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视野下“沉浸”与“艺术”共感的建立之“沉浸式”场景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待视野下“沉浸”与“艺术”共感的建立之“沉浸式”场景体验
发布时间:2021-09-03T14:07:28.48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上作者:冉仙
[导读] 近年来,随着“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的层出不穷,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场景体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四川美术学院冉仙
摘要:近年来,随着“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的层出不穷,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场景体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兴的全息影像互动装置能够在初始抓住人们的眼球,当其成为一种常态时,沉浸式艺术又该靠什么留住自己的观众;艺术家在运用互动装置来展现自己的艺术理念时,在观众期待视野下如何真实表达艺术原貌。
本文将从三方面入手来阐述“沉浸”与“艺术”共感建立的方法。
首先,在艺术与文化上,用文化底蕴来支撑艺术;其次在艺术与娱乐上,用娱乐来蹭添趣味;再是在艺术与技术上,用技术来丰富艺术表达。
通过这些途径来找到智能化时代艺术与技术最大程度的完美相融的尝试途经:以艺术为本、以技术为翼、以娱乐为彩使沉浸式艺术产生积极的受众影响,建立共感之情。
关键词:“文化空壳” 积极受众技术赋能娱乐化
引言
近年ar、vr、mr等将扩充实境、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沉浸式”艺术在人们的视野下层出不穷,而艺术与“沉浸式”技术的融合成为令人头疼的话题,单纯的“造境”式艺术吸引不了观众情感的建立,单只是炫技而已。
在绝大多数观众并不能够理解艺术者所表达的含义时,对于观众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新的“打卡之地”而已,随后将会失去一大批“回头客”,艺术的存活率和使用率降大大减少,那么那些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艺术表达会不会再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呢?技术的革新带给生活的巨大变动,在这个“互动化”“智能化”的环境下,怎样才能实现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娱乐,艺术与文化的建立。
使艺术在新的市场和受众之下保存其活力与生机。
本文将做详细的绘写。
并在“沉浸式”语境下贡献出自己的一点拙力。
一、缺失的“沉浸”艺术之境
五彩斑斓的光影特效、动态展示的经典合作等类似的巨大震撼的场景体验·····层出不穷的“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展览,虽有技术之形但缺乏文化之内蕴,使人们无法产生共情。
而作为艺术工作者应是屈从于消费主义还是从艺术本身出发去挖掘起本身的艺术内涵价值,单单只是沉浸在艺术或者技术方面都会让整个场景体验感达不到最佳。
这也是值得艺术工作者和企业长久发展应该思考的问题。
以下将从沉浸艺术现有之问题和解决方案来具体论述如何实现“沉浸”与“艺术”共感的建立。
(一)“沉浸艺术”仅有形式的“文化空壳”
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皆已有了类似于“星空文化馆”的观赏式沉浸式体验馆,群众通常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拍照打卡之后便都散去。
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内容与文化上的体验,这些观赏式的沉浸式体验馆便形成了“文化空壳”(在艺术形式下,缺乏文化底蕴和内容的把持使艺术存于表面的形式,文化的壳子便是空空如也)。
而这样的“沉浸式”艺术便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会形成一次性塑料式的观赏,不能吸引回头客。
那么相应的不管是企业家还是艺术家都会有一定的损失。
例如独角兽星空文化馆之类的,里面是各种各样的灯光球装置,有的是大型一点的发光的球,四面用镜子来折射出发光的球的空间错落感,整个空间通过营造一种光韵感。
观众通常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会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来到场馆内。
到了之后发现除了呈现的那个局部以外并没有什么可值得观赏和驻足的地方。
除了打卡以外毫无其他价值。
当然也不会吸引观众的二次回头。
那么这种造景式“沉浸”带给观者的仅仅只是朋友圈里的一条“例行打卡”之地。
失去了“沉浸式”艺术原本的意味。
(二)沉浸式艺术仍需积极受众
积极受众是使沉浸艺术在艺术解读中的重要载体。
商业迎合消费主义和随着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享乐主义,艺术现今时难平衡商业与艺术发展的比列。
一味的迎合大众,会失去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过度追求艺术,观众又难以理解,形成“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失去娱乐性又会吸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使其在解码过程时难以得到自己的归属之感。
例如:现代一些新型的通过多媒体艺术和沉浸式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方式,来营造一种沉浸感,比如日本teamlab互动投影装置,通过全息投影和实景布置,当人们走进场馆内,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无限放大。
观者处于偌大的装置场景之中。
这也是商业造就的一种“沉浸式”场景体验。
人们置身于场馆内的音乐和氛围当中。
但是这算不算是一种商业制造的“沉浸”假象呢?当人们的听觉和视觉被无限的放大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人们也在麻木着自己的另一部分的感官能力:大脑对于眼前之物的判断能力。
某种程度上商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采取的一种新奇的造景手段。
再有一些艺术家利用装置来呈现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表达。
《看见悲喜》是一个情绪数字可视化的沉浸式体验装置,它运用processing 并结合open cv库来实现表情交互,让人们能体验的情绪与装置带来的互动体验感。
但是当其在正真运营的时候,有少部分的观者会长时间的去体会到艺术家的初衷和产生自己的新的感悟。
大部分匆忙的观者在准备赶往下一站风景是的驻足当中,“走马观花”的体验中浅浅的了解和知道艺术家的装置,但是并未产生正真的互动,只是建立起稍稍的“娱乐”便走了。
那观众们真的沉浸了吗?
