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长春加快扩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长吉图”战略、推进长吉一体化,统筹“三化”发展、实施“三动”战略,建设宜居城市、着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

把握时代特征,立足长春实际,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立足新阶段,把握未来发展新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载体,积极实施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动城区、开发区、县域“三大板块”建设,进一步壮大“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五大重点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69.7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5%,年均增长15.1%,是“十五”末期的2倍;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是“十五”末期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750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15%,年均增长26.7%,是“十五”末期的3.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63.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76%,年均增长25%,是“十五”末期的3.1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万亿,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83%,年均增长35%,是“十五”期间的4.5倍。

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比重由10.7:46.8:42.5调整到
7.3:52.5:40.2。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六大重点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5%,其中汽车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70.4%下降到64.5%;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8.8%提高到44%。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由28%提高到55%。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

三城两区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5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近12平方公里。

成功组建汽车产业开发区,使之成为全国专业化服务汽车产业的首创区;建立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成为了落实“长吉图”战略和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龙嘉国际机场、轻轨一二期、四环路、大连陆路干港、亚泰大街改造等150项城建重点工程顺利完成。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是“十五”末期的1.3倍;发电能力达到215亿千瓦时,是“十五”末期的3.8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是“十五”末期7.5倍;城市综合气化率98%,比“十五”末期提高2.1个百分点;热化率达80%,比“十五”末期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平方米,比“十五”末期增加3.6平方米。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形成常态机制。

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30亿美元,年均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02.2亿美元,年均增长18%,外商在长投资企业达到3700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4家,五年新增14户,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64%以上,其中,市直四大开发区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47%、51%和64.7%。

社会建设再上新水平。

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好100件左右民生实事。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7%。

五年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

拆除棚户区120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住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500万平方米,80万人改善住房条件。

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向全覆盖迈进。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率达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
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城市安全能力明显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会出现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但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规模、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继续加大支持东北振兴的力度、“长吉图”战略全面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将长春定位为吉林省重点开发区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人均GDP将迈向6000-10000美元区间,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强劲,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伴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将进入矛盾凸现期,要素供给更加紧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总体看,我市目前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环节,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上
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三化”统筹,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富民工程,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实现新突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大局,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坚定不移地落实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路径,坚定不移地加快开发区、城区、县域“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富民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繁荣长春、和谐长春、开放长春、美丽长春,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民生改善的排头兵、社会和谐的首善区。

(二)指导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

牢牢把握“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长春振兴步伐。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

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出具有长春特色的统筹推进、互为支撑、相互融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

以投资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以项目促进投资、集聚要素、提升产业,以创新巩固优势地位、抢占高端市场、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坚持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举。

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全力支持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增强城镇功能,推动工业发展,逐步形成工业服务业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开发区、城区和县域协调发展。

根据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推动各类要素资源整合集聚和自由流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特色发展、错位竞争,构建“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转变增长方式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富民工程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完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达16000亿元左右(新口径),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物价水平保持合理区间。

——科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件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2:43;居民消费率累计增长2.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45%;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0%;县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35%以上;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

——城乡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180万立方米;城市热化率达85%;综合气化率达到98%;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10个百分点;县城集聚能力不断加强,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

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000.9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累计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GDP 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森林蓄积量达到2800万立方米;空气净化、城市绿化、水系美化任务基本完成。

——富民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

到201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800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年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要素市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公信力和政府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努力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格局。

三、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协调发展
按照吉林省实施“长吉图”战略和推进“长吉一体化”的总体构想,统筹谋划全市生产力布局,提高开发效率,引导产业集聚,加强中心城市对县(市)的辐射带动,加大各城区、开发区和县(市)合作力度,加快城市产业向县(市)转移,努力形成长吉一体化务实推进、中心城区与开发区、县城和重点城镇统筹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推进长吉一体化
在着力提升长吉两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长吉北线、长吉中线、长吉南线三条产业带建设,加快长春与吉林市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十个方面的合作,促进汽车、石化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整合,实现长吉两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加快形成长吉经济圈,提高长吉腹地的支撑作用,带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

长吉北线。

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新城新区建设,重点推进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建设,全力打造玉米化工、装备制造、综合保税、空港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园,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长吉中线。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重点推进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务、度假休闲、山水旅游、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商务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和观光农业园,构建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

长吉南线。

依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净月生态新城、
奢岭特色卫星城和双阳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科技研发、教育文化、资源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净月森林公园、文化印刷产业园和奢岭特色镇,建成环境优良、风貌独特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国内著名的长吉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二)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中心城区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统筹规划与新城新区、城市组团的功能分工、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功能、生态质量、居住条件和管理水平。

