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齐王谓子思曰:“今天下扰扰,诸侯无伯。
吾国大人众,图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
君不能去君贪利之心。
”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也。
达此则其利心外矣。
”
曰:“文王葬枯骨而天下知仁,商纣斩朝涉而天下称暴。
夫义者不必遍利天下也,暴者不必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材料二: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①其大宝②。
用其新,弃其陈,腠理③遂通。
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此之谓真人。
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④。
”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已》) 【注】①啬:爱。
②大宝:身。
③腠理:肌肤的纹理。
④组:织丝。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吾知A其不辜B而适C触D吾忿E故戮之F以为G不足伤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扰扰,指纷乱的样子,与《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的“扰扰”意思不同。
B.过,指犯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C.日,指每天,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道听途说”“殊途同归”的“途”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齐王“何害”的疑问,子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土壤会使本性清澈的水变得浑浊的道理入手,引出嗜欲会扰乱人的本性的观点。
B.子思举周文王埋葬枯骨和商纣王斩杀早晨过河之人的事例,指出君王的所作所为都被天下百姓看在眼中,他们会据此决定自己的去留。
C.材料二指出想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夏后相启在战败后食宿简朴,不设琴瑟钟鼓等娱乐,任用贤能,终使有扈氏归服就是例证。
D.孔子认为如果能知悉“执辔如组”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子贡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子华子则连用三个类比阐明道理来说服子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因心之忿迁戮不辜,以为无伤于义,此非臣之所敢知也。
(2)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5.在回答君王如何拥有天下的问题时,子思和伊尹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印,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王曰:“叟不
有仁义而已矣。
”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
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
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
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
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
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
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
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
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温公,指司马光。
6.材料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有以,指有什么,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反。
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
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
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
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
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10.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
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不然。
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
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 材料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
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泊劝其主无入朝。
江南主信之,遂称疾固辞,且言:“谨事大朝,冀全济也。
今若此,有死而已!”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
彬等入辞,帝诚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
”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
”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
俘李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1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彬中立A不倚B非C公事D未尝造门E群居F燕会G亦所H罕预。
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须,文中指片刻、一会儿,与《促织》中“斯须就毙”的“斯须”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最终、终于,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意思不同。
C.窃,文中指悄悄地,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意思相同。
D.一,文中指全部,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彬幼年抓周时,他左手拿干、戈,右手拿俎、豆,还取了一枚印章,其他的不看,人们都觉得他很不一般。
B.在曹彬率兵攻打南唐前,太祖曾许诺等灭了南唐就提拔他做使相,但后来以还未灭掉刘继元为由,未兑现诺言。
C.虽然灭掉南唐立了大功,但曹彬为人谦虚、言语低调,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
D.在接连被宋军打败的危急时刻,李煜派遣学士徐铉出使宋朝,请求宋太祖暂缓进攻,但太祖决意要灭掉南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15.材料二提到宋太祖告诫曹彬出师南唐“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曹彬是如何落实宋太祖的告诫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十一月乙亥,王僧辩又奉表曰:
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虽醉醒相扶,同归景毫①,式歌且诵,总赴唐郊。
犹惧陛下俯首潸然,让德不嗣。
传车在道,方慎宋昌之谋;法驾已陈,尚杜耿纯之劝。
岳牧翘首,天民累息。
臣闻星回日薄,击雷鞭电者之谓天;岳立川流,吐雾蒸云者之谓地。
苞天地之混成,洞阴阳之不测,而以裁成万物者,其在圣人乎!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
鼎沦覆,嗣膺景历,非陛下而谁?岂可使赤眉更立盆子,隗嚣托置高庙。
