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潘天寿绘画作品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5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谈潘天寿绘画作品的形式美

张泽坤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他的绘画作品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不仅笔墨苍古、凝练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的形式美。本文结合潘天寿的部分作品,简略的从立意、构图、笔墨等方面分析形式美。

关键词:潘天寿;形式美;绘画作品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80-01

一、形式要素之构图

绘画有变与常之说。“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

“常”与“变”的辩证思想直接影响到潘天寿的每一幅作品,在构图上潘天寿不像大多数画家只画广袤山河,而是常以倚松傍花的小景为绘画素材将山水、花鸟融合在一起,画面效果却能达到大气磅礴的雄壮之美,这也与明清山水花鸟画优美、秀润的特色形成对比。这种思想的烙印在他解放后的作品中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这自然与画家个人喜好不容分开,潘天寿曾说过:“古人作山水,却少搭配山花野卉为点缀,盖因咫尺千里之远透视,不易配近景之花卉故也。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欽斜,纵横历乱,其资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想像中得之。故弥年以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水野卉,乱草丛篁,使山水之意境合于个人情趣偏爱也。”

古画论有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潘天寿深知其中道理。《小龙湫下一角》作为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很能说明潘天寿对古代画论的独到理解,很多人画此景都是直接画飞流直下的瀑布当然也能达到其艺术的表现语言,而潘天寿不同他创作时将视角伸向旁人不曾关注的湫下一角,通过这样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去表现自然环境的静穆幽深,达到“空山无人,水流花放”的壮阔、新奇的优美意境。

二、形式要素之虚实

中国画对虚实问题十分重视,潘天寿对作品中画面的虚实关系处理也深有研究。他认为布虚是画面布置中的重中之重。很多人只注重在画面上摆实,将画面填满却不知道怎么布虚使画面产生空灵感。而实际上摆实就是布虚,布虚也就是摆实。两者相生相克,相依而生。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画理,就是说黑从白现,这是对虚实的最好阐述。对空白有深入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潘天寿的作品经常把画面空白增多,加强黑白对比强烈,使主体就更加突出,画面也显得更为大气。这种虚实处理方法在潘天寿的绘画创作中屡见不鲜。

三、形式要素之用笔

潘天寿用笔的功力归功于他对书法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书画同源,经常用“折钗股”、“屋漏痕”来比喻用笔的方圆、刚柔并将其用于绘画创作中。他偏爱线条讲究线条的骨气美,他笔下的线条古朴、凝练、生涩、老辣、稚拙尽显沧桑老辣。

潘天寿的传统绘画博采众长,集诗书画印一体,同时吸收了历代文人画的精华,功力深厚,不拘成法,表现出大气磅礴,苍古高华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他的绘画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造型概括,风骨遒劲,用笔精练,章法严谨,能在险绝之中见出平稳,其笔下形象巨石雄鹰、山花野草,都能呈现出一股不屈的生命力,充溢着一种纯朴、宁静、旷远的自然美,这离不开作者刚毅正直品性和豁达超逸情怀。

四、形式要素之布局

潘天寿的绘画形式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很大程度的更依赖他对艺术的独特悟性,他在自己的画论中提到,“画事除‘外事造化’

‘中得心源’外,还须上法古人,方不遗前人已发之秘。”他认为:

“宇宙间之万物万事,均可为画材、剧财。外事造化无疑是对自然物象的敏锐观察。”《先春花已到梅枝》便是在雁荡山写生的优秀作品,画家用梅、兰、竹、山茶,构成一个春光烂漫的画面。潘天寿在布局上运用了特殊的手法,从左到右梅花和从右向左的山茶围成一个方形的空间,这在章法上是最为忌讳的,但两片兰叶和兰花却巧妙地在右下角拔地而起,于梅枝交叉,打破了右边的方块,同时在左边添上几片竹叶,底边衬一丛细草便把矛盾统一起来,给人以新鲜感。这也体现出潘天寿奇而不怪的绘画形式特色。

潘天寿在构图、布局章法、用笔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绘画形式,然画中之理法,心灵中积累之画学源泉。“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潘天寿对艺术的理解,他在自己的画论中提到“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者,不过假自然之形象耳。无此形相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级则,终在心源。”这归功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高度的民族自信心。他认为“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联系”、“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

参考文献:

[1]杨成寅,林文霞.潘天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艺术画廊

《180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