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14传播技术与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艺术:创造永不消亡的历史,永不死亡的形象, 随心所欲的结局,关于未来的美好承诺。
▪ 技术将上述所有的一切都落到实处,都给人以当 下的体验,取消了想象的可能,也就取消了另外 一个世界(宗教世界在技术时代也受到了巨大挑 战)。——数码技术时代的“艺术终结”。
▪ 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
▪ 鲍德里亚:幻觉死了!
▪ 以假乱真的仿拟技术
课件
21
作为仿像的艺术
▪ 比真实更加像真实的 符号形象
课件
22
艺术构思: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课件
23
艺术的功能:指向未来,营造另一个世界
▪ 费希特:两个世界 ▪ 艺术——可能的世界——应该的世界
课件
24
数码技术:艺术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无需生活中别处
课件
25
艺术和爱情是人类能够短暂地体会“永恒” 的两种方式
课件
26
感谢您的关注
课件
4
黄色新闻的中国表征
▪ 都市报“三无”新闻的泛滥; ▪ 网络新闻“娱乐至死”的极端;
课件
11
黄色新闻第一次展现了大众文化的 一个为人诟病的特色
▪ 通俗——媚俗——恶俗
▪“俗”
课件
12
信息传播和商业联系在一起
▪ 精神生活成为广泛而普遍的社会需求,文 化成为可以生产、流通、消费的产品。
LOGO
文学研究--14传播技术与文化 研究
现代性中的技术问题
▪ 1.现代是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的; ▪ 2.技术与理性的关系——工具理性的形成; ▪ 3.技术和“人的延伸”; ▪ 4.技术和主体性的悖反逻辑。
课件
2
传播技术的变迁
▪ 1.印刷电子数码的传承;
▪ 2.传播技术变迁的逻辑:
▪ ·克服时空障碍,让人们能够了解更加遥远 (时间和空间)的信息;
▪ ·模仿和虚拟,制造出更加让人信服的虚拟 形象和空间。
▪ 3.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理解传播技术的两个 入口。
课件百度文库
3
传播技术(媒介)何以成为 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 1.文化研究的主旨之一:文化的范畴(对文化的关注)从 精英(高雅)文化转为大众文化;所以“文化是一种生活 方式”、“文化是日常的”;
▪ 民众也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力量。“伯明翰学派”的关注对 象。
▪ 2.二次大战后西方社会文化的转型;“五月风暴”的颠覆 性作用,“后现代理论”的繁盛土壤;
▪ 3.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适,福利国家的兴起,民众力 量的增强;
▪ 4.作为社会动力因素的传播媒介: ▪ 信息传递的普遍化,大众化,人们认知社会的能力增强; ▪ 信息表达渠道的通畅——公共领域(舆论监督)的形成; ▪ 人际交流的繁荣——地球村的形成。
课件
13
电子信息传播与艺术的大众化 ——娱乐话题的提出
▪ 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 广播、电影、电视媒 介的诞生和勃兴
▪ 人类对信息传播的两 大需求满足得到了巨 大提升:电影发明和 发展的两条线索。
课件
14
电子传播技术对艺术的冲击
▪ 复制导致:韵味的消 失,艺术独一无二性 的消失,艺术和日常 生活界限的消失,艺 术仪式功能的消失
▪ 电影艺术:新的叙事艺术;娱乐化和深度的两级 分化。
▪ 电视艺术:新的兼容艺术; ▪ 摄影艺术:新的模仿艺术。 ▪ 人类纪实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不断被拓展。
课件
17
媒介技术——艺术范式——意识形态
▪ 电子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 的关系:将意识形态变成 意像形态 (imagologie))【米 兰·昆德拉:《不朽》】
课件
15
媒介技术与商业的结合
▪ 技术开发——满足需要——商业动因 ▪ 有效的技术=赚钱的技术 ▪ 技术促使艺术的“俗”化。 ▪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艺术的批判:阿多诺对音乐
拜物教的批判、弗罗姆对电视病态人格的批判、 马尔库塞对“单向度人”都批判。
课件
16
媒介技术自身的调整: 电子媒介技术和新艺术范式
课件
18
媒介技术促进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
▪ 1.符号的感性功能; ▪ 2.符号的证实功能; ▪ 3.专业的信息工作者“专业主义”的幻像:
现代社会的风险与信任。
课件
19
伊恩·昂:观看《达拉斯》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
▪ 《豪门恩怨》何以风靡全球:大众文化的 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课件
20
数字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