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体知识及相关题型和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相关题型和答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文的线索和作用
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件为线索;3、以核心事物为线索;4、以情感为线索;5、以题目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情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穿插在记叙文的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
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它分为: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旨。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环境描写(自然坏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背景;○2渲染故事气氛;○3推动故事情节;○4突出文章中心;○5烘托人物的内心或形象。
○6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5、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四、层次的划分
按时间划分;按地点划分;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总分总。
★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此文记叙了……的故事,表现/揭示/讽刺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简答,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六、记叙文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
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八、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3、4点回答。
)
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题型:填空,简答。
如: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
★九、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课
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标题的作用:1、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2、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用修辞/表现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引发读者思考。
题型:填空,简答。
(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或妙处?为什么以此为标题?你能不能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十、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题型:填空。
如:文章结尾说:“那并不是我的初衷”,“那”具体指的是_,“初衷”具体指的是_.
十一、考纲规定掌握的标点:
逗号、句号、问号、冒号、顿号、分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常用标点的作用:
引号:引用、特定称谓、讽刺否定、特殊含义
省略号:内容的省略、话还没有说完、声音的延长、说话断断续续
破折号:解释说明、话题转折、声音的延长、意思递进
题型:填空,选择如:第○2段加点的“落草”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 ,其引号的作用是:_。
十二、文章的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六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
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十三、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和看法)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四、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技巧: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题型:简答,填空。
如:第○4段划线句子“双手微微颤抖但用平静的语调”中“颤抖”和“平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十五、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
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十六、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
题型:简答。
如:第(4)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够删去?为什么?
★十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十八、语言特色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十九、文章仿写、补写、缩写。
答题技巧:要注意文章的六要素。
高频考点: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 2、结合文本,分析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3、运用了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4、解释加点字词的表达效
果。
(……用的好,为什么?)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文中人物或事件的认识及看法。
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Δ按说明对象分,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如《松鼠》。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落日的幻觉》。
Δ按写作方法分,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中国石拱桥》是平实性说明文,《桥之美》是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科学、准确、严密
语言风格:平实、生动、形象
二. 阅读技巧
(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3种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就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那个事物或事理。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 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找准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
方法一:看题目。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落日的幻觉》的说明对象是落日
时容易引起人们幻觉的几种现象。
方法三:挑关键词句。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是物候及物候现象。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特点?
所谓特征,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义狭义、正反)等。
把握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题着眼。
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3、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用原文回答,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
②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②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③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4、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引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文的题目
★题型为:①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②文章
为什么以“**”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④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
⑤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
⑥给文章拟标题。
★【解题指导】
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运用了..,(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
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
6、说明文开头句段的作用
★题型为:①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②简要说明第一段的作用?③开头几句有什么作用?④第一段以..为开头有什么作用?⑤文章开篇介绍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①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是..,说明这个对象的..特征;②形式上主要从说明方法的作用回答。
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引出下文对...的说明。
★特殊情况:A、开头如果是设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XX或内容,激发兴趣;B、引用古诗文:增强文学性。
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常用修辞(无论怎样考察大家,都要灵活运用。
)
7、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
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如《核舟记》《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分别介绍核舟和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逻辑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
①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如《松鼠》先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用途。
④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如《苏州园林》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⑥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8、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
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9、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删掉这个词语后……”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这个词说明了..(3)若删去,就变成了..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
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类型6、××词好在哪里?
★对策: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10、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理由一般有:①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某种规律。
③可能和前文或后文中某句话有前后照应的关系。
④还可能符合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
11、题型:发散创新:(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
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2、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
出下文了。
13、说明文写法分析
①、结合说明方法谈: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②、结合修辞手法谈: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③、结合表达方式谈: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