育系。
现有的绝大多数的粳稻常规品种对滇Ⅰ型不育系都是保持的,可将它们转育成不育系[2];而滇Ⅰ型恢复系或恢复材料,没有一个是直接从现在的品种中测交筛选出来,它们都是天然杂交或人工杂交得来[3]。
为了选育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粳稻,首先必须将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恢复系[4]。
可见恢复系选育程序复杂,选育年限长,工作量大,导致恢复系单一,是制约杂交粳稻育种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籼稻区,由于地理气候的相似性,外省选育的杂交籼稻在云南省籼稻区得到广泛的种植,显著地提高了云南省的籼稻产量。
云南属传统粳稻区,粳稻面积达50多万hm2,以常规粳稻为主,虽然实践证明种植杂交粳稻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但粳型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不到粳稻面积的10%;优质高产杂交粳稻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贡献,而且对保障云南粮食安全作贡献[5],因此实现我省水稻增产的一个亮点在于培育适合我省特殊生态气候条件下推广种植的杂交粳稻。
南34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应用籼粳交后代复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6],其主要特点是:配制的杂种,优势强、米质优、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
以南34为父本,与滇Ⅰ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滇杂31[7,8]和滇杂 32[9,10]于2002年7月已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订委员会审定;2004年,滇杂32在保山市大面积连片种植,经专家实割实打验收,平均单产12.8 t/hm2,达到了中国超级稻第2期产量指标[11];以南34为父本,与滇
Ⅰ型不育系配制的滇杂35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滇审稻200606号)[12]。
C 418是辽宁农科院稻作所以晚轮422(广亲和系)为母本,密阳23(籼
型)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籼型遗传成分较高的形态倾籼且有特异亲和力的粳
型恢复系,经与多个不育系配组,证明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高光效、高结实率、高配合力等诸多特点[13],如配制出的杂交中粳9优418产量优势明显、稳产性好、产量结构协调、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强、结实性好;营养优势强、抗
逆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籽粒灌浆快、后期不衰退,200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4],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于2005年引进。
沪R 378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于2005年从上海引进的恢复系。
本试验旨在探明恢复系南34和从外省引进的恢复系(沪R 378、C 418)对滇Ⅰ型
不育系的恢复力,为南34、沪R 378、C 418的应用前景提供参考依据。
改变恢
复系单一的现状,加快育种进程,为组配强优势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恢复系
南34和从外省引进的恢复系(沪R 378、C 418)配制组合的表现分析,为南34和沪R 378、C418在滇型杂交粳稻育种上应用前景提供参考依据。
1.1 材料
南34和从外省引进的恢复系(沪R378、C418)分别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组配的27个杂交种F1。
1.2 方法
1.2.1 田间试验
恢复系南34和从外省引进的恢复系(沪R 378、C418)分别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组配的27个杂交种F1,于2007年3~10月种植于宜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
科研育种基地,田间管理和大田生产一致,成熟时每个组合随机取样5株,考查
杂种F1的结实率。
1.2.2 分析方法
参照洪立芳等对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其利用研究,对结实率进行调查分析,并以<30%为不育,30.1% ~50.0%为弱恢复,50.1% ~70.0%为中恢复,
>70%为强恢复为标准[15]。
2.1 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
试验结果表明(表1):南34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粳稻组合,结实率均>30%,配制的组合全部恢复;最高结实率达到92.49%,平均结实率为74.93%,强优势恢复组合占88.88%;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强,对滇Ⅰ型
不育系的恢复力达到强恢复标准[16],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2.2 恢复系C418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
试验结果表明(表2):C 418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粳稻组合,不恢弱恢组合占33.33%,最高结实率达到89.24%,平均结实率为65.32%,强优势恢
复组合占55.55%;恢复系C 41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生产上可有选择的使用。
2.3 恢复系沪R 378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
试验结果表明(表3):沪R 378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粳稻组合,不恢弱
恢组合占44.44%,最高结实率达到91.35%,平均结实率为59.29%,强优
势恢复组合占55.55%;恢复系沪R-37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在生产上可有选择的使用。
3.1 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强,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
滇Ⅰ型不育系组配的滇杂31、滇杂32、滇杂35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滇杂31和滇杂32是至今生产上唯一应用的两个兼具优质、抗病的滇型杂交粳稻组合;滇杂35高产、抗病且耐脊,较适应于土壤肥力较低地区种植的滇型杂交粳稻组合。
3.2 恢复系C 418和沪R 37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恢复系C
418与滇Ⅰ型不育系配制的组合最高结实率达89.24%,恢复系沪R 378与滇Ⅰ型不育系配制的组合最高结实率达91.35%,引进的恢复系在生产上可有选择的
使用。
4.1 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强,对滇型以及其他类型的不育系恢
复力的表现有待研究。
4.2 恢复系C 418和沪R 37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恢复力,在生产上应通过研究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作为“桥梁作物”它们的恢复基因及优良性状进行改良,使其优良种性得以充分利用。
4.3 杂交育种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想的杂种F1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在三系杂交
育种中,有好的不育系,必须有好的恢复系配合才能制出理想的杂种F1;在生产中由于生态环境、土肥水平、栽培技术的差异,杂种F1的优势表现差异较大,尤其是云南特殊的生态条件,鉴定杂种F1的生态适应性尤为重要。
本试验中,虽然南34、C418、沪R 378与滇Ⅰ型不育系配制的组合结实率最高达到 92.49%、89.24%、91.35%,但在生产中应对杂种F1进行不同海拔、不同生态环境的
多点生态适应性鉴定和抗性鉴定后,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李铮友著.滇型杂交水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
[2]李铮友著.滇型杂交水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31.
[3]李铮友著.滇型杂交水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51.
[4]李铮友.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与策略[J].杂交水稻,1998,13(2):1 -3.
[5]李衡.云南粳稻优质高产多抗育种及示范推广进展好[J].农村实用技术,2004(5):55.[6]洪汝科,李铮友,王樨,等.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南34的选育与应用[J].西南农业
学报,2004,17(增刊):85 -97.
[7]金寿林,晓芳,大军,等.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1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3,
1(2):37 -38.
[8]黄大军,洪汝科,李炎渊,等.优质抗病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1 的选育与应用研究[J].种子,2003,22(2):79-80.
[9]洪汝科,李炎渊,金寿林,等.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2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03,18(2):17 -18.
[10]洪汝科,黄大军,金寿林,等.优质高产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高产制种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增刊):92-93.
[11]金寿林,唐玉芳,孙正虎,等.高原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2大面积示范单产12.8 t/hm2的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5,20(3):45 -46.
[12]金寿林,谭学林,张忠林,等.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5[J].杂交水稻,2008,23(1):87 -88.
[13]杨振玉,张宗旭,魏耀林,等.粳型特异亲和恢复系C 418的选育及其特性[J].杂交水稻,1998,13(3):31-32.
[14]刘超,王健康,郭荣良,等.强优势杂交中粳9优418及高产高效栽培制种技术.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03-208.
[15]洪立芳,李增高,陈刚,等.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J].杂交水稻,2002,17(1):1 -3.
[16]盖均益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