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的秦腔记忆
⑴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⑵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
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
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
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⑶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
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⑷“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
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
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
“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
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
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⑸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
在写作《白鹿原》的
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
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
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
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⑹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
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⑺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取材自陈忠实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A.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场景,说明了不管季节如何变化,秦地百姓看戏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C.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点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D.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⑴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
⑴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
3.文章第六段描述了作者幻化出的两个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联系
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或感悟。
不少于200字。
【答案】
1.AD
2.(1)
要点一:使读者直观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
要点二:形象表达了作者初听秦腔时的感受。
要点三: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的深刻影响。
要点四:照应上文写出自己从看热闹到喜爱秦腔的变化过程。
要点五:为下文写秦腔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作铺垫。
(2)
⑴“文革”中内容与秦人生活相去甚远的秦腔,让人觉得“秦腔不姓秦”;“秦腔到底又姓秦了”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⑴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密不可分,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
3.⑴作者首先通过这两个幻景,形象地表现了秦腔带给秦人秦地的幸福愉悦。
⑴表达出作者对秦腔秦人以及秦地的真挚热爱。
4.示例:“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是说黄土、秦人孕育了秦腔,以黄土、秦人为源,秦腔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本文写“文革”中“秦腔不姓秦了”,就是针对秦腔脱离了秦人生活而言的。
文章还写到,饱含秦人生活性情与文化情感的秦腔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又形成了《白鹿原》这样的新的文化结晶。
秦腔与黄土、秦人关系的本质,便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民族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鲁迅笔下阿Q 永恒的魅力,还是余光中所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都表明一个道理:忠于生活,忠于民族文化,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理解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明了文章大意,再根据题干的提示,有针对性地精读全文,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赏析,然后与题目中的选项进行比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以确定正误。
B项,“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中“在父亲的点拨下”于文无据;
C项,“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点安静少了点热闹,因
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中“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是对原文的曲解,文中只是说“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并没有说是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
E项,“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表述有误,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并非“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的深刻影响以及秦腔对作者的艺术创作的影响;据原文“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可知,对于《白鹿原》“评论普遍反映”说法有误,而是应该“不止一位评家说到”。
故选AD。
2.⑴本题综合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对文本思路的梳理的能力。
本体具体分析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
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本段处在文章的中间,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照应了上文“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本段“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
自然还有唱腔”,写出了自己对秦腔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喜爱了,本段就写出了自己从看热闹到喜爱秦腔的变化过程;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也为下文作铺垫,从“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可知,作者逐渐找到欣赏秦腔的门径,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有着深刻影响。
也为下文写秦腔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作铺垫,下文写到“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
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可见,秦腔对作者的创作影响之深;内容上,通过对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的描写,“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这使读者很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秦腔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也形象表达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感受,那就
是开始喜爱秦腔了。
据此分析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答题时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去考虑。
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然后联系文章内容以及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具体可以从渲染氛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入手。
本题要求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可以联系本段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秦腔到底又姓秦了”是在“‘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的条件下人们发出的感慨,“文革”期间,虽然“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但“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
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由以前“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到“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样痛快的感慨,形象地传递了“文革”后,秦腔恢复了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人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之情。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艺术是应该反应现实生活的。
结合文章主旨分析,“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秦腔这种艺术形式回归现实生活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
对散文内容的概括和作者情感的探究,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其基本方法有:(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
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第六段描述了作者幻化出的两个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中作者幻化出的其中一个图景是“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秦腔融进了秦人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图景“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唱着秦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这幻化出的两个图景形象地表现了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密不可分,也表现了秦腔带给秦人秦地的幸福愉悦的生活;通过这两个幻景的描述,作者对秦腔秦人以及秦地的真挚热爱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4.本题考查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要注意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的一些术语;再次抓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分析;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再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
验解读文本;最后注意思维的整合。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
根据文章结尾“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忠于生活,忠于民族文化,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是在表达作者对秦腔秦地秦人的真挚热爱之情,秦腔是以黄土、秦人为源泉。
本文写“文革”期间,虽然“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但“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
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就是针对秦腔脱离了秦人生活而言的;“文革”结束后,“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样痛快的感慨,形象地传递了秦腔恢复了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人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之情。
文章还写到秦腔对作者的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
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可见,秦腔对作者的创作影响之深。
饱含秦人生活性情与文化情感的秦腔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白鹿原》这样的新的文化结晶。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传达出秦腔与黄土、秦人关系的本质,这种本质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艺术只有扎根于生活,反映生活,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
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
【点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的题型,常见重要语句:
(1)、从内容上看: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
(2)、从主旨上看:指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
(3)、从结构上看: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
(4)、从表达上看:指含义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解题思路:
(1)、把握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思想脉络。
(2)、将要理解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别中。
⑴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
应多揣摩人物的情感,注意小说中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等体现出来。
⑴指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
注意和小说的主题相联系,要扣住小说主题来回答。
⑴从结构上看: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
梳理小说的脉络,根据句子所在位置加以回答。
⑴从表达上看:指含义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既要联系表层意思(字面意思),又要联系深层含义(语境临时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意义,还有抽象方面的含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
应尽可能分析清楚。
答题步骤:
⑴把握基本含义,吃透深层意思,联系内容和主旨;⑴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