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对宇宙、对太空一直有着无限的向往。

早在唐代,我们的先贤就已经知道从月球表面发出的亮光来自对太阳光的反射。

过去几千年,不管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对太空的探索、对宇宙的理解都在不断精进。

探索宇宙的意义来自我们仰望星空的内在原动力,或者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宇宙最基本的好奇心。

这个原动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述,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将其实现。

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曾经说过,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

这句话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有启发意义。

那么,对于天文学家或者宇宙学家来说,探索太空是要解决或者回答什么问题呢?这无外乎长久以来,我们渴望得到的、对这个世界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比如说宇宙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是怎样起源与演变的,这背后又遵循着怎样更基本的自然规律。

科学探索,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迭代科技工具,不断精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天文学家把望远镜建设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在地球的南极还是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甚至是在我国西藏的阿里地区,都建设有迄今海拔最高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最初的信号。

我们在不断利用科技发展,探求宇宙最基本的规律。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不仅把望远镜建设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还把它们发射到近地轨道甚至是遥远的太空,去接收来自不同天体的微弱的宇宙信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把文明拓展到了大气层以外,拓展到了诞生人类文明的这个黯淡蓝点之外的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不久前发射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第一代恒星发出的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天文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宇宙诞生后的第一缕曙光来自哪里。

天文学研究,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门考古科学。

我们研究宇宙过去发生了什么,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发生过什么,再通过这些遗迹和迹象,追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我把它总结为“问天”,我们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个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由此拆解出成千上万的问题,等着一一回答。

(摘编自苏萌《走向太空,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吗?》)
材料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多个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存在捉襟见肘,甚至无人可用的现象。

因此,从中小学起大力实施推广科学教育迫在眉睫!
想要让中小学科学教育真正见到成效,首先应该让全社会就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其目的应该是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生动的科学实验、科学手段、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领域,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只有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才能成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各行各业开展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就上述目的达成共识后,如何科学合理设计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原则也就随之清晰。

第一,要避免知识灌输、避免设置“标准答案”。

科学创新本质是对未知方向的探索,其路径可能不只一条,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就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多个答案、多个思路、多个方法的存在,也要允许没有结果或只有负面结果的存在,因为科学创新更注重的是探索过程及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第二,一定要“慢下来”。

客观上,中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能力有限,还有大量的课内课程需要学习,因而设置短期的、较难或较易实现的科学教育内容都是不切实际的。

客观上,思考和求解一个科学问题一定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定会有波折、
是迂回向前的,只有随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入,才能逐渐找到解决方案。

所以,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目标导向,允许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维度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各大高校的辅助作用。

好的科学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课程背后科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科学问题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度、不同地区学生基础差异、科学实验的推广程度等。

相关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能够较好把握上述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将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积累和对学科的深入理解,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四,中小学一线科学教师应尽快完成思维转换,抛弃目标导向,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过程,允许失败、允许波折。

因为创新来自动手过程中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非知识的灌输。

为此,教师还要做到适时引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找到实验数据、取得实验条件等。

笔者认为,只要学生、教师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中小学就开始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就能为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提供沃土。

(摘编自成里京《科学教育应更注重探索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一直无限向往着宇宙、太空,因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对太空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

B.进行对世界的科学探索,既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必须使用最先进的技术。

C.要解决我国科技发展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而且要从中小学做起。

D.科学研究人员凭借专业积累和对学科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中小学科学教育设计好科学课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奇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内在原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好奇心,人类文明就会被摧毁。

B.天文学研究是一门考古科学,研究宇宙的过去,就会知晓宇宙的未来,还可以为我们心中成千上万的问题寻找答案。

C.科学创新的路径有很多,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答案,也允许学生探索未知。

D.当下的科学教育对中小学一线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中不需要进行知识灌输,只需要带领着学生做实验,获得实验数据。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引用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和亚瑟·克拉克的名言,增强了文章论述语言的说服力。

B.材料列举“宇宙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让读者清楚了解探索太空能够解决或回答的问题。

C.材料介绍地球各地观测宇宙的天文望远镜,是为了突出我们对宇宙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

D.材料以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事实,展现了人类接受宇宙信号并研究探索宇宙的进程。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以实现学生的创新成才。

