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雷蕾1 黄宣银2(1.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8-03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
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
干预了提供宝贵经验。
为全面了解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作者在阅读2008年—2011年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文献(不包括综述)366篇的基础上,将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
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被研究对象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状况的被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研究文献数量如表一所示。
大致分为可为
以下几类:①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包括灾区群众、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而且这些研究又主要
集中在受灾群众暂住帐篷的那段时期,分别是来自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的受灾群众。
对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住院者,而对那些受轻伤而没有
住院治疗的受灾群众研究则几无报告。
②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人员,包括志
愿者、医疗卫生人员、现场指挥、武警官兵、新闻报告者等。
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显示,对
志愿者、新闻传播者的关注明显少于救援官兵。
③特殊人群:教师、学生、儿童、孤儿和老
年人被作为特殊人群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
表1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统计
2研究方法与工具
2.1方法各异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各路学者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研究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对照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其中采用最多的是问卷
调查法,它能在短时间内对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但却
很难作深入的定性调查。
2.2工具不一
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90项症状清单,主要了解受灾对象的心理问题。
2.2.2对灾区ASD和PTSD的研究相对较多,运用的工具也很多,主要包括:①创伤后应激
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
②德国艾森创伤问卷。
③临床医师专用PTSD量表。
④斯坦福急性
应激反应问卷。
⑥重大创伤后心理状况调查表。
⑦事件影响量表中文修订版。
社会支持评
定量表。
2.2.3对焦虑抑郁的评定工具包括:①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②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
③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2.4睡眠障碍的评定工具:①阿森斯失眠量表。
②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量表。
2.2.5儿童属于一个特殊人群,心理状况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用专门的儿童评估工具
对汶川灾区儿童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包括:儿童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
①创伤后成长量表。
②儿童抑郁量表。
③儿童版事件影响量表。
2.2.6对教师的评估工还包括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及工作满意问卷。
由于国内尚缺乏公认的灾害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各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及工具,得出的
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则自不待言。
3研究时间
我们根据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研究时间作了个柱状图(图1)显示对灾后心理研究的时间段主
要集中在灾后24小时到1年,特别是灾后3个月内,而一年后的研究文献寥寥可数。
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点:
3.1国家在汶川地震后立即投入大量人力与经费研究灾后心理情况,在初期形成大量文章;
3.2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及完成,受灾群众离开帐篷,学者陆续撤离灾区,研究的困难程
度加大,到后期研究明显减少。
根据世界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地震灾后的心理援助需要
长时间的开展,而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干预至少要坚持20年,这就需要长期关注灾区的心理
状况。
4研究内容与结果
4.1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4.1.1急性应激障碍(ASD)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主要针对暂住帐篷的群众、住院伤员、学生、儿童、救援官兵,研究显示其发生率为4.76%—50.8%。
ASD一般发生在灾后一个月内,随着时间发展,ASD发生率逐渐降低,部分ASD患者可继续发展成为PTSD。
汶川地震后一周,赵高锋等[1]对成都市2个临时居住点的极重灾区受灾群众依据DSM-Ⅳ的诊断标准进行ASD
临床检查出ASD的临床检出率为30.9%,首次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后ASD的发生率,所占比
例高,可能是由于此次地震灾难发生的突然性及破坏性,评估对象亦来自极重灾区。
崔利军
等[2]在汶川地震灾后1个月时对安县地震灾民点的1090名重灾民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显示ASD发生率为4.76%。
李洁等[3]在汶川地震后第三周和第五周分别对住进广州医院的
地震伤员进行心理评估得出灾后第三周ASD发生率为12.8%,而第五周时有12.3%伤员出
现PTSD。
胡光涛等[4]对126名赴北川抗震救灾部队某官兵采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
表进行评定,并结合半结构访谈,显示救灾官兵ASD患病率为13.49%,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噩梦,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兴趣下降,睡眠障
碍和情绪不稳定,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减少ASD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加强
心理评估及危机干预。
4.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从汶川地震初期到震后一年有大量针对各类受灾人群PTSD发
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发现PTSD发生率因时间、地域、研究工具和受灾人群的不
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PTSD的发生率为3.28%—82.6%,受灾程度越严重的地方PTSD的发生
率越高。
如汶川地震后四个月对北川县极重灾区及绵阳城区140名20~50岁的受灾女性进
行调查发现其PTSD发生率分别为35.4%和7.6%[5],与国外相关报告一致[6]。
对于PTSD的发生率与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缺乏一致性,普遍的研究认为离灾难时间越长,PTSD的发生率越低,且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减少PTSD的发生率。
汶川地震灾后半年及一年
对都江堰城区安置点受灾群众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并实施相关的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显示灾后半年及一年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3%和6%[7]。
汶川三所中学1474名学生
在汶川地震后4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PTSD检出率分别为11.2%,8.8%,6.8%和5.7%
[8]。
也有研究显示地震灾后很长时间仍存在严重的PTSD,如汶川地震19个月后重庆志愿
者中有54.6%仍有明显的PTSD症状,而且越年轻越容易出现[9]。
研究显示PTSD的危险因素有作为女性、家庭收入低、居住地为农村、本人受伤、房屋财产
