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区十二五农业重点专项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坊子区“十二五”农业重点专项规划
坊子区现辖1镇4街道,294个村居,耕地面积28.6万亩,农业人口23.5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78.3%。
近年来,坊子区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惠农项目,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增收,2009年全区粮食单产409公斤、总产17.7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5%、1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29元,比上年增长8.1%。
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其中市级12家、省级2家。
农业品牌认证成效显著,全区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11个,其中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6个。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十一五”期间,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0余人,培训各类农民技术员2000人;2009年配合组织部门评选出全区首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人,另有2人被评为潍坊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不断加强体制和机制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区的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依然比较落后,农业总体上依然属于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依然不够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出口受阻,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投向农业农村方面的资金总量相对较少,财政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偏少,加上加工原料与当地主要农产品联系不密切,带动能力大打折扣。
“十一五”农业发展基本成果
(一)测土配方施肥。
争取国家资金130万元,严格按照实施2008年度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区方案要求采集土样、水样8000余个;安排3414试验安排20处、肥效对比安排20处。
所有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到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系统。
举办测土配方施肥镇街培训班46期,举办村级培训班248期,共培训农民10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明白纸6万余份。
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完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0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达20万亩以上。
节本增效2827万元,减少不合理施肥量253吨,增产粮食1.56万吨。
(二)小麦直补和粮食综合直补。
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直补每亩补贴13元,自2006年-2010年小麦良种每亩补贴14元,综合直补2006年每亩补贴14.2元,2007年每亩补贴30.5元,2008
年每亩补贴65.2元,2009年每亩补贴69.97元,2010年每亩补贴69.15元,6年总共补贴6605.38万元。
(三)小麦、玉米、棉花良种直补。
2008-2010年全区累计50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500万元。
玉米良种补贴从2006-2010年全区累计推广面积80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800万元;自2009年开始实行对我区种棉农民实行棉花良种补贴617亩,每亩补贴15元。
2009年我区共享受免费良种505公斤,计9255元。
(四)农业技术推广。
推广农业新技术14项,分别是: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38万亩,增产10%以上;两薯脱毒增产技术1.2万亩,增产15%;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18.6万亩,亩增43公斤,增产10.8%;小麦三改技术推广10.3万亩,亩增42公斤,增产12.5%;玉米紧凑型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18.7万亩,比对照亩增53公斤,增产15.1%;玉米“一增四改”新技术16万亩,亩增52公斤,增产13.6%;有机旱作栽培技术4.6万亩;瓜果菜标准化栽培技术6.3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4.2万亩;秸秆还田20万亩;配方施肥33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40万亩次;大棚瓜菜二氧化碳气体施肥0.3万亩,棉花良种推广0.1万亩,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五)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5次,培训农村劳动力9000人,其中8500人转移到企业就工,培训农机使用与维修工300人,沼气工10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100人。
2005-2009年,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次,培训农民辅导员600人,带动示范农户12000户。
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坊子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农村新能源建设。
共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000座,为潍坊紫鸢牧业有限公司建设大型沼气池1座。
争取上级资金150万元。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形势分析预测
“十一五”时期,我区农业发展经历了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严峻考验,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农产品受阻,影响了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由于“十一五”期间的粮食综合直补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户种粮积极性,再加上经济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复苏,“十二五”期间将在确保粮食
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出口农产品和农民增收预计会大幅度增长。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严重障碍。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乃至组织成员的竞争、合作关系,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就总体而言,我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
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
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十一五”期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最近几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大型拖拉机增加很快,但农忙时节仍缺乏大型拖拉机耕作,深耕深翻面积小,导致犁底层变浅、土壤板结和质量下降,因此土壤保水能力和化肥利用率都有所下降,加剧肥料和土壤流失的问题,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由于大型农机具发展不足,甚至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障碍。
(三)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需继续深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层出不穷,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
加快发展的态势,解决了单个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合算的许多问题。
但就总体而言,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缺乏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大量农产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农民增收缓慢。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农业工作将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科技化”农业为重点,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立足实际,强化服务,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全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在保证粮田面积21万亩的前提下,确保全年粮食总产18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8%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增长10%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人以上。
四、“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在继续抓好抓好粮食生产立足我区实际,重点抓好以下项目。
(一)立足区位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我们坊子区地处潍坊东南方向,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拥有潍河、汶河、渭水河、白浪河、夹河套、九龙涧、石埠山等自然资源和德日式建筑群、古杞城、太公堂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优势。
经过前期调研,计划在全区建成以九龙涧生态保护区为核心,以九龙街道潍河片区、黄旗堡镇夹河套片区、坊安街道潍安路沿线、坊城街道白浪河片区为补充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即“一个核心、四个片区”。
“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区开发观光性园艺区、游钓场所等市民休闲区域8个以上;开发利用生物生态资源及季节景观资源,挖掘地方民俗和名胜古迹优势,发展“农家乐”小区5个以上;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融科技、教育、展示、采搞于一体的农业教育基地5个以上;开发农村适宜种养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为游客提供宠物寄养、花卉代管、农田出租等特色旅游产品村15个以上。
