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第一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小苏打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一匙小苏打,然后沿杯壁倒入3毫升左右的白醋。
2、不摇晃杯子,安静地、仔细地观察里面的现象。
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摸一摸杯壁,你有什么感觉?边观察边记录。
3、实验完成后整理材料,准备汇报。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现象有:验证实验一: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现象是:
验证实验二: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现象是:
第二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稿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稿
(一)今天钱老师在六年一班开《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实验课。
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注重了学生的观察与描述:
上课,教师就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两种物质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表了自己的发现,很显然学生对白醋了解多一些,也能准确的发现白醋;而很多同学把小苏打误认为是面粉或淀粉,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校正,并询问学生对小苏打的认识。
然后分组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和描述。
通过观察,学生对两种物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教师多次提醒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注意了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并对猜测没有证实的做了问好。
这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重点指导了学生实验操作:
本课有两次,操作方法不是十分的难,但是如果不按正确的方法操作,实验就会失败,就需要重来,因此教师特别注重了实验方法的指导,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观察。
由于教师精心细致准
确的指导,学生实验非常成功,学生汇报也非常精彩。
三、重视了实验现象的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冒泡说明产生了气体,究竟是什么气体呢?通过两次实验现象学生初步分析发现:这种气体能灭火,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根据分析,教师让学生推测这是什么气体?很多学生说是二氧化碳,教师马上指出这样的特征不仅二氧化碳具有,而且还有许多气体具有,凭这些特征是不能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的。
最后通过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弄清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由此而断定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唯一的遗憾: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呢?还是不是小苏打和白醋?需要让学生进行适当地观察,让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稿
(二)2月28日,我听了赵林声老师上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下面就该节课的主要教学特色和改进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主要教学特色: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等一些科学概念。
1、赵老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严谨的观察态度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并对学生的危险操作进行了及时正确的引导。
2、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
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
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3、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
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
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2套实验方案。
看不明气体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
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赵老师演示的实验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4、学生的小组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得很好,是值得我们这些科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的。
改进建议:
1、在做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试验中,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就提示学生观察发生反应时注意它们的温度变化,这点赵老师是在课快结束时补充说明温度会有变化的,而这个时候,因为反应物已经放置一段时间了,学生已经没法再明确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了。
2、在验证产生的物质是什么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因为在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时候,用的量比较少,所以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较少,这样就影响了后面的实验,可以在实验前提醒学生可以适量的按比例多放点反应物,这样可以使二氧化碳产生的量多点,有利于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稿
(三)2012年2月21日,我校胡校长的一堂六年级科学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拉开了我校“课内比教学”第三阶段活动的序幕,学校全体科学教师和空堂教师参与听课。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谈教师。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从事科学教学以来,今天还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听胡校长的课,受益匪浅。
胡校长不亏是松滋市科学教育的权威和专家,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范,课堂用语纯正精当,教学流程行云流水,实验指导精细充分,课堂氛围和谐温馨。
其处理教材的艺术性、驾驭课堂的技巧性皆为我之楷模。
二、谈学生。
六(4)班学生不错,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既能遵守课堂常规,又能跟上教师的脉搏,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确保了实验的效果,特别是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学生那种超强的说话能力、思维能力表露无疑。
三、谈教材。
我没上过六年级科学,对教材不太熟悉,但我翻了
一下课本,谈一谈我对本课教材的认识。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第二单元物质与变化的第四课,这一课第一次提出了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的概念,旨在通过实验、观察、猜测、分析、判断等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领略科学概念。
重点应该是两次实验现象的观察与交流,难点应该是小苏打和白醋变化后产生和气体的分析猜测与判断。
四、说课堂。
亮点一,实验指导。
小组实验前,教师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进行方法指导,提示实验要点,直观形象,确保的小组实验一次成功,现象明显。
过去我们大多用小黑板或课件展示实验提示,学生一读就完了,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亮点二,学生的猜测交流与汇报,十分精彩。
猜测有理有据,善于结合平时所学,进行分析判断。
交流汇报有条有理,详尽细致,学生的观察能力强,特别是最后对气体的判断,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气体可以灭火,比空气重的结论,可以说明,学生是真正参与实验并认真观察思考了的。
亮点三,难点处理。
面对实验所产生的气体,特点是可以灭火,比空气重,什么气体具有以上特点呢?怎么才能得出是二氧化碳呢?教师在这儿指导学生进行了一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又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体现出来。
但通过以上推理依旧不能确定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因为自然界中具有上述特点的气体很多,根本无法通过本节课证明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教师采用了阅读文本资料,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亮点四,课堂用语。
教学用语的精当是高效课堂基本要件,胡校长综合素质极高,不仅体现在一笔字、一口话上,在课堂用语上,也可以看出其敏捷的思维和文化底蕴,摘录:你妈妈的妈妈是谁呀?小苏打的白醋的实验产生了奇特的现象,下面,我们再把这种现象分享一次。
五、改进建议:
1、课题要板书出来。
这是教学板书的眼睛。
2、学生的猜测交流分析判断这一过程还可更深入一些。
比如在得出该气体具有可以灭火、比空气重的特点后,可以用以下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1、猜一猜,根据以上特点,可能是什么气体?为什么?
