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哲学,视野,其他论文文档]试论哲学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哲学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述评
”
论文摘要: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语言语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论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术语误用和意义模糊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澄清,从而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分析哲学;课程;教学
分析哲学,也称哲学分析,初创于20世纪初的英国,是哲学家反叛绝对唯心论运动的结果。其分支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为人工语言派和日常语言派,最终引发了哲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的转向”。分析哲学在推动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对课程实践与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虽然分析教育哲学学者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研究方法单调等不足,但仍有可借鉴之处。
一、分析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思想
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2.20世纪20~ 40年代之鼎盛。这一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维特根斯坦提出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像论”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于原子事实的空间之中的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即原子事实的存在。与罗素不同,原子事实不是指简单的对象本身,而只是对象的存在方式或者说逻辑结构。它在逻辑中成为一种图像,后者描述着原子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图像论”主旨,在于把命题看做是关于事实所逻辑图像,通过分析命题来最终揭示世界的逻辑结构。维特根斯坦的着眼点是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于事实的命题图像。在他看来,“世界”概念并不仅包含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切逻辑上可能的世界,即用逻辑命题表达、符合命题逻辑形式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一旦有了这种对世界概念的清楚认识,就可以用逻辑的标准衡量和判断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发现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隐藏的思想的逻辑形式,并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区分可说与不可说。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将哲学彻底改造成一种科学的哲学。
3.20世纪50年代以后之衰退。分析哲学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从欧洲大陆移师美国之后走向衰退,主要以蒯因(W.V.Quine)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逻辑实用主义又称实用主义的
分析哲学,逻辑分析方法和实用主义传统的结合是蒯因哲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克里普克、普特南、戴维森等人的工作,分析哲学进入所谓“后分析哲学”时代。分析哲学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所讨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已过时。相反,当今任何哲学家,只要是讨论与语言、意义、真理、逻辑命题以及实在等问题相关的内容,就一定要受分析哲学的影响。
二、分析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课程与教学目标。以逻辑实证分析和语言分析为依据,分析哲学者提出:只有对教育目的进行深刻的语言学分析才能对其有全面认识,教育目的不仅指研究者和决策者在目的陈述中所表达出来的表面目的,还包括隐藏在这些表面目的背后的各种假设、意图、预设和价值观。还指出,虽然对教育目的的表述难以陈述清楚,但仍应该使用诸如公正、爱国、荣誉等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概念对其进行表述。普适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因而对教育目的进行分析时,须将之置于具体的实践背景中。同时,对教育目的的分析是向现实和实践开放的,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哲学对教育活动及其概念进行分析,为教育活动提出新的教育目的观。如谢弗勒(I·Scheffler)强调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追问精神。他指出,施教者必须为学生“提供证据”(eviden ce-giving),必须合理解释自己的教育行为,学生有提问的权利和要求施教者对问题作
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的权利。实际上,对教育活动、教育现象进行剖根究底的考察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与追问精神也是分析哲学在教育目的观上的表现。教学活动的展开是语言活动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形式对教育概念和命题的表达实现的。由于教育目的的不断发展,实施教学活动的目标也随之变动,因而,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教学意义也是变化的。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须对时代因素和生活方式进行充分考虑,以形成符合特定时代人们所公认的教学意义。另外,在确立教学目标前,对教学活动含义有清晰的认识是形成相对稳健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实践健康发展的前提,而这种认识是基于语言分析的分析方法。
“
2.课程与教学内容。分析哲学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哲学思潮,因此,其有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思想观点便往往是通过对一些教育术语、口号、命题、论断的分析而间接地表达出来。另外,分析教育哲学学者还对课程计划提出批评,认为课程计划常常是浮于言表,而不系统、细致。教学工作者在制定计划时会将一些问题、语言、意义含混表达。针对这些失误,教师和课程研究者应该认真分析,增强对课程的批判意识,重建专业术语意义清晰的课程。
3.课程与教学实施。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上,分析哲学学者倡导的是一种知行统一的课程实施观,而这些观点也是通过对一些相关命题与术语的分析中来体现。如对“知道”、“思考”等这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刻意厘清,从而深化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理解,推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策略方面,主要是倾向于对教学方法的分析,表现在:①关注教学实践中价值观和教学术语之间的复杂关系,用中性、冷静、客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积极应对不良价值观对儿童的侵蚀。②主张将范式分析思维作为确立教学方法的依据,即用可以澄清教学术语观念的逻辑范式来推动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用客观、中立、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教学实践问题。③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实践。
4.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及出于怎样的地位都制约着教学的结构和类型。从事语言分析的研究者要求教师在教室中使用的语言要有充分的把握,原因在于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教学语言都和其他语言一样负载价值,都是传递教师要表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