陛下方复从容高让,用执谦光。
展其矫行伪书,诬罔正朔,见机而作,断可识矣。
匪疑何卜,无待蓍龟。
日者,公卿失驭,祸缠霄极,侯景凭陵,奸臣互起,率戎伐颖,无处不然,劝明诛晋,侧足皆尔。
刁斗夜鸣,烽火相照。
中朝人士,相顾衔悲;凉州义徒,东望殒涕,惵惵黔首,将欲安归!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农山圮下之策,金匮玉鼎之谋,莫不定算扆帷,决胜千里。
击灵鼍之鼓,而建翠华之旗,驱六州之兵,而总九伯之伐,四方虽虞,一战以霸。
斩其鲸鲵,既章大戮,何校灭耳,莫匪奸回,史不绝书,府无虚月。
自洞庭安波,彭蠡底定,文昭武穆,芳若椒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九服同谋,百道俱
天下者高祖之天下,陛下者万国之欢心,万国岂可无君,高祖岂可废祀。
即日五星夜聚,八风通吹,云烟纷郁,日月光华,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飞舻巨舰,竟水浮川;铁马银鞍,陵山跨谷。
英杰接踵,忠勇相顾,湛宗族以酬恩,焚妻子以报主。
莫不覆盾衔威,提斧击众,风飞电耀,志灭凶丑。
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广发明诏,师出以名,五行夕返,六军晓进,便当尽司寇之威,穷蚩尤之伐,执石赵而求玺,斩姚秦而取钟,修扫茔陵,奉迎宗庙。
陛下岂得不仰存国计,俯从民请。
汉宣嗣位之后,即遣蒲类之军;光武登极既竟,始有长安之捷。
由此言之,不无前准。
之至,谨重奉表以闻。
(节选自《梁书·本纪第五元帝》,有删改)【注】①景亳,因其地有景山而称景亳,在今河南省梁园区蒙墙寺一带,相传为汤始居之地。
1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今也A何时B而申C帝启之D避E凶F危G若H此I方J陈泰伯之K辞
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指“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含义相同。
B.见,指“观察、查看”,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含义不同。
C.虞,指“忧虑、忧患”,与成语“不虞之誉”的“虞”含义相同。
D.当,指“应当”,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当”含义不同。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僧辩多次上表劝谏世祖,此次上表是为了劝谏高祖能顺应天命,继承帝位,主宰神州,让天下百姓能够心神安定。
B.王僧辩认为机会转瞬即逝,此时正是登上帝位的最佳时机,切不可因谦让而错失良机,更无须依靠龟甲来占卜测算。
C.王僧辩认为世祖雄才伟略,性情沉稳,遇事果断,只需运筹帷幄,积极征伐,便可一雪前耻,决胜千里,一战称霸。
D.王僧辩认为世祖已结天下百姓的欢心,百姓将会像五星和八风一样汇聚在世祖周围,接踵而至,拥护世祖,报答皇恩。
1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惟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达,比以周旦,则文王之子。
(2)臣等或世受朝恩,或身荷重遇,同休等戚,自国刑家。
20.语言艺术往往影响了劝谏结果,试分析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劝谏语言上的相同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EF
解析:原文标点为:吾知其不辜,而适触吾忿,故戮之,以为不足伤义也。
2.答案:A
解析:A项,“绿云扰扰”的“扰扰”指纷乱的样子,与文中加点的“扰扰”意思相同。
B 项,“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指怪罪、加罪,与文中加点的“过”意思不同。
C项,“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指每天,与文中加点的“日”意思相同。
D项,“道听途说”“殊途同归”的“途”都指道路,与文中加点的“涂”意思相同。
3.答案:D
解析:“子贡却提出了反对意见”错误,子贡说“何其躁也”,这是疑问,并不是反对意见;“子华子……来说服子贡”错误,文中并无信息表明子华子的话是为了说服子贡。
4.答案:(1)如今您因为内心不高兴而迁怒并杀害无罪的人,还认为对道义没有损害,这不是我愿意知道的事情。
(2)我的土地不小,我的百姓不少,交战却没有取胜,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且教化不好啊。
解析:
5.答案:同:①子思和伊尹都认为带有图谋攻取天下之心是无法拥有天下的。
异:②子思认为想拥有天下应去除自身的贪利之心。
③伊尹认为想拥有天下应修养自身,爱惜自身,做有真德之人。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王对子思说:“现今天下混战纷乱,诸侯之中没有霸主。
我国国家强大人口众多,图谋帝业怎么样?”子思说:“不可以啊。
(因为)您不能去除您的贪求利益之心。
”齐王说:
“(贪求利益)有什么害处呢?”子思说:“水本性清澈而土壤使它浑浊,人本性安适而嗜欲
使它紊乱。
所以能够拥有天下的人,一定不是图谋占有天下的人;能够得到声誉的人,一定
不是一心求取虚名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明达这些道理就会抛弃求利之心了。
”
齐王杀掉了一个无罪的臣子,对子思说:“我知道他是无罪的,但(他)正巧在我不高兴的时候触怒了我,所以杀了他,(我)认为(这样做)并不足以损害道义。
”子思说:“周文王埋葬枯骨而天下人都知道他有仁德,商纣王斩杀早晨过河的人而天下人都说他残暴。
行义的
人不必向全天下人施利(而天下人就会知道他的仁德),残暴的人不必在全国之内施虐(而天下人就会知道他的残暴),凭借他的所作所为来觉察他的心思,百姓于是(以此来)决定离开或留下。
如今您因为内心不高兴而迁怒并杀害无罪的人,还认为对道义没有损害,这不是我愿意
知道的事情。
”齐王说:“我确实犯错了,如今听了您的教诲,请求改正。
”
材料二:
汤问伊尹说:“想得到天下,该怎样做?”伊尹回答说:“想攻取天下,天下就不可得到。
可以得到它的话,就要先攻取自身。
”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先修养自身,爱惜自身。
接受新的,抛弃旧的,肌肤纹理就畅通了。
精气每天更新,邪气全部去除,(这样寿命就可以)达到天年。
这就是所谓的真德之人。
夏后相启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而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后相启说:“不可以。
我
的土地不小,我的百姓不少,交战却没有取胜,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且教化不好啊。
”于是
他居处不用两层席子,吃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菜肴,不安放琴瑟,不设置钟鼓,不打扮子女,
亲近亲人,敬爱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过了一年有扈氏就降服了。
所以想战胜别人的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的人一定要先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的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诗经》说:“拿缰绳(赶马)如同织丝一样。
”孔子说:“知悉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
”子贡说:“这么快吗?”孔子说:“不是说快了,是说做的是这件事,成就的
是那个结果,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所以子华子说:“丘陵
形成的话则穴居的人就安心了,水足够深形成深渊的话则鱼鳖就安心了,松柏长成的话则路
人就可以停下来乘凉了。
”
6.答案:ACF
解析:原文: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
7.答案:A
解析:A.“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为女子出嫁,与“适”词义不同。
故选A。
8.答案:D
解析:D.“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归因有误,原因应是“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故选D。
9.答案:(1)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
(2)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
解析:(1)“不得其所”:得不到安身之处。
“诈”:奸诈。
(2)“直”:只是。
“故”:原因。