2、自然界中具有以上特点的气体很多,不仅仅只有二氧化碳,你凭什么确定是二氧化碳呢?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严谨性的认识。
3、确定这种气体的身份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终于确定这种气体确实如同学们猜测的一样,是二氧化碳。
3、学生提出的实验瓶中的残余物质是什么?教师在前面也提出了问题:里面还是原来的白醋和小苏打吗?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三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doc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重庆北部新区天宫殿学校
代小蓉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
由于参加国培,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借鉴了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对教材课程进行了整合,把本课放到四年级来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探究。
在本课中,我把目标定为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和探究杯中留下的液体还是不是原来的白醋,从而全面掌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特点。
在整个课堂中,我立足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做中学”,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激发了学生们探究兴趣,有效吸引了学生们的踊跃参与、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为我今后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有结构的材料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
小学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一些科学常识成人都难以轻易掌握,对于小学生更需要采取非常规方法,特别需要教学者进行充
分的课前准备。
在本堂课中,我重点抓了课前的材料准备和课中的材料发放两个环节。
1.材料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我对材料进行了细心地准备,使用了合适的工具来盛装小苏打和白醋,并在课前经过反复实验,找到了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的准确比例。
2.材料的发放:介于小学生好奇的特点,我准备的实验材料没有提前发放,也没有一齐全部发放,而是根据实验需要适时发放,并有效进行实验操作引导,避免了实验的失误。
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班孩子的动手操作和完成实验的能力都很强,但每个组都缺乏汇报的能力,只有几个人能大胆的汇报,汇报的时候也抓不住重点,其余的都不敢发言,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加强孩子们汇报能力的训练。
三、认真聆听实验要求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在实验之前,多花点时间让孩子把要求听清楚,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去一步一步的完成实验,并严格要求孩子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四、教师在课堂上的“导”是孩子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时关注课堂中学习困难的孩子,引导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竹签、烧杯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导入
1、今天桌上也有两种物质,一小包固体和一小杯液体。
请你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观察并汇报。
老师板书,介绍这两种物质的成分和特点小苏打:白色、粉末、晶体白醋:无色、酸味、液体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以大家的生活经验,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板书:+)
2、学生从实际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到底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板书课题: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
3、实验:
(1)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说出在醋中倒入小苏打,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
根据老师的经验,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意外。
在观察时,把现象记录作业本P17页。
投影出示记录表。
)
4、实验交流:实验中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可能的现象:(1)冒气泡(2)有嘶嘶声音(3)瓶底有沉淀物(4)瓶子里还有液体(5)摸玻璃瓶外壁有点凉。
副板书:气泡、声音、沉淀物、液体、凉
5、联系今天的学习内容,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什么?变化前是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那变化后你观察到的又是哪些物质呢?(冒气泡、有嘶嘶声音说明有气体产生,沉在瓶底的物质是白色粉末,瓶子里还留有液体。
)
板书:气体(无色无气味)、液体(无色透明)、沉淀物质(白色细小颗粒)
6、看看变化前于变化后的现象,你们认为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
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为什么?可能的回答:
化学变化,因为有气体产生时,指出这个气体一定是新物质吗?
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产生,指出气体是什么?沉淀的白色物质还是小苏打吗?无色透明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三、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过渡问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不是新的物质呢?如果是新物质,它可能是哪种气体呢?如果不是,那这个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1、问题:生活中,我们知道有很多气体,你能说出一些气体的名称吗?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呢?
2、进行假设:你认为这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等。
)
让我们来看投影,每一种气体都有自己的性质特点。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这里的一种气体还是其他气体?我们有办法来找出来吗?请看表格,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找出气体?(颜色气味都相同,轻重、可燃性等方面有差异,可以根据排除法来缩小范围)3、实验设计:请大家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来找出是什么气体?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肯定或是否定,并指导操作方法。
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将玻璃片慢慢地揭开,迅速将燃烧着的细竹条伸进玻璃瓶中,观察火焰情况?(师先演示把细竹条放进空瓶子里,说明可以燃烧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
提醒学生不要将火柴碰到瓶底。
一般只做一次就可以了)
A、燃烧的细竹条放进瓶子里会有几种现象:没有明显变化、马上熄灭、燃烧更旺。
如果马上熄灭可以把哪些气体排除,如果烧的更旺可以排除哪些气体?