1、城市核心区
实施“解密外疏”、优化升级战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着力拆迁危旧住房,大幅提升核心区形象和品质。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文化、教育、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城市核心区原则上不再发展新的工业项目,坚持工业进开发区、进工业集中区,城区原有工业企业加快退城进区步伐。

结合各城区行政中心外移,依托产业、人口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城区原有商业区,根据功能定位逐步向特色商圈、特色街路集聚。

四环路以内,不再新建大型物流批发市场,原有市场逐步向绕城高速以外区域迁移,按生产力布局向城市周边组团集聚。

新城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统筹规划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商务服务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减少潮汐交通、钟摆交通问题。

2、三城两区
南部新城。

主要发展行政办公、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现代商务、金融保险和科研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重点建设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和净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两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长春现代服务中心。

北部新城。

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和
生态居住等业态,重点建设现代仓储物流、综合交通枢纽和北部新城中心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

西部新城。

主要发展商务服务、商业居住、餐饮娱乐等业态,重点建设交通枢纽、综合商务和生态居住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西部交通枢纽中心。

西南工业区。

依托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园工业集中区、朝阳经济开发区现有基础,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研发、汽车服务、汽车贸易和汽车文化,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聚区。

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

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和九台、德惠、宽城、二道等各级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兴隆新城,重点发展玉米化工和光电、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长吉图”的核心区、长吉一体化的先行先试区、“三化”统筹的示范区。

(三)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
继续突出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到2015年,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70%,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超过7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发展重心由以南区为主向南北互动转变,产业培育由分散型集聚向延伸产业链条集群发展转变。

南区大力发展光电、软件、动漫等高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创意与软件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北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和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南区提升、北区壮大步伐。

南区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会展业,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北区大力发展玉米化工、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玉米化工产业园、生物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和
兴隆综合保税区等园区,构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和后市场服务,着力建设模具工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动力总成工业园等汽车产业园区,形成汽车产业群,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

净月开发区。

依托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生态休闲、软件信息、科研教育、影视传媒、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园、影视动漫传媒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园区,构建全国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区。

城区开发区。

注重专业化、高端化和特色化。

朝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物流、汽车电子产业。

绿园经济开发区和宽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轨道客车及配套产业,围绕研发、生产、维修、服务等形成轨道客车产业集聚。

二道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双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鹿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文化印刷产业。

南关都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行政办公等高端服务业。

县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依托现有基础,提高承载能力,建成制造业转移的主阵地。

九台经济开发区,加强与经济开发区合作,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加工业、新型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米沙子工业集中区,加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大力发展冶金、铸造和高新技术产业。

合隆开发区,大力发展轨道客车机械加工业和为城市配套的原材料供应产业。

五棵树开发区,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

其他县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基础,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

(四)壮大县域经济
着眼于建设中等城市目标,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突出发展工业,促进结构升级。

四县(市)五年累计建成工业园区100平方公里,每个县(市)建成2-3个带动能力强、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

九台。

大力发展新能源、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建成长吉一体化重要支点城市。

德惠。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兴低碳产业。

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建成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生态城。

农安。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新型能源和现代物流产业。

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建成新兴工业强县和现代农牧大县。

榆树。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生产、绿色食品等产业。

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

(五)发展重点城镇
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强化产业支撑和载体功能,加快建成一批具有长春特色、吸纳能力强、集聚能力突出的卫星城镇。

推进10个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城镇建设。

加强城市周边区域道路、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富锋、西新、合心、兰家、合隆、兴隆山、劝农、卡伦、奢岭、英俊等城镇建设试点,加快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加快20个特色城镇建设。

着力打造五棵树、米沙子、刘家、哈拉海、菜园子等工业主导型特色镇,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伏龙泉、龙嘉、岔路口、开安、布海、柴岗等商贸流通主导型特色镇,加快发展现代商服业;打造波泥河、弓棚、齐家、新立城、西营城、东湖等农业主导型特色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太平、合心、巴
吉垒、乐山等生态主导型特色镇,重点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四、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拉长补短”、“抓大活小”,突出自主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延伸、拉长、提升汽车、轨道客车、玉米化工、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开发终端产品,建立多业支撑、品牌闻名、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

(一)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
依托一汽集团,调整产品结构,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属地生产各类汽车达到300万辆左右,其中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100万辆;提高汽车产业地方配套率,汽车属地配套所占比重达到50%,构建国内最强、世界先进的汽车研发平台和零部件研制体系,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打造长春国际汽车城。

到201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

——汽车整车。

以经济、实用、舒适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和特种车,实现300万辆汽车整车扩能,到2015年产值达5500亿元。

——新能源汽车。

以研制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力争到2015年实现20万辆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基地。

——汽车零部件。

以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底盘、变速箱、发动机、汽车电子系统等模块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700家,产值达到1500亿元,为属地主机厂配套率达50%,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0家,建成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