二、建立新形势下的“沉浸式艺术”
依托上文之问题,那么怎样建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呢?以技术为翼、以艺术为真、以娱乐为彩,共同打造雅俗共赏,受大众欢迎的“沉浸式艺术”。
看传统文化,置于艺术实践过程中,以新技术来呈现,一定的娱乐方式使大众走进艺术,体会艺术并能得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
(一)对话:溯源文化底蕴支撑艺术内容
文化可以建立起人与人的共鸣,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各个国家的风俗传统都闪烁着其根本的光辉,这也是历史连续性的历辈的积淀,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依托着历史。
从古今中吸取,从自身中探索,让艺术内容变得丰富。
在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中,她运用敦煌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让主讲人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向我们娓娓道来的传递着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在一步一景中,感受和还原先辈的所处的历史环境。
带来视听连觉的盛宴。
使人融情于景中,不仅感受到了沉浸式带来的快感,也进一步了解了先辈的历史故事,拉近了观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也在潜移默化的将内容传递到了观众。
在《国家宝藏》中,以追其本源文化,了解宝物故事。
通过现场演绎和录制文物“出生地”的故事让观众建立起与文物的亲近之感,为华夏文化由感自豪。
用综艺节目的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物栩栩如生的展
现在我们面前。
也让我们在观看综艺之余,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建立起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底蕴。
类似这样的场景和综艺的体验会让我们在借助科技的辅助下,感受身心的愉悦感。
(二)娱乐:借助娱乐方式增添艺术趣味
娱乐是一种使人沉浸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和体会的方式,也是吸引观众的一种方法。
现如今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在游戏获得快感,在娱乐下建立起对于事物的认知,娱乐和艺术相结合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形式,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手法来建立起来的,更是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贯穿整个艺术形式之中。
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融合了明星同台,现场演绎故事让原本沉重单一的传统活了起来,观众也喜闻乐见,包括《国家宝藏》等等。
受到年轻观众群体的热议和追捧。
列如《又见敦煌》让大家跟着人物一步一步引导,直至观影舞台中,发生观众与参演者同台的参与感更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娱乐不光可以让单一的艺术变得丰富和趣味,还可以调动观者的兴趣,在娱乐下的沉浸式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受众影响。
在上海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就是打破原本以舞台为中心,舞者在台上观者在台下的一种定局。
让观众参与进表演之中,与表演的人形成一种互动。
观者跟随者表演者进入股市当中,自己去寻找和探索剧情发展,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
使观者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剧情中去。
在可以观看表演的同时也参与到了表演中,观者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整个故事与剧情,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戏剧变得有趣起来。
像《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不眠之夜》等等,都用自己特有的娱乐方式传递着艺术的趣味。
(三)技术:采用科技技术赋予艺术表达
现如今ar xr mr 虚拟技术的出现,“沉浸”式艺术又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在抓住艺术内核之上巧妙使用技术,“沉浸”式艺术的展现得到更大的扩展。
借助科学技术可以使艺术的表达充满更多可能性。
vr xr mr虚拟技术使观者能更加真实的感受“沉浸式艺术”的场景体验感。
列如现如今的vr眼镜,观者戴上了之后会再现一个场景,在里面可以与眼镜里的场景互动,提升艺术体验中的幸福度,观者可以像真的进入到了虚拟场景中,与艺术场景产生共鸣,达到情景交融之感。
在国外之前有这样一个新闻内容:运用类似xr技术使意外去世的女儿得以在真实的场景中“在现”,那么母亲通过技术使自己和女儿以另一种方式“再相聚”。
再列入迪士尼公司制作了一个vr小短片《冰雪奇缘》,借助vr 技术,让我们融入到整个动画故事当中,当观者戴上vr设备就可以实实在在的进入到动画的场景之中,可以在场景里面特定的区域自由的走动,甚至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镜头,观者可以自己选择与观看对象的距离和视角。
不再像以往的上帝式的观看模式,而更多是作为电影“同行者”一起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参与到故事中去。
是观众与动画的互动感更强,更加能够带给观者兴趣。
技术的发展从里不是单纯的炫技,其更是为了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和艺术。
虚拟技术的在现带给现如今的“沉浸式艺术”非常大的帮助,客观上,帮助艺术着扩大了自己的艺术表达的方式,观者也一定程度缩小了其他的感官维度的知觉,使其有了更好的代入感。
结语
面对当前的各种“沉浸式”表达,那些依靠五彩斑斓的灯光表达,并不是真正的“沉浸”。
场景体验依托观者二次解读。
艺术表达如何产生积极受众,使观者得到更好的解读,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理念。
不能脱离以艺术为本、以技术为翼、以娱乐为彩的三者共同的表达,三者的平衡,可以使其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则得到拔高。
在观众的期待视野下满足观者参与艺术、体验艺术的需求,激发个体对艺术探索的欲望,超越时空,感受技术、艺术融合带来的真正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更是带给观者精神思考和收获,实现身与心的共同沉浸,建立共感之情。
参考文献
[1]孙玉洁.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
[2]吕晴.浅谈沉浸式交互技术对艺术文化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1(07):175-176.
[3]穆楚乔,Robert Blalack.沉浸式艺术审美体验的自我发现与再设计[J].工业工程设计,2020,2(06):67-79.
[4]彭帆.数字化背景下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艺术设计的原则及评价[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8):186-189+194.
[5]周屹.全沉浸式VR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4):139-141+146.
[6]胡传雄.浅析当代沉浸式数字艺术的三种表现形式[J].美术文献,2020(07):28-29.
[7]孙博文.沉浸式艺术的应用及其未来走向[J].美术文献,2020(06):15-16.
[8]刘雨泽.沉浸式体验要素在艺术创作视域中的表达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