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需要
2.下列属于甲地优势农产品的有( )
①水稻②小麦③大豆④棉花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
A.水田种植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D.山地畜牧业
【解析】第1题,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要;雨热同期,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也可种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
第2题,甲地为松嫩平原,棉花种植很少。
第3题,乙地位于内蒙古草原东部,主要为草原畜牧业。
【答案】 1.D 2.A 3.C
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4~6题。
4.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近年来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 )
①旱灾频发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跌③耕地面积不断减小④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5.B、C两地都在青藏高原上,但B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大于C地,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充足②热量条件较好③降水充足④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D地经过大规模开垦已由过去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
目前,关于D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叙述错误的是( ) A.继续围垦,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绿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
C.进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解析】第4题,本地区雨季长,旱灾不严重,①错误;我国粮食生产主要用以自给,②错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③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对粮食的需求减少,④正确。
第5题,B、C两地都在高原上,光照差异不大,①错误;B地纬度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②正确;B地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大,③正确;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④正确。
第6题,D地有我国最大的湿地,继续围垦,会损害湿地的环境效益。
【答案】 4.B 5.D 6.A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7~8题。
7.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8.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资源密集型产业③技术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7题,该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发达国家;阶段Ⅲ该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第8题,阶段Ⅲ该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答案】7.D 8.D
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阅读下表,完成9~10题。
四大经济圈产业变化比较表
9.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10.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解析】第9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第10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单位GDP能耗较低,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9.C 10.B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陆城市。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12.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解析】第11题,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第12题,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一方面应当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答案】11.D 12.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甲
乙
丙
(1)图甲为图乙中B、C两地的气候图,简述B、C两地气候特征及植被的差异。
(2)A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试述其原因。
(3)图丙是图乙所示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试分析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
【解析】第(1)题,由图示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政区轮廓图可知,该地为东北地区。
再结合气候图可知,B地为寒温带气候,C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第(2)题,A地为三江平原,该地沼泽的成因应从纬度位置、地形、河流等方面考虑。
第(3)题,该耦合发展模式的好处应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思考。
【答案】(1)B地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暖而短;C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地植被为针叶林;C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2)该地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夏秋多雨,排水不畅;土质黏重,多冻土,地下水较多等。
(3)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地区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西部产业链条延长,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等。
1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工业部门
(1)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多选)( )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第(1)题,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主要是生产、生活污水过量排放造成的。
第(2)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
第(3)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答案】(1)BDE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经济腹地范围较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