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1.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
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
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此内容主要描述了《上海新报》创办的背景与目的,由
此分析可知旨在传播商业信息,D项正确;A、B、C项都是报刊的功能,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功能
2. 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
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中体现了女性积极参政,这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平
等意识增强的表现,故选A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
3.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答案】D
【解析】图片出自20世纪初某报截图,刊登了一则“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20世纪初,中国
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报刊登载征婚广告可以作为出版业发展、广告业进步和婚姻习俗变迁的
直接证据,所以A、B、C均可排除;D项“世界文明之演进”图片材料不能体现。

故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繁荣
4.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B项“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与史实不符;D项“明星代言
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不符合史实,该广告的右侧是对产品功效的介绍,故广告突出了对产品
功效的宣传,C项正确。

5.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
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

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
养费。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离婚案件增多,反映出观念的变化。

法律书籍
增长,女性聘请律师,反映出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D项正确。

1928
-1933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B项时间不准确。

AC表述不准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
6.(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
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
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

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
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

为改变这一状况,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8分)
【答案】(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
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4分,答对2点即可)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
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

(4分,
答对2点即可)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

(2分,答对2点即可)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6分,答对3点即可)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6分,答对3点即可。

如果考生只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没有阐释,则各给1分)
【解析】(1)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清末民国时期,新式的交通工具和传统的交通工具并行于世的现象;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及所学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外因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促进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

内因方面,清末洋务运动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国的成立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还是水平问题啊”等关键词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差。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发展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有: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

”、“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可以得出“尴尬”指的是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

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知识,城市国企改革,使下岗工人的增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7.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B.是乡村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
C.是城市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
D.中西合璧是其典型特征
【答案】D
【解析】图中所示为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与西方文化无关。

8.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纱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

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通过对比两幅图片可发现,近代习俗在服饰、发式、礼仪、缠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9.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词:社会原因。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原因,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所有带①的选项,所以本题选C。

1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视为封建
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最能体现 ()。

A.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B.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C.人们的平等观念增强
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
然不同,由此反映了生活习俗的变化,A正确。

B、C两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直接体现,D项说法不准确。

故本题选A。

1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
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即是西方列强
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
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12.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的能力。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故
B正确。

A为废止缠足的运动,C为婚礼习俗变化,D为近代交通工具黄包车。

13.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
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

”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答案】B
【解析】“手机”、“电话号码”均是现代通讯技术,细心审题会很容易得出为B。

14. 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一材料
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 ()。

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
【答案】B
【解析】电影艺术传入中国前早已诞生,故排除A项,1896年我国电影还未诞生故C、D两项不正确。

结合教材可知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
影放映。

15.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

这一现象说明
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
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任市长亲自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说明无
袖旗袍的流行受传统势力的阻碍,A和C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是国民政府,故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变迁
16.(12分)下图是清末明初的历史场景
上述现象反映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变迁的原因。

【答案】特点:出现了西方化的趋势;交通、通讯更加便捷;蕴含平等思想;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先进技术,民主平等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
式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解析】从材料图片可以分析的出,清末上海在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和饮食习俗等各方面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近代化进程缓慢起步。

分析原因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习俗的变化等多方面进
行分析。

上海的变化主要也是由于近代上海通商口岸开放的比较早,近代西方文明传入的也比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相对充分,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
上海变迁的特点与原因。

17.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
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
建铁路……为总率的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材料反映了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④都正确,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
18.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
建余孽、“猪尾巴”、“满奴”。

下列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
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史实可知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时期即已提出了“断发”和易服的主张,A项说法
错误不符合史实 B C 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应该直接排除,故答案选A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服饰的变革
19.下图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

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图中服饰①是存在于清朝,②则是在民国时期,③则是在文革时期,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故应该选择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20.“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封闭体系中的中国人将西方的摇滚乐当作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象征加以
坚决抵制。

八十年代,正当中国人以热切的目光打量世界时,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以他的歌声
舞姿,离经叛道的举止、装束和生活方式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成了他的
崇拜者。

”对此材料,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A.摇滚乐适应年轻人的心理需要B.中国人的观念由保守转为开放
C.社会变迁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D.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较片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封闭体系中的中国人将西方的摇滚乐当作资产阶级腐朽文
化的象征加以坚决抵制”得知,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人排斥一切属于西方的东西,把这一切都作为
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象征,抵制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但是当“中国人以热切的目光打量世界时,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以他的歌声舞姿,离经叛道的举止、装束和生活方式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成了他的崇拜者”,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重新确
立了新的价值观念。

不再把西方的音乐作为资产阶级腐朽文化进行抵制,反而带着欣赏的态度。

选择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思想解放
21.(19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

……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

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
绅和平民大量涌入。

……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二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

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
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

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萎缩,许多人拖欠贷款。

1929年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达20%,对GDP的贡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则更大。

——徐挺立《改革开放30年房地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

(4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业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3分)
【答案】(1)原因:①《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②太平天国
运动造成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③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入开发;
④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工作。

(8分)
(2)原因:①银行贷款推动炒房;②房地产商盲目扩大开发。

(4分)
解救:①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②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分)
(3)贡献:①拉动了相关产业和GDP的增长;②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③改善人们的居住
条件。

(3分)
【解析】(1)依据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民族近代企业的兴起等
主要相关史实相关联系,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归纳原因。

《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
入开发;
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工作。

(2)原因一句“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的行列”分析归纳,银行贷款推动炒房;
房地产商盲目扩大开发。

解救列举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
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
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
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
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3)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达20%,对GDP的贡献,对地方财政的则更大。

贡献主要是从经济增长和人们的住房需求两个角度归纳:拉动了相关产业和GDP的增长;带动地方财政
收入的增长;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考点】上海历史的变迁•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近代上海历史的变迁•上
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民族工业的创建;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国
家调控经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2.“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不包括
A.对外交流B.思想解放C.文明碰撞D.政府提倡
【答案】D
【解析】从时间上看,“自同光以迄宣统”,材料所述现象应该是19世纪中后期,在这一时期,一
方面由于外来的侵略,外来文化广泛传入,中西文明碰撞;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导致思想解放,中国近代化的开展,都推动了这方面的发展。


就是说,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所导致的,故排除ABC。

政府并没有提倡,所以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23.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
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工业落后,市场上很多商品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生产的,即舶来品,所以都带“洋”字。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24.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一是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对
材料解读“不正确”;二是要结合比较项目与数据的变化态势,分析获得结论。

由题干分析可知A、B、C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
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D的表述是不正
确的,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特点及
原因
25.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一文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
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 “洋”族
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在近代大量
进入中国主要是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积极引入造成的,但政府在其中并未
大力提倡,所以①②③三项均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④项表示错误,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特点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遭受严重剥削;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也不断地发展,力
图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中国的土特产品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依赖对象。

26.“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宝贵之家,莫不尤而
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C.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晚清时期上海社会女性服
饰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上海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A项符合
史实和题意要求,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说法错误,D项也是重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答案选A项。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根本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
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