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瓶颈与改变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瓶颈与改变措施面对新的传媒生态环境,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做出了相应的整改,但整改之后,相较于其他电视台来看,节目的质量依然不太高,这跟新闻的选题、主持人的播报以及后期的剪辑都有很大关系,因此,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到改变措施,则成了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

1.发展瓶颈
1.1新闻资源相对匮乏
新闻资源是媒体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电视台的级别高低,所处的地域大小决定了新闻素材的来源,限制了新闻与新闻之间的关联性,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跳跃性。

民生新闻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很多时候民生新闻所需的贴近性、平民性、实用性等特点表现得并不明显。

1.2 报道模式程式古板
现代媒介传播的经验表明,有受众参与的电视节目是最受欢迎的。

观众之所以接受、赞扬现场采访报道的形式,就因为它让人们参与了进去,实现了有效的双向交流传播。

而现场报道在地方新闻的三个板块很少体现,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减少制作过程,避免节目超时。

遇到这种情况,栏目组经常会通过画外音结合空镜头完成报道来草草了事,减少了新闻传播的现场感与动态感。

1.3 主持人专业能力需提高
当前的新闻播报语言样态主要有:规范播报、播说结合、说新闻。

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新闻栏目。

《地方新闻》与部分专题栏目采用传统的规范播报,《说见说闻》采用说新闻的形式,这对主持人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也最容易暴露出细节存在的问题。

例如普通话语音不规范的情况,这是做好一名主持人的首要能力,基本功不达标会给大家带来不够完美的视听感觉。

另外,《说见说闻》的两位主持人搭档播音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说的形式下,依旧采用全文本的播读方式,势必会造成主持人之间的真实沟通减少,更多的还是有稿播音,无法真正地融入到新闻事件中并加以评述讨论,这样的主持形态,带给观众的感觉会大打折扣。

2.发展趋势与改变措施
2.1 创新节目形式,规范新闻报道
目前地方新闻的形式虽然很多,时政、民生、专题报道兼顾,但是如果深入探究的话,很多新闻消息并不是十分理想,这通常是由于被时间以及新闻资源所禁锢。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要突破时间的限制,规范现有的新闻报道模式,不能因为时间有限,就放弃了更具有现场感与可信性高的现场报道形式。

二是要创新新闻形式,加入深度报道,作为基层电视台,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农民,做好农业节目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发现新闻素材,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用好的新闻来吸引观众,形成悬念感,将会大大提升受众的关注程度。

三是要创新节目的包装形式,现有的节目包装已经与时代风格脱节,及时引入新的后期包装人才极其重要。

2.2 加大全媒体投入力度,开展多元化的新闻共享
如今的《说见说闻》已经实现了与微信平台的资源对接,可以保证首播之后第二天就能在微信平台上收看前一天的节目,而且加入了与微信平台上观众的互动,提高了收视率。

但仅从这一方面入手平台还是略窄,可以向微博、线上网站拓宽新媒体领域,带来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另外,现下的新闻消息只能通过回看节目视频才能了解,这在没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会带来诸多不便,可以直接将新闻消息通过文本形式编辑出来,确保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消息更高效的传播。

2.3 提升专业素质,培养专业化新闻人才
在如今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显得格外重要。

地方电视台新闻部现有在职记者六十余人,主持人近十人,但是在专业水平上较上级电视台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基层电视台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导致的。

一支好的创作队伍是新闻节目的核心力量,并且和节目质量直接成正比。

因此,县级基层电视台应该从队伍建设上加大力度。

一是要建立专业培训机制,让记者们“走出去”,借鉴其他电视台的成功之处,到专业院校或实践单位进行进修,不断地提升专业素质。

二是要完善考核机制,定期开展专业测评,并且将考核纳入评优系统,从而提高从业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