B、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些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我们还可以用火去接触不明气体吗?但大家不要害怕,老师查了一下资料气体发生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像今天的实验条件还不会达到爆炸的可能,所以请大家放心的去做实验好了。
C、表格中告诉我们,有些气体比空气轻,有些比空气重,如果比空气轻,混合后的气体会怎样?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种气体留在瓶子里?(加
盖子,用玻璃片)
4、进行验证:学生领取材料,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汇报。
根据可燃性排除了能燃烧的气体(投影上去掉),还剩下什么气体?这些气体主要什么不同?重量不同可以有什么办法来进一步证明吗?
6、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再演示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排除了什么气体?
7、到底是什么气体呢?我们今天的实验证据能判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吗?不能,但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投影出示)
8、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确定二氧化碳的吗?播放课件,介绍二氧化碳发现史。
9、谁能说说今天课堂上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二氧化碳的?
可能的描述: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玻璃瓶中,冒出气泡,说明产生了气体,然后用点燃的竹条伸入玻璃瓶中发现了火焰熄灭了,说明这个气体不会燃烧、不帮助燃烧,我们把收集的气体往下倒,发现这个气体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这个气体比空气重。
最后老师告诉我们通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个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老师小结发现过程并板书:把前面板书中的“气体”改为“二氧化碳”,并在下面板书: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0、现在你能判断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了吗?为什么?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在箭头上面板书“化学变化”
四、研究产生的其他物质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的吗?你还想要研究什么呢?那其他的两种物质呢?它们到底是新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你是怎么想的?
1、如果白色物质还是小苏打你怎么来证明?如果液体还是白醋你又可以怎么证明?大家可以让家长去超市或菜场买一些小苏打和白醋,
在家里进一步做实验。
五、小结: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化学变化
小苏打 + 白醋——> 二氧化碳 + 白色物质 + 液体白色细小晶体无色透明无色无味??
无气味酸味比空气重沉淀
不支持燃烧白色粉末
该教学设计参考了文涛小学杨海庆老师的教案,也得到了杨海庆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第五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第4课。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安排上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
四、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五、教学难点:利用与常见气体作对比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六、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蜡烛台、竹签、集气瓶、小量杯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课件播放图片:
1、放飞氢气球,问:气球为什么飞上天空了?
2、刚切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苹果怎么样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3、冬季,农民伯伯常把地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密封在深深的地窖中保存。
当需要下地窖取保鲜品时,即使是白天,他们也要先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吊入地窖,在观察到蜡烛能正常燃烧后,才允许人进入地窖。
你知道农民伯伯为什么要在下地窖以前将点燃的蜡烛吊入地窖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1、氢气比空气轻,极易燃烧,氢气球好看,但是很危险。
2、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被氧化,变质了,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3、蔬菜水果等在地窖中储存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比空气重,沉在地窖的最底层。
为学生判断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方案作铺垫。
]
(一)、揭示课题,学生猜想
1、今天每一个小组的桌上都准备了厨房里常用的两种物质----小苏打和白醋。
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板书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从实际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到底会怎样呢?为了更好地观察到这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
我们先来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具有什么特点,并做好观察记录。
(提示:观察前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观察方法?怎么闻物质的气味呢?)
2、学生观察并汇报,老师板书(白色细小晶体、无气味,无色透明、酸味)。
(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打算怎样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它们各用多少的量合适?
2、小组汇报。
3、全班交流:你们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多角度的获得观察信息。
提示: 盖上玻璃片, 用手摸一摸玻璃杯,感觉一下温度变化。
可能反应很强烈,冒出液体来,不要慌,用抹布擦一擦。
)
4、问一问: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做哪些工作?谁进行操作,谁做记录?做好分工了吗?做好了分工,你们就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做记录了。
5、学生实验活动,做记录,教师巡视。
6、交流:实验中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7、通过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变化了吗?看看变化前与变化后的现象,你们认为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理清实验方法和步骤,强调引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分工合作,认真实验细致观察,获得第一手实验材料。
]
(四)、判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1、过渡问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我们就从冒出的气泡做文章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冒出了大量的气泡说明了什么?真的产生了一种气体吗?它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呢?这种气体是哪种气体呢?我们怎样来判断呢?
预设: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知道的气体特点,或受课前活动的影响提出一些方法来判断。
比如看它能不能燃烧、支持不支持然烧、跟空气比轻重等。
(肯定学生的方法,表扬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