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18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基因的本质和表达

第18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过程和结论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设计思路:直接别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 ,将它们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 ,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2)实验过程:

(3)实验分析:

①只有参加S型细菌的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②S型细菌的DNA参加DNA酶后 ,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4)实验结论: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即DNA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 ,结果如下表。由表可知( ) 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①组: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 ,只长出R型细菌 ,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②组:R型细菌+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 ,只长出R型细菌 ,说明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 ,无法证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③组:R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 ,结果既长出R型细菌又长出S型细菌 ,说明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④组:用DNA酶将DNA水解 ,结果只长出R型细菌 ,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从反面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D 项 ,此实验只涉及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两种生物 ,没有涉及RNA病毒 ,无法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1.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区分

(1)制作装片 ,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荚膜结构。

(2)培养形成菌落 ,根据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菌落的形态可以区分 ,肉眼即可区分。

2.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拟

3.实验拓展分析

(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 ,其蛋白质变性失活 ,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 ,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误区警示】

“转化〞的两个易错点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 ,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 ,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发生转化的只是少局部R型细菌:

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S型细菌 ,而只是少局部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是( )

A.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有毒S型活细菌混合后培养 ,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将无毒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培养 ,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C.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 ,混合参加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 ,分别参加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发现只有参加DNA ,R型细菌才转化为S型细菌

此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设计的分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思路 ,即要通过实验设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必须是单独观察DNA的作用 ,并和其他成分作对照 ,然后结合各选项作出解答。

【解析】逐项分析如下:

【答案】D

2.以下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局部实验过程 ,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 ,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相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

B.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 ,从而引发疾病

【解析】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 ,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 ,使R型菌有毒性 ,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DNA上并得以表达 ,这属于基因重组;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由于S型菌有荚膜 ,进入吞噬细胞后 ,受荚膜的保护 ,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 ,从而迅速增殖、扩散 ,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答案】D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 ,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 ,注射到小鼠体内 ,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下图。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曲线bc段上升 ,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D.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分析图可知 ,死亡的小鼠体内一定含有两种肺炎双球菌 ,A正确;注射

早期 ,由于小鼠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消灭了局部R 型细菌 ,所以曲线ab 段是下降的 ,B 正确;而bc 段上升的原因是R 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 型细菌 ,导致小鼠免疫能力下降 ,进而R 型细菌逐渐增多 ,C 正确;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进入R 型细菌 ,使其转化成S 型细菌 ,并非R 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D 错误。

【答案】 D

【解题归纳】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两个认识方法

(1)体内转化实验仅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内含有“转化因子〞 ,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的本质 ,体外转化实验才说明“转化因子〞是DNA 。

(2)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均表达了对照原那么 ,最终实验结论必须由几组实验结果比照得出。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T 2噬菌体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该实验中用35S 、32P 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3)结果分析

4.实验结论

在噬菌体中 ,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即DNA 是遗传物质。 (必修2 P45)为什么选择35S 和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 进行标记 ,而不用14C 和18O 标记?

提示:S 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P 是DNA 的特征元素。假设用14C 和18O 进行标记 ,由于蛋白质和DNA 都含有C 和O ,因此无法确认被标记的是何种物质。

1.噬菌体增殖的条件

(1)场所:大肠杆菌。

(2)蛋白质合成⎩⎪⎨⎪⎧

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3)DNA 合成⎩⎪⎨⎪⎧ 模板:噬菌体的DNA 原料:大肠杆菌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2.实验结果分析

(1)用35S 标记噬菌体 ,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的原因: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2)用35S 标记噬菌体 ,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 ,有少量含35S 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外表 ,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3)用32P 标记噬菌体 ,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的原因:DNA 进入大肠杆菌 ,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

(4)用32P 标记噬菌体 ,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 ,有一局部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 ,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