B.知识体系重构与多元实践训练是科学教育的两大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C.科学教育离不开科研院所、高校的辅助作用,需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D.科学教育涉及学科较多,要多学科融合,重点突出数物化的学科学习。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学探索,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概括。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

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

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

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

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只见几个丫头舀水,都在回廊上围着看画眉洗澡呢。

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

”林黛玉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

”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

”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

”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

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

”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

”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

”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

”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

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说着便啐了一口。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林黛玉抬身就走。

宝钗便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

走了倒没意思。

”说着便站起来拉住。

刚至房门前,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

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他两个坐。

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

宝钗方欲说话时,只见王夫人房内的丫头来说:“舅太太来了,请奶奶姑娘们出去呢。

”李宫裁听了,连忙叫着凤姐等走了。

赵、周两个忙辞了宝玉出去。

宝玉道:“我也不能出去,你们好歹别叫舅母进来。

”又道:“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

”凤姐听了,回头向林黛玉笑道:“有人叫你说话呢。

”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和李纨一同去了。

这里宝玉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只是嘻嘻的笑,心里有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此时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了,挣着要走。

宝玉忽然“嗳哟”了一声,说:“好头疼!”林黛玉道:“该,阿弥陀佛!”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

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

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

贾母、王夫人见了,唬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

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珍、贾政、贾琏、贾蓉、贾芸、贾萍、薛姨妈、薛蟠并周瑞家的一干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

登时园内乱麻一般。

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众人越发慌了。

周瑞媳妇忙带着几个有力量的胆壮的婆娘上去抱住,夺下刀来,抬回房去。

平儿、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

贾政等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

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

也曾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

堪堪日落。

王子腾夫人告辞去后,次日王子腾也来瞧问。

接着小史侯家、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看,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

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

到夜晚间,那些婆娘媳妇丫头们都不敢上前。

因此把他二人都抬到王夫人的上房内,夜间派了贾芸带着小厮们挨次轮班看守。

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寸地不离,只围着干哭。

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

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

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

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

”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

看看三日光阴,那风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

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世的衣履都治备下了。

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更比诸人哭的忘餐废寝,觅死寻活。

赵姨娘、贾环等自是称愿。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注】贾宝玉、王熙凤被赵姨娘和马道婆施了法术,导致疯癫,差点儿没命;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将他们救治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经常去看烫了脸的宝玉,并与他说话解闷,这说明林黛玉为人热情、乐于助人。

B.李纨说凤姐诙谐,林黛玉却说凤姐贫嘴贱舌讨人厌恶,表现了李纨宽厚、林黛玉刻薄。

C.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看宝玉,凤姐不正眼看她们,反映出她对这两位姨娘的不屑。

D.薛蟠孝顺、重情义、有责任、有担当,在混乱中时刻担心薛姨妈、薛宝钗、香菱的安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有大量的语言描写,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如从宝钗评茶的语言可以看出她并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B.贾府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选文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看视宝玉的人,既表现了人物的丰富,也写出了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

C.选文描写了宝玉和凤姐发疯时贾府一干人等的表现,担心宝玉安危的贾母、王夫人反衬了看热闹的赵姨娘、贾环等人。

D.宝玉百般医治无效,贾政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所为,人不可与天抗衡,做无用功,看似是符合现实,实则写出了贾政的无奈。

8.《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交织着魔幻的奇书,请简要说明选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里。

(5分)
9.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凤姐问茶”一事。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

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

后三国①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

”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

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

大胜有功。

(节选自《战国策·秦取楚汉中》)
材料二:
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桀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

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

自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

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

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

而今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

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

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

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

其民之欲为之?非。

如学之,所以避害。

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

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
【注】①三国:指齐、韩、魏三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楚疑A于秦之B未必救己也C而今D三国之辞去E则楚之应之也F必劝G是楚与三国H谋出I秦兵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文中指带领,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意思不同。

B.疾,快速,与《屈原列传》中“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的“疾”意思不同。

C.善,文中指好,与《苏武传》中“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的“善”意思不同。

D.毕,文中指完成,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毕”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后,又在蓝田大败楚军,韩国、魏国趁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后来齐国、韩国、魏国又想要合谋攻打楚国。

