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卷04-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课标全国卷)(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答案】C
【解析】“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即便是单篇文档……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献或者文献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再提供给人去深入解读”可见,即使是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
2. 【答案】A
【解析】“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误,从“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是为了证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人文仍离不开人的阅读,从而“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3. 【答案】D
【解析】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误,根据原文“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
C.“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
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是“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而非“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
故选D。
4. 【答案】A
【解析】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见,“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
5. 【答案】A
【解析】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误,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见,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误,根据“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见,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吸附物体往上拉。
D.“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
6. 【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后文“河水何以泛滥”的论述,“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
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即可概括出三点因素:水的纯度、颗粒间的气孔大小和气压。
7. 【答案】C
【解析】C.“‘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错误,从上文“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可知,二人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都相互牵挂,感情并没有断绝,“重拾”无从说起。
8. 【答案】①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短促;②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梦境;③牵挂、担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写“恍恍惚惚”情感状态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由来。
由“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
你连看我也不看”可知,“我”和弟弟相处时间短暂,而且“我”离开家的时候弟弟年纪还小,所以这“恍恍惚惚”是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由“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
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
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可知,对与弟弟的相处感到真切而又模糊,对于弟弟表现出的成长状态,“我”又感觉新奇,不相信弟弟已经长大,从当初那个不知离别是什么滋味的孩子成了一个有了自己的思想的青年。
由“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
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
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可知,“我”的内心对于弟弟的离开有不舍,有担心,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参军抗日,内心纠结矛盾,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对弟弟的担忧、不舍和牵挂。
9. 【答案】①由个体到群体,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
②不同感受:在上海时,“我”对流浪青年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状态充满担忧;在山西时,看到年轻群体的革命生活充实、快乐而有朝气,“我”深感欣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这两处内容,结合“我”的心理感受以及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
如在上海时,“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点明了“我”的心理状态是“慌乱”;结合“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可知,“我”对这群青年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由此可知,对于此时的流浪青年,“我”的内心是充满担忧的。
如在山西时,“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点明了“我”心理状态是“开心”;结合“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
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可知,这群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他们拿起枪战斗,生活有目标,“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从整体来看,文章从弟弟写到青年,从上海的流浪青年写道山西抗战的青年,这是由个体到群体,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
“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1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正确。
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
说法正确。
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正确。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
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13. 【答案】(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
(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
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
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
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
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
”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
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
”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
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
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
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
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
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
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
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
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1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15.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
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16.【答案】①. 总角之宴②. 言笑晏晏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⑤. 金戈铁马⑥.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宴”“晏”“萧萧”“戈”等。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
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
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
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
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
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1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
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
‘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
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
故选A。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主干为“空间和时间增强了互动性”,搭配不当,应改为“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助于……提高”,可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综合分析可知,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0. 【答案】①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②果糖的甜度最高③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后文“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确定空处应该有与“还……与……有关”相照应的关联词语——“除了与……有关外”,再结合上文“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确定答案为: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
②处因为上文句末为句号,说明主要根据后文填空,再看后文内容为“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于是确定空处与下文是递进关系,得出答案为:其中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处根据段落位置确定要填的内容是对上文“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比如山楂含糖量超过20%,但因为含酸量较多,吃起来还没有草莓甜”的总结,故得出答案:“山楂中的有机酸所致”,或者“受山楂中有机酸的影响”。
21. 【答案】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含糖量少的水果也要限制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设问句子“对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的食物呢?”提炼出中心观点。
对象为: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重要信息(原因和结果)为“由于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得出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其次便是“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最后一点便是“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限制总热量,建议平均一天吃下去的水果不超过200克”。
综上,再结合字数限定和“因果关系”的要求确定答案。
22.【答案】【范文】
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吴彬丽
时光流逝,浪潮翻滚,我们来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时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欣欣向荣。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繁荣昌盛是发展的土壤,而即使是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就算是危机,当中也孕育着先机。
此时此刻的我们,要立于时代潮流,必须有所作为。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我们发现其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了成长和发展的土壤:无论是“五四”、“七—”—类的节日还是红色歌曲,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景仰的烈士、学习的榜样,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这不仅是时代大有可为的生动表现,更是时代大有可为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身处这个大时代发展的我们,不能辜负这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更应该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融汇在一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我们看到,非典肆虐时,钟南山让“重症患者都到我这里来”,而新冠未明时,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又火速驰往武汉﹔我们也看到袁隆平怀揣着两个伟大的梦想,在水稻田里耕耘,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更是造福了全人类;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深入到扶贫攻坚一线,“以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们更看到,每一个你我,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些,都是身处可为的时代里的有所作为。
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
没有可为的条件,虽然可能也会有“乱世出英雄”的情况,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存已经是难事,又何来发展?然而,如果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可为的条件也是徒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该作文命题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综合性很强。
材料设置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首先,题目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
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学生的担当和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切入点。
其次,材料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空间。
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考生首先应该思考“可为”和“有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为关系型的话题,它们以相对概念的形式出现。
结合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时代是“大有可为”的,而青年自当“有为”,由此,可以将话题延伸到“个人”与“大我”之间的关联。
更进一步,可以思考“历史”与“现在”的关系。
材料的主题内容先总述了在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血脉灵魂,之后分别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为实例。
这百年的文化是开创今日“可为”时局的原因,也是当今青年的“有为”底气,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再次,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有“可为”的机遇、条件和环境。
而对每个中国人来讲,我们又都应该“有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来讲:如今的中国,我们“可为”;如今的中国人,应当“有为”。
【立意】1.把握正确的方向,大有可为
2.带着担当与责任继续前行,不负众望。
3.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4.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勇于担当。
5.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
6.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
7.握可为时代之脉,做有为青年
8.为所应为激流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