(二)发挥市场优势,打造品牌化农业。
围绕解决我区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价格和品牌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一起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思路,“十二五”期间,建成大姜、芦笋、草莓、西瓜、牛蒡5个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
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4处,开展“农超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区内农产品基地60%的产品直供潍坊各大型超市;制定“三品一标”和名牌产品、商标认证奖励办法,集中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实现“三品”认证5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5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著名商标2个。
(三)扶持壮大龙头,建设产业化农业。
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技术改造、重组改制等措施,使潍坊天润牧业有限公司、潍坊中基饲料有限公司、潍坊嘉源食品有限公司潍坊中粮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水平发展,着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高端涉农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产业招商,兴办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规划期间,新增农业加工企业50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重点4家以上,国家级重点1家,努力形成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即:三元、阳春、紫鸢为主的乳品加工企业集群,以中粮、大洋、新康为主的肉类加工企业集群,以风筝、六和、中基为主的粮食饲料加工企业集群,以潍坊嘉源食品有限公司、潍坊信元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瓜、果、菜加工企业集群。
帮助企业规范运作,每年至少为2家企业争取到上级资金扶持;不断创新投资平台,积极引导金融、保险和担保等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经济竞争地位,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四)抓好质量安全,发展园区化农业。
对全区农产品集中种植区域,实行园区化封闭式管理。
“十二五”期间,围绕园区发展,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生产标准。
要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控制的需要,加快当地农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确保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都有相应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二是大力发展高端设施农业。
专门制定园区招商政策,着力引进2家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先进科技支撑的高端设施农业,打造为全市乃至全省的设施农业的领头雁。
三是健全监管网络。
要切实加强农业监管队伍建设,在镇街要成立农业执法中队,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办公室,共同抓好农资生产经营市场和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综合执法和监督管理,力争用2-3年时间,园区内都要设立监测网点,能够进行农药残留速测,形成区、镇、园区三级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四是建立责任追溯制。
园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和检测信息报告制度,引导种植农户对生产地块、管理过程、产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全程做好资料记载,如发现问题,便于逐个环节追查责任。
(五)围绕迁村并点,发展科技化农业。
“十二五”期间,在完成迁村并点后,大量的农民将从土地上脱离出来而转向非农产业,大量的土地向种植大户或农业经营实体集中已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经营的新模式。
一是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种植。
大力推行统一供种,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农业增产新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二是加强新型农民科技技能培训。
围绕全区产业特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行“订单式”、“定向型”的技能培训机制,加快我区农村劳务输出以“普壮工”为主向以“技能工”为主的转变。
搞好规划与引导,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小个体、大群体,小加工、大规模的专业村、产业镇,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十二五”期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镇街和村级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及时向社会和生产经营者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网上交易、项目推介、科技知识等优质化服务。
不断健全区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到2012年,全区5个镇街全部建立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站;到2014年,全区新建农村社区90%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信息覆盖面达到70%以上。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1、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2、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建立以良种、节本增效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为重点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把经营性服务机构推向市场,试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4、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优秀科技团队。
大
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抓好农业科技拔尖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评选、管理和使用工作。
鼓励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和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农业科技服务实体,支持科技人才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品牌农业
1、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
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全部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
加强对水、土、气的监测,控制工业污染物,遏制农业自身污染。
充分利用规模养殖产生的丰富有机肥,培养提高地力,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指导与管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合理使用化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和频振式杀虫灯,推广果实套袋和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全部推行无公害化种植。
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加快产品认定认证步伐。
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做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申报、认定、认证、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1、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协调贷款、争取项目、强化服务、优化环境等政策措施,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中介组织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其带动农户、科技开发、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的能力,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型产业格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建立规范化的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使
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确保每个企业都能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质量标准和数量达到企业要求,实现农企“双赢”。
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坚持以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四)大力实施秸杆综合利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能源短缺是我区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生态农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的能源供给问题。
根据外地建设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发展沼气是一条经济适用的路子。
大力实施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结合三改(改厨、改厕、改圈)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通过对沼气的综合利用,建设生态庭院,发展农村经济,构建新型庭院能源经济生态系统,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根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010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