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经 济贸易政策因素)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发展
22
五、人口与生产规模因素 人口、生产和市场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人口分布的影响 生产规模影响 市场条件的影响
23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 理论,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 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 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 证检验。
13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1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 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32
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 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 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 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33
举例1: 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 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 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见 课本71页)
46
47
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
率或两种不同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38
按绝对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
39
分析见课本68页
40
对绝对优势的评价(略):见课本P69
41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 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2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4
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 发展。 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总之,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5
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 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 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9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 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 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 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 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 工的依赖。
10
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 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 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 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 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 引入期货交易。
51
(2)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与单位 产品B要素投入的比率。公式可以表述 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
采用此衡量方法条件下,一国生产某种 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另一国家生产相同 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 就具有比较优势。
18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 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 协作关系。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 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 的国际分工。实质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 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 载体。
19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2
关于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是指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
27
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 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 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28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 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 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 有利的。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45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31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①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
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 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 处于劣势。
②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 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 表示。
联系的工作。 三次社会大分工
3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 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 间的分工。
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主要包括: 一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结构; 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
43
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 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 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 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 的差距是不同的。
44
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
1
80
90
1.125>0.83,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 上拥有“比较优势”。
50
仍沿用上例的数字,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1
100 1
120 100
1.2
120
1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90 80 0 .89
1 90
80
1.2>0.89,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 势”。
地位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度和深度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0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资本国际化因素),特别是战后跨国公
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居于主导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获得发展、 产业内分工的发展
29
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
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30
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 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 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 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 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 发展。
15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 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 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25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1776年) 又名《国富论》。
26
斯密的《国富论》整体贯穿着自由放任的市场 经济思想,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 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述国际分 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 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48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 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49
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120 1
100 120
0 .83
100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80 90 1 .125
8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 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 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 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 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 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 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 工业制成品。
11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 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 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 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12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 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 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 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 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 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 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 加。
34
35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于葡 萄牙。
36
表二: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绝 对优势
37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美国 高于中国,棉布的生产效率却是中国高于美国, 即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优势,在棉布生产 上具有劣势,中国在棉布的生产的上具有优势, 而在计算机生产上处于劣势。
6
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 基础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
种类发生了变化。 总之,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
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 之间的分工。
7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 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16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 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 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 足道。
17
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 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 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 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 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 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经 济贸易政策因素)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发展
22
五、人口与生产规模因素 人口、生产和市场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人口分布的影响 生产规模影响 市场条件的影响
23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 理论,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 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 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 证检验。
13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1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 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32
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 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 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 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33
举例1: 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 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 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见 课本71页)
46
47
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
率或两种不同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38
按绝对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
39
分析见课本68页
40
对绝对优势的评价(略):见课本P69
41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 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2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4
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 发展。 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总之,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5
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 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 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9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 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 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 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 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 工的依赖。
10
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 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 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 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 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 引入期货交易。
51
(2)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与单位 产品B要素投入的比率。公式可以表述 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
采用此衡量方法条件下,一国生产某种 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另一国家生产相同 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 就具有比较优势。
18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 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 协作关系。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 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 的国际分工。实质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 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 载体。
19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2
关于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是指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
27
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 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 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28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 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 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 有利的。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45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31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①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
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 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 处于劣势。
②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 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 表示。
联系的工作。 三次社会大分工
3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 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 间的分工。
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主要包括: 一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结构; 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
43
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 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 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 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 的差距是不同的。
44
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
1
80
90
1.125>0.83,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 上拥有“比较优势”。
50
仍沿用上例的数字,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1
100 1
120 100
1.2
120
1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90 80 0 .89
1 90
80
1.2>0.89,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 势”。
地位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度和深度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0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资本国际化因素),特别是战后跨国公
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居于主导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获得发展、 产业内分工的发展
29
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
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30
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 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 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 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 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 发展。
15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 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 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25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1776年) 又名《国富论》。
26
斯密的《国富论》整体贯穿着自由放任的市场 经济思想,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 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述国际分 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 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48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 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49
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120 1
100 120
0 .83
100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80 90 1 .125
8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 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 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 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 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 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 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 工业制成品。
11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 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 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 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12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 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 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 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 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 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 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 加。
34
35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于葡 萄牙。
36
表二: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绝 对优势
37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美国 高于中国,棉布的生产效率却是中国高于美国, 即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优势,在棉布生产 上具有劣势,中国在棉布的生产的上具有优势, 而在计算机生产上处于劣势。
6
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 基础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
种类发生了变化。 总之,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
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 之间的分工。
7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 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16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 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 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 足道。
17
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 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 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 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 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 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