10.答案:①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
②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对象是俗人,
③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
解析:结合“子思、孟轲之言一也。
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可知,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对象是俗人,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
参考译文:
孟子到魏国去,正值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掠魏国公子卬,魏国的国家局势可以说陷入了困境。
魏王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会有办法让我的国家受利吧?”大概魏国军队屡败,想着孟子到来,一定有奇谋秘计来战胜邻国,一洗之前屡败的耻辱。
所以魏王问孟子怎样用兵才有好处,怎样用兵是不利的。
而孟子就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说仁义就足够了。
”
然而孟子是受学于子思的。
他曾经(向子思)询问治理百姓的方法以什么为先,子思说“先要让百姓得利”。
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导人的,也只是仁义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百姓得利的,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
孟子向子思学习,已经明白仁义对利的重大意义,而他对梁惠王就始终不用利来劝说他,为什么呢?温公(司马光)的评论说得好啊:“子思、孟子的说法是一致的。
只有仁者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仁的人是不明白的。
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透彻啊。
仁义并非没有好处,仁义的好处,可以对智者说,很难和俗人说。
与世俗之人说仁义的好处,他将用利欲之心去求取仁义,结果又凭什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利益的想法去追
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但最终也不能免于求利。
所以只有孟子可以与其谈论利,不是孟子还与其谈论利,就是失去意义。
可以与其言利而不说,就是没有辨明对象;不可以与其言利却说了,就是说错了话。
智者不会错判对象,也不会说错话。
孔子很少说利的原因,是很少和世俗之人说利。
夫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传授给孟子。
夫子很少谈利,而子思对孟子说利,这是子思善于学习夫子的原因。
子思已经说到了利,而孟子并不对梁惠王说利,这是孟子善于学习子思的原因。
就好像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
君子不因为天下而俭省父母的用度,对墨子说就可以,对秦始皇说就不可以。
节俭并不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对魏晋时的君主说要节俭是可以的,而对武帝说就不可以了。
11.答案:BEG
解析:原文标点: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
12.答案:C
解析:本文中的“窃”意为“悄悄地”,《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是谦辞,意为“私下”。
13.答案:C
解析:“为人谦虚、言语低调,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是曹彬在灭南唐之前的表现。
14.答案:(1)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
(2)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
解析:(1)遽:急忙;所以:原因;遂:于是。
译文: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
(2)事:侍奉;见:表被动,被、遭受。
译文: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
15.答案:①在围困南唐的过程中,曹彬经常延迟进攻,希望李煜降服。
②将要攻克城池时,曹彬突然称病,并在诸将士探望时告诫他们不要乱杀一人。
③在李煜请罪时,曹彬以礼相待,并让他收拾行装。
解析:材料一说到“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在围困南唐的过程中,曹彬经常延迟进攻,希望李煜降服;还说到“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将要攻克城池时,曹彬突然称病,并在诸将士探望时告诫他们不要乱杀一人;还说到“煜与
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在李煜请罪时,曹彬以礼相待,并让他收拾行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
曹彬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他左手拿干、戈,右手拿俎、豆(礼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不曾登门,众人共处宴饮聚会时,他也很少参与。
太祖因此器重他。
开宝七年,将讨伐李煜。
长时间围困中,曹彬经常延迟进攻,希望李煜降服。
城池将要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理军事,众将领都来探视病情。
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需各位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
”众将领答应了。
第二天,病情逐渐好转。
又过了一天,城池被攻破。
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多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客礼相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几个骑兵守候在宫门外。
他身边的人悄悄地对曹斌说:“李煜进宫后或许会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会自杀。
”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李煜,一定让你做使相。
”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
曹彬说:“不会这样。
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
”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
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使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
”听到这句话后,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
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
皇上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
材料二:
开宝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
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李煜不要入朝。
李煜信任他们,于是就称病,坚决推辞,并且说:“恭谨地侍奉宋朝,只希望能保全性命。
现在如果去了,只有一死了!”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李煜。
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务必广施威信,让百姓自己归顺。
”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开宝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
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
徐铉到来,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