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百丈山记
1.通假字
以纪其胜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
(1)乃Error!
(2)其Error!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
(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百丈山记Error!
二、中心主旨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控:临
B.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揖:正对着
C.日薄西山,余光横照薄:迫近
D.卑庳迫隘,无足观足:足够
答案 D
解析 足:值得,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B.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C.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D.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
答案 D
解析 “阁下”,文中指西阁楼下;今义指敬辞,称对方。

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例句词类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A.宾主尽东南之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答案 C
解析 C项动词作名词。

例句及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表示大约的数目,可译为“多”。

B项即使/虽然。

C项有时/有的。

D项副词,才/表转折,而、却。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水同源而分流
(2)台当山西南缺:面对,向
(3)亦皆历历在眼:分明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旦起下视
D.于林薄间东南望
答案 B
7.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译文:畏险的人就有不敢过的了。

而山的美景,也到这里为止了。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赤松山记
吕祖谦
淳熙十五年,南至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

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

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又行十里,至小石桥。

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复行三里许,入山门。

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

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

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

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

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

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注]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

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归途高者平,险者顺。

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至山下,日犹未中。

饭竟,信其所之。

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

复循山磴,游于“物外”。

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

过小桥,缘山而行。

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行且百步,幽意益邃。

横涧为桥,榜曰“三峡”。

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

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

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

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

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

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

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

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B.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C.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D.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答案 B
解析 结合句意及句子的成分结构加以分析,主要抓住“神清如游钧天”“始就寝”即可推断。

原句为: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

文中“淳熙十五年”即1188年。

B.“南至”指时令节日,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相当于今天的“冬至”。

C.“世士”对人的称谓。

“世士”世上的贤士,指与众不同的人。

文中表示长偃松的高洁超然之态。

D.“辛酉”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的方法,属于60年一个循环的第58年。

答案 C
解析 “世士”即世俗之士,指一般的俗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

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

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

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

答案 A
解析 季氏兄弟住所并非依赤松山而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译文: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

(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
译文: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
参考译文
淳熙十五年,冬至后一天,我与两三个朋友(一起)到吕仲平兄的家中拜访。

冬至后两天,呼唤童子找出藜杖,让朋友备好行囊(准备去登赤松山)。

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

又走了二里多,到了季氏兄弟的住所。

他们的住所依山而建,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池水相互映衬。

季氏兄弟和他们的知心好友陈岩夫,也携带行囊被褥,要与我们一起去山中住宿。

又走了十里路,到了小石桥。

远望赤松山,层层云雾笼罩着山林,树木茂密幽深有光泽。

又走了三里多路,进入山门。

高大的松树在道旁高高耸立,好像不肯与世人为伍。

到了桥亭,在老树上坐下。

山涧中横立着许多石头,溪水冲激石头形成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

人的说话声听不到了,心神和眼睛因为它而清醒明亮。

又拄着藜杖进入“桃源”,暮色已布满岩壁山谷了。

在“枕流”徘徊,四周雾蒙蒙的一片,天水一色,泉水声和松涛声就像暴风骤雨突然来到。

(我)慢慢地边走边观察,又好像车马突然狂奔而不停止。

云间不时地露出几颗疏疏朗朗的星辰,点缀在树梢,和水影相映衬,流水清澈异常。

坐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神清气爽好像在天上畅游,却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将近半夜才睡觉。

睡梦中所到的(地方),大概也不是人世间。

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山间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

又来到“过清”,在这里留恋观赏了好久。

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一起来的人都要登山,喝一喝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

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观赏瀑布流泉,踏过白色山岩,想要寻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

山高峻而幽深,向下窥视群谷,山谷都呈现出各自的形状。

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利。

山回路转,帽子歪歪斜斜,随它前后颠倒。

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

饭后,信步闲走。

再次来到“桃源”游玩,以前树木互相遮蔽,现在都视野开阔。

又沿着石阶,到“物外”游玩。

乔木参天,涧中流水清澈浩荡。

这里就是进入世外桃源之路的起始点。

过了小桥,沿着山往前走,山泉和石头互相冲撞,没有刮风却发出波涛汹涌的声音。

再往前走将近一百步,清幽之意更加深邃。

横跨山涧建了一座桥,上书“三峡”。

惊涛激流和巨石相互冲撞,往前不知道它的源头,往后不知道它的尽头。

又前行
数十步过了盘石,来到湍急的水边,景象天然超绝。

不仅仅与前面所说的“物外”不同,也和前面所说的“三峡”不同。

过了很久,暮烟四合,不能长久地停留了,就沿着来时的路线回去了。

到了夜里,再次在“枕流”静坐,林外灯火,夜深更加微茫。

泉流静谧幽深,尤其和夜晚环境相适合。

这次出行,在丹井纵目远眺,在桃源尽情游玩,并且在“枕流”“过清”之间,早晨和傍晚多次尽情领略美景。

从己未到辛酉,共游玩三天才返回。

(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知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