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临床,还是重科研?之欧阳美创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临床医生之惑:重临床,还是

重科研?

2014-01-07 08:00 来源:光明网-光明视点我有话说有60人参

作者:光明网记者吴晋娜

选择重临床,还是重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本来可以是水到渠成、互相依赖的两项工作,如今却成为现实中我们很多临床医学生以及医生必须做出的选择。

(很多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因不擅长跑课题、发SCI论文

而难以得到培养和晋升。)

长久以来,重科研、轻临床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界的一种恶性趋势。因此出现很多怪现状:医院里没有下过一天临床的临床医学博士和副主任医师比比皆是;很多有着丰富临床经验,但是不擅长跑课题、发SCI论文的医生,却难以得到体制内的认可。临床医生培养和晋升机制的改革,成为各界呼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一道难解之题。

一篇留洋医生文章引发的医学界大讨论

“每个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为病人,谁希望将来躺在高级病房里,却接受着劣质的医疗服务。”2013年11月28日是西方一年一度的感恩节,这一天,一篇名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亲人》的文章开始在微博圈里流传。

文章的作者自称是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医学院的学生,现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担任医生职务,文章中他讲述了自己4年前回国看望老院长的经历,这位院长曾经对他过有知遇之恩。当时老院长刚刚做了大手术,已经病重。

“作为医生,我注意到他没有使用深静脉血栓和误吸的预防措施。我反射性地看了看他的双下肢,结果右侧小腿明显红肿,Homas明显,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他马上把问题反映给护工,一位二线的值班神经科副教授也很快出现在病房里,可是这位副教授对于这个神经内科常见的并发症却不知道如何治疗,还纠结于用阿司匹林还是法华林。

文章中说,他看了老院长的病历,手术后采用了利尿剂降眼压,但是没有立即监测电解质,却做了很多昂贵的检查。“你很难责备这位神经内科的副教授,也许他的住院医师培训大部分在实验室度过,为如何发表SCI论文而神伤”,文章中充斥着作者对母校临床医生培养机制的控诉,认为学校对医生的培养过度重视科研,只培养出会写科研论文的“论文医生”,而忽视对他们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这样的培

养机制导致当前临床医生实践水平越来越差,从而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劣质医疗的受害者。

“我一个大三的医科生都知道的知识,他居然信口胡说,药理课上老师再三对我们强调利尿剂降眼压要注意电解质,抗凝剂的使用老师也讲解的很清楚,一个二线的副教授会不懂?”网友“不良反应ADR”看过这篇文章后表示,他并不是第一个对文章所述经历产生质疑的人,很多网友都认为文章作者就是这个医院的“高级黑”,装高端,目的是抹黑对方。

网络红人、原协和医院医生“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也在微博上对文章了表示了质疑,“我觉得利尿治疗后监测出入量,电解质,长期卧床病人必须预防静脉血栓,这是常识,对这篇文章存在质疑。尤其神经内科教授难道不知道抗凝?”

虽然很多临床医生也在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假,但是对于文章所反映出的当前临床医生培养过程中,过于偏重科研而导致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都颇为认同。

“或许协和没有不知道抗凝的神内副教授,其他医院却并不在少数,我就亲眼见过不知道什么是白蛋白的临床医学博士。”网友“浅笑低吟8”也是一家地方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对于于莺医生的怀疑她这样回答。

温州医学院附一院医师董逢泉也提到,他听过两位国内最著名大医院的专家讲课,课讲得很好,但一问实际问题,立马

乱了阵脚,明明是临床很常见的情况,却说这种情况很少,临床不会碰到。“可能是他们应酬太多、讲课太多、课题太多、进修医生太多,早就不上临床了吧。”

“这篇文章应该能引起很多临床医生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共鸣,你可以见到很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但是你见过临床医生硕士、博士直到毕业都没有上过一天临床的么?在国内这样的硕士博士比比皆是。”“外科医生孙礼刚”在微博中也认为,国内临床医生培养中轻临床、重科研的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中国临床医生之惑:重临床,还是重科研?

2014-01-07 08:00 来源:光明网-光明视点我有话说有60人参

SCI本没有错,错在唯SCI论英雄

蒋金妍在当地一家知名教学医院肿瘤科任职16年, 2012年她选择从单位辞职,像很多流失掉的一线医生一样,她选择到私立医院任职,接着还准备开自己的诊所。

“我现在还是主治医师,要升到副主任医师太难了,不但需要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要求在国外期刊发表多少篇以上的SCI论文。我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科研,也不擅长跑课题、写论文”,蒋金妍认为自己无法适应现在临床医生的考评体制,这是她选择从体制内医院走出来的原因。

在蒋金妍看来,导致当前临床医生越来越远离临床的原因,是当前对临床医学生培养和医生晋升“一刀切”的评价机制。“没有一定的论文数量,硕士就不能毕业,博士不能毕业,不能评副教授,不能评教授,这些都是硬性指标,反过来对临床的要求却没那么严格,要求可能仅限于没有出过事故。”

“你现在是想继续读书,还是马上去工作?”过去每逢科里分配来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实习生,蒋金妍都会先问这个问题。对不想考研的,她都会要求必须完成实习科目;而对于要考研或考博的,她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他们时间去复习。

所以现实中的情况是,很多临床实习生为了考研大多都在啃书,硕博生也大多在啃资料、做实验,而拼命做科研就只能挤掉临床的时间。博士毕业后的临床轮转也是在实验室度过,毕业有幸留在医院的大多数也都是SCI拿高分者,临床轮转完就赶上评副教授,下到医院工作就当住院医生,几年的住院医生过程可能也有很多时间是在做实验、写论文。

“有了科研才能留校,有了科研才能提级,这是所有教学医院的评价标杆。”蒋金妍感慨,这也就导致了医院里有很多头衔很高的临床医生,却没有什么太多的临床经验。然而病人在看病时并不知道这些头衔里面的门道,轻易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