损失、家中有死亡等,保护因素有灾后时间越久、社会支持越高。
因此我们因尽早关注灾区
群众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将女性、有亲人死亡、受重伤者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
4.2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汶川地震灾后灾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而作为女性,家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有慢性
疾病者,在帐篷里的生活空间有限,商品短缺等因素都会增加焦虑、抑郁情绪。
但随着灾后
重建工作的进行,人们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逐渐降低,社会支持越高,其焦虑、抑郁症状越低。
汶川地震灾后半年及1年都江堰安置点群众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1.6%、8.4%;焦虑症
状发生率分别为19.7%、5.6%,灾后一年的焦虑和抑郁明显低于半年[7]。
汶川地震灾后1
年都江堰市14个基层乡镇卫生院的130名医生中度以上抑郁、焦虑分别为16.1%和8.1%[10]。
汶川地震灾后1年青川县学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5%,小学生家庭在地震后接
受过社会捐助与未接受过捐助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5.0%、38.5%[11]。
王军等[12]对
地震伤员评估得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为41.8%,睡眠障碍患病率为73%,并且睡眠障
碍与抑郁和焦虑相关。
4.3 自杀
汶川地震灾后关于自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自杀观念和自杀态度的研究,且基本采用问卷调
查进行横断面研究,而关于自杀死亡率的研究很少,只有徐东等[13]对四川崇州市两所医院
急诊科登记的自杀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显示汶川地震后自杀率明显多于震前的同期水平。
都
江堰90岁以上老人地震前后一年的自杀死亡率分别为8.3%和16.2%,在多变量Cox回归模
型中地震是与死亡率有关系的最强的危险因素[14]。
虽然没有出现专家预测的地震后三个月
的自杀潮,但是很多人存在自杀观念,汶川地震后半年对都江堰560名安置点居民进行调查
发现13.7%的人有自杀念头,0.6%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自杀[15]。
汶川地震灾后1年都江
堰市14个基层乡镇卫生院的130名医生中7.3%的人有自杀的念头但不会真的去自杀,0.8%的
人很想自杀,3.2%的人如果有机会就会自杀[10]。
4.4 酒精依赖及滥用
虽然酒精依赖及滥用是地震灾后常见心理疾病,但汶川地震后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并不表
示酒精依赖及滥用的问题不存在,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酒精依赖者是灾后心理卫生干预
的重点人群。
宋辉等[16]对都江堰、北川、青川14 208名受灾群众进行调查发现其酒依赖
时点患病率为0.80%,比1993年调查结果(0.68‰)高11.76倍,相关因素有男性、年龄较大者、受教育年限较少者、婚姻不稳定者、震中丧失亲人、震前居住地在城镇的、亲眼看到他人死
亡者等。
5研究的缺陷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系统、完整的重大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而我国目前在该领域还处于
初级阶段,很多东西还在摸索当中,并且由于地理、文化差异,我国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
研究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
灾后几天到灾后几年,做了大量的研究,收集了宝贵的数据资料,反应了当时灾区的心理问题,为以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将援救人员的心理问题也纳入了关注对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5.1在地震灾区流行着“防火防盗防心理医生”,地震后大量不正规的心理研究给受灾群众心
理造成二次伤害。
5.2缺乏统一的灾后心理评估工具,使数据之间缺乏借鉴性和可比性。
5.3大部分的心理调查只是做某一个时间段里的横断面调查,只能反应研究对象一段时间里
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人群安置迁移影响追踪调查,缺乏前后的对比性。
5.4对基层公务员、新闻工作者等群体缺乏研究资料。
5.5零散、小规模研究多,多点合作研究少
结论研究资料显示汶川地震灾难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与国外认为的巨大灾难之后是
心理疾病高发阶段的结果一致,严重者甚至表现出某些精神卫生问题,如ASD和PTSD,长期的精神压力更会引起自杀,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及采取心理危机干预,首先要形成相关
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多点合作,形成灾后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网络;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评估、教育、干预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自我恢复的
能力,进行自救与互救;长期系统地开展心理援助项目。
参考文献
[1]赵高锋,杨彦春,张树森,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780名受灾群众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循
证医学杂志,2008,8(10):815-819.
[2]崔利军,栗克清,徐建国,等.四川省安县灾民地震后1个月的精神状况初步调查[J]. 中国神
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 35(5):300-301.
[3]李洁,郭建雄,徐文军,等.四川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9):523-524.
[4]胡光涛,李学成,王国威,等.赴北川抗震救灾某部官兵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31(15):1491-1494.
[5]陆琳,胡丽娜,李燕华,等.汶川大地震后女性应激反应的调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
24(12):747-749.
[6]Armenian HK, Morikawa M, Melkonian AK, et al. Loss as a determinant of PTSD in a cohort of adult survivors of the 1988 earthquake in Armenia: implications for policy〔J〕.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0,102(1):58-64.
[7]袁茵,杨德华,毛文君,等. 汶川地震灾后半年及1年都江堰安置点432例群众心理状况对照
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31-833.
[8] Liu ZY, Yang YF, Ye YL, et al.O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adolescent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Biosci Trends. 2010,4(3):96-102.
[9]吕悦.汶川地震19个月后重庆地区地震志愿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2(3):172-173.
[10]毛文君,张涛,闵文蛟,等.5·12地震后都江堰灾区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
的相关研究[J].四川医学,2009,30(10):1649-1651.
[11]陈高尚.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2]Wang J, Yang FD, Sun CY. The analysi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disorder in earthquake-related injuries.Zhonghua Nei Ke Za Zhi.,2008,47(9):721-2.
[13]徐东,童永胜,李献云,等.地震灾区自杀行为发生水平变化的初步对照分析[J], 中国神经
精神疾病杂志,2011,37(2):111-111.
[14]Flaherty JH, Dong B, Wu H,et al.Observational study of 1-year mortality rates before and after a major earthquake among Chinese nonagenarians.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1,66(3):355-61.
[15]毛文君,袁茵,冉茂盛,等.都江堰地震灾后安置点人群心理健康状态分析[J]. 四川医
学,2009,30(6):970-973.
[16]宋辉,康林,徐佳军,等.5.12汶川地震灾后酒依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0 ,19(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