B.有人建议薛公派使者游说楚王,如果楚国一起攻打秦国,不仅可以夺回蓝田这一失地,还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C.如果拥有千辆战车或万辆战车,桀就不会屈服而对敌国说软话;如果没有对外作战、对内防守的能力,尧也不得不低姿态和敌国讲和。

D.材料二认为,通过刑罚强迫、赏赐诱惑可以让孝子做到尽力为父做事、忠臣尽力为君主做事,这样孝子忠臣一心,国家才不会有战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
(2)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

其民之欲为之?非。

14.材料二认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方法增强核心竞争力?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闲居五年后,被任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奉诏自家乡山阴赴临安、在寓所等候召见,写下了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发问:谁让自己骑马到京城来?诗人似乎是在怀疑自己是否应该来京城。

B.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写绵绵的春雨、淡荡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江南春景图。

C.诗人生性节俭又讲究生活品质,在练习草书时选用了短纸,烹茶时使用茶中的精品。

D.尾联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表达自己不想被京中恶浊同化的决心。

16.有人说,这首诗表面看似风轻云淡的生活中,实际暗含诗人的惆怅情绪。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既点明屈原产生“怨”的原因,也表达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倾尽全力,奉献所有”的赤子之心。

(3)李白在《蜀道难》中使用了多处侧面描写表现蜀道,如“______,______”两句借用飞禽走兽写其高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个从村里出来的人,总会在某些时刻再回到那里去,就像种子落地返回温暖的土壤深处。

在长久的离别与短暂的回归之间,村庄发生了 A 的改变,有些被城市蚕食彻底消失在钢筋水泥丛林中。

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了部分,还有一部分存在于人们的 B 中①——随着时间流逝,这部分口头传授而来的记忆迟早会像河面上的雾气消失殆尽。

还有一些村子于城市化的“夹缝”中 C ,②保留宗祠、古树、河埠头、自留地,保留节日、风俗、饮食、人心,它不是因旅游开发而保存下来,而是高楼、商场和道路造到咫尺之遥时忽地停下,建筑队撤离,推土机戛然而止,停止前进的步伐。

村庄就此留存下来,却被四面高楼围困,宛如四面楚歌。

③村民站于自家窗台前或可望见大楼、高架桥、熠熠闪光的玻璃幕墙,就像望向“未来世界”。

城市的灯火返照在村落的河塘里,明灭不定,好似兵士逃亡途中落下的火光。

村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城市如此之近,随时可以变成其中一部分,却迟迟未能跻身其中。

温州瓯海区娄桥街道社叶村就属于此类村落,④它们有一个颇具时代感的命名,城中村,位于城市内部,却因各种原因未被纳入其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座城市像一座巨大的花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B.你赶紧走吧,看这天像要下雨了。

C.《红楼梦》中,晴雯的眉眼是有些像林妹妹的。

D.像《红楼梦》这类名著,可真是百读不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网传常吃用酵母制作的面食,对胃部有害,其所含的高嘌呤还容易引发痛风,甚至有致癌风险。

不过,①。

酵母在馒头、面包等面食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但酵母的发酵和产气能力受温度、面团组成的成分、pH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温度超过60℃,酵母就无法存活,更不可能发酵产气。

因此不必担心刚蒸烤出来的馒头、面包还会大量产生二氧化碳,伤害胃部。

从成分来看,每100克酵母的嘌呤含量为559毫克,确实可以归类于高嘌呤物质。

但酵母仅是发酵剂,并不单独作为食品食用。

从摄入量分析,酵母的建议添加量是0.5%,即5克酵母可发面1公斤左右的面粉,按照每餐每人100克主食量折算,②,因此,对痛风患者的影响微乎其微,不必过于担心。

有说法认为,酵母在高温状态下,会使面粉当中的蛋白质和糖分发生转化产生新的香气、色泽以及味道,再经过美拉德反应,会产生一些有害的致癌物质。

但实际上,酵母③,在超过60℃的环境下就会失活,更不会在高温下起反应,因此所谓的致癌与其无关,相应的担心也完全是多虑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2.文段对“网传常吃用酵母制作的面食有害身体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请用三个否定句概括文段驳斥的理由,要求表达准确流畅,每个句子